中小学体育衔接课程研究分析
2023-06-18武瑞坤
武瑞坤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是培养、储备我国体育人才的重要方式,“育”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中小学衔接课程问题是制约和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式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
从心理和生理上讲,小学体育课程主要传授生理卫生以及通过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从认知活动上讲,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有目的地完成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实践活动。小学体育课程更着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二)小学体育的教学方式
在实施教学计划之前,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如果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他们会非常高兴。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多种练习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技能,以此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团队游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让小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时长40分钟,前10分钟是准备阶段,主要内容为热身,通过走、跑、跳等方式使全身关节活动起来,为田径运动做好准备;后半个小时是以快乐教学为内容的输出。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式
(一)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
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比小学生强。体力方面,中学生和小学生也有很大差异。中学体育有非常严格的考试或分数要求,如中考体育。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兴趣是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体育认知的重要阶段。
(二)中学体育的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中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主动求知”。另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客观认识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三、对中小学体育衔接课程的分析
说起“中小衔接”,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个过渡阶段,除了知识的过渡,还有心理、习惯、技能的过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涉及卫生、体育运动、教育、德育等不同方面,是落实素质教育,保证学生体质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肥胖、近视现象普遍出现,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课程是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实现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小学体育课程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理清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影响因素,切实提出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有效路径是中小学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中小学衔接体育课程的内涵
中学和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是中小学体育学科领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即通过对小学、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以“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衔接。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建设、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创新、中小学体育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来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形成逐步递进、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实现顺利过渡。
(三)中小学衔接体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六年级需要自然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要求小学生对中学的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做好中小衔接,从课程教材、课程内容、课程教授方法各个方面引领小升初学生,让其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中学的节奏,从而实现中小学衔接期的自然过渡。
(四)中小学衔接体育课程的构建
一说到课程衔接,人们普遍认为它是课程组织的一部分。小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新内容,提前熟悉七年级的课程。针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大众的认知是比小学要求高一些,跳得更远、跑得更快……这些都是片面的观念。改变这些认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其次要关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这些都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
四、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梳理,得出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一般为一周两節课。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数为常规热身,跑一跑、跳一跳,课程体系比较松散。尤其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前半段时间做运动,后半段时间基本上是自由活动。中学体育课程设置有时过于复杂,目标设置太细致,导致内容多、时间紧,前面冗余,最后草草了事,导致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发挥。一些学生会在体育课没结束时就回教室写作业了。长此下去,体育课便失去了生动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
(二)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创新
课程设置的项目主要以篮球、田径居多,而排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开展较少。有些学校搞特色教育,排球联赛搞得有声有色,但是仅限于排球专业学生练习,普适性较差。课程设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一致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导致无法提升体育素质。
(三)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
中学体育在课程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如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高年级中。体育课还被用来在校运会召开前练习队形。像这样不能按课程、规定正常开展,体育课教学质量自然不理想。
(四)教师队伍技能水平薄弱
体育课大多数在室外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日常体能的练习,教师过于重视体育练习,忽视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五)教育理念陈旧
在中学阶段,一个班级的学生约在50人左右。以一个年级6个班级为例,每个年级配置2名体育教师,这样他们每个人每周教授课程3个班两节课。中学一堂课45分钟,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也给“灌输式”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时都先讲基础体育知识,再讲今天要做什么动作和相关的动作要领,然后开始练习,基本上每个人过一遍时间就差不多了,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中小学衔接课程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增加学生活动场地的面积。只有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体育器材才能够丰富,学生才能够有地方学,教师才能够有地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动场地的大小会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发展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学校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小学、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应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提升以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小学生渴望受到教师的赞美和表扬,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多给予学生赞扬,肯定学生的表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体育认知。
(三)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捷和有效的。例如,小学阶段,可以和学生做游戏,把游戏思维融入体育课堂;中学阶段,可以把特色活动引入体育教学当中,如花样跳绳等。让学生喜欢上体育,把体育学习作为一种习惯,那么,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就会容易很多。
(四)探索体育教学的新形式
从实际出发,探索限定范围内开展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经费不足,体育教学的经费相对更紧张。这种情况下探索一条新的体育运动路径就非常必要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体育教师有时候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興趣。
宁夏石嘴山第八中学开设的纸飞机体育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新路。学生用A4大小的纸折叠成一架架纸飞机,大家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更远。这小小的纸飞机可不简单,要想在空中飞得高、飞得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折叠前会运用很多物理、数学知识,通过尺子测、量角器量,反复计算、反复测量,查阅相关物理书籍,运用力学知识最后决定飞机机翼的长宽、投掷的角度等达到飞远的目的。
(五)推动差异化教学,优化体育课堂质量
小学阶段主要强化小学生的体魄,增强小学生的抵抗力,促进小学生的骨骼健康成长。首先,学生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长得高,有的学生长得矮;有的学生结实些,有的学生瘦弱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要体现差异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专注能力。在这些方面加强训练,可以使学生有效获得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篮球、足球等团体活动,通过协同配合达到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小学生喜欢被赞美,喜欢开心地玩。那么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技能,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多表扬表现努力、出色的学生,这样能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小学时期有了很大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观念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对体育知识也有了更高、更强、更远的要求,逐渐将科学、健康的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由于中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体育观等,因此在开展相关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挫折、恐惧、盲目乐观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对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需要按照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环境及优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660-664.
[2]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嵘.拓展训练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62-166.
[4]李敏.长沙市中学体育公开课开展现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