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繁星”点亮心灵
2023-06-18王文雅
王文雅
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逐渐走向成熟,作为现代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更为综合的审美元素。将电影艺术与小学课程结合是学校特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
自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后,电影艺术逐渐走进国内中小学校,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的印发,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可挖掘和开发的价值。
一、“繁星电影院”的初步创设与成果
(一)创设初衷与初步实践
电影艺术走进校园对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繁星电影院”放映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通过观影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育人途径。
(二)流程设计
在露天放映的筹备中,笔者与校方共同设计了观影纪念册、观影纪念章、中英文观影播报以及映后谈的观影流程。纪念册由学生自行设计,涵盖观后感、影片介绍、手绘、拼贴等多种形式,学生自由发挥,各有千秋。纪念章是一枚刻有学校名称和“繁星电影院”字样的打开的场记板。入场前,学生拿着观影纪念册由老师盖上纪念章。开场前,循环播放主题曲Starry Starry Night,优美的旋律与夜晚星空相交融,让学生进入观影前的平静状态。将戏剧的场铃与电影放映相结合,仪式感十足。放映前三次场铃提醒学生放映进入倒计时,并由主持人进行中英文双语播报,简单介绍放映影片和观影秩序,无形间也培养了文明的观影习惯。放映结束后,会邀请学生对影片进行简单的交流,由此加深学生的思考,最终将观影体会记录在观影纪念册中。
(三)初步成果
作为开封市首个进行系列露天放映活动的学校,开封市实验小学“繁星电影院”自首次放映以来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颇多好评。纪录片《棒!少年》是许慧晶执导的作品,获得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2020年12月登陆院线后,由于纪录片的小众属性,排片较少,票房与影片质量远不成正比。将这部影片推荐给学校后,学校立刻与大象点映取得联系,成功发起了一场1200人次的点映。北京的宣发团队也为实验小学的学生寄来了棒球帽作为礼物。这次活动的成功,也获得了FIRST影展执行官李子为女士的关注。与此同时,也让不少电影制作和宣发团队看到了校园市场、儿童市场对优秀影视作品的需求。
二、“繁星”系列的开辟——不止于电影放映
(一)电影艺术与学校课程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中小学就采取对中小学生每学期收取50元观影费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1996年,国家广电部、文化部、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12批共241部优秀电影。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多年来出台的多项政策均涉及校园公益电影放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了优秀影视片在德育中的作用。老师和家長开始意识到优秀电影作品对少年儿童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倡导电影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将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放映的爱国主义电影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开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影视教育经费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要求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统筹保障农村地区观众观看电影的需求。同时规定,由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教育部将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每年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各地可优先从中选取影片进行放映。
(二)电影艺术与学校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电影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其剧本台词、画面色彩、音乐音响等同可深度挖掘的课程内容。一部好的电影就像是一本有声音、有画面的故事书,带给学生更直观、更深层次的感受。“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2]新媒体影像融入课堂,有效拓宽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视野,既符合当下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又能将课堂延展至生活,将学习和审美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与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目前国内已有多所学校将电影艺术引入传统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的以“电影欣赏—电影主题活动—动手拍电影”为主线的电影课程模式,湘潭市岳塘区湘机小学教育集团的电影德育特色课程,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第二小学的“小龙人,电影艺术鉴赏课程”,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小学的“影‘享童年——小学电影课程”等。
(三)具体实施
开封市实验小学同样重视新媒体带来的正面效益,借新媒体的冲击推动实施课程改革。“繁星电影院”并非止步于“观影”这一活动,而是以电影为主题开展“繁星电影院”观影活动、“繁星映后谈”观影手册制作、“繁星电影课”(综合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特色课程)、“繁星拍摄计划”微电影制作小组实践、“繁星电影节”(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映和周边作品展)五项活动,环环相扣,实现由欣赏到实践再回到欣赏的一轮闭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和感知力,在实践中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落实新课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语文文本是一种单媒体,而电影是一种超文本载体。”[3]将剧本阅读、台词赏析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以“影”为书,课程设置了四大板块:①“我来讲故事”:以精练的语言概括电影内容——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②“我来读台词”:以台词赏析入手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③“我来写小传”,以具体人物为观察对象描绘其性格特点和发生在其身上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人物塑造和写作能力;④“我来读剧本”:课下读电影剧本或原著,以深入了解创作始末,以开拓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优秀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涵养。”[4]
英语课程则选择对话片段进行多人模仿,以台词为切入点,增加学生词汇量积累,以纯正的发音为模仿对象练习发音,插曲和片尾曲也可以作为学习的板块,对歌词内容进行讲解和发音训练后,与音乐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大胆说、放聲唱”。
音乐课程打通与语文学科的屏障。将音乐作为特殊的导演语汇,分析音乐对影片起到的作用。课程设置包括:①“找到主旋律”,即寻找主旋律在片中出现的次数,包括变奏变调;②“哼唱主旋律”,通过单人或多人的哼唱加强学生对主旋律的印象,如对《辛德勒的名单》中多次出现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试唱;③“音乐触动我”,将影片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记录下来并描述音乐在这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了解专业的音乐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融合。一方面,对画面色彩、人物形象以及构图进行讲解分析,其中构图与电影的景别、视点等专业知识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画分镜”——将片段画面以简单手绘的方式呈现,“画电影海报”——以手绘的方式对感兴趣的人物或关键道具或主题概念进行抽象设计,进行“服装制作”——将主人公代表性的服饰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为材料来改装制作,“片段拍摄模仿”——以小组为单位,用学校摄像机、相机或手机对经典片段进行拍摄练习,最终拍摄素材将在计算机课上经过老师简单的剪辑教学后,由学生亲自制作完成。
在课程开发初期,笔者与各学科老师共同筛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观看的影片,在带领老师拉片的过程中将专业的电影知识与课程要点相结合,将电影语汇分解为课程学习的板块。课下成立电影俱乐部,对电影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每周的俱乐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电影专业知识,尝试自主拍摄微电影。在“繁星电影节”活动中,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映,也会对片段模仿、服装设计、海报设计、分镜制作、观影纪念册制作等“繁星”周边进行作品展。
三、展望“繁星”市场
(一)打造“繁星”品牌
目前,“繁星电影院”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配套课程与评价体系,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进一步打造“繁星”品牌也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
《棒!少年》的成功点映为小众纪录片和主旋律电影找到了新的放映渠道——以学校为单位、师生和家长为受众的校园放映机制。未来有望电影院下沉至校园,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建设以亲子教育和实践为主要场景的影院。
电影课在开阔青少年视野的同时也让青少年以年轻的视角表现世界、表达自我,让家长和老师找到了与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新途径。电影制作团队也可以与热爱电影的青少年多交流,找到儿童感兴趣的切入点,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阻碍与变革
影视艺术专业师资缺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多所学校将电影艺术引入校园课程中,但专业的电影从业者与学校之间仍然缺少联结。许多学校并未设立专人专岗,导致大量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忽视了进入校园任教这一就业途径,从而也让学校与专业师资失之交臂。
对儿童电影市场的忽视。国内电影技术仍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接二连三的优秀电影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价值。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以及适合亲子观看的电影则少之又少。许多电影制作团队忽视了儿童电影这一巨大市场,走入了雷同化的误区。未来,教育仍然是大的风口,尤其是“双减”之后,对于优秀的儿童、亲子题材电影的需求还是极其可观的。但儿童电影的制作也并非易事,既要求主创团队把握儿童心理,又要从社会责任层面关注我国教育事业。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在新媒体和电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将电影与校园相结合,是电影从业者和教育从业者值得关注的方向。“繁星电影院”系列活动将会继续丰富发展,与此同时,笔者也将发起更多家庭、社区、学校加入“繁星电影院”放映联盟中,为更多小朋友打开一扇窗。套用《棒!少年》中主人公孙教练的话:“没有不懂得欣赏的人,只是没有人曾给他们提供过机会。”
参考文献:
[1]邢祥虎,王思懿.文化记忆·普及美育·化育人生:中小学影视教育价值的三度面向[J].教育传媒研究,2022(2).
[2]许航.电影教育:“黄金时代”如何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4-12-25(7).
[3][4]周向春.浅谈优秀电影和小学语文的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