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究

2023-06-18刘娟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劳动融合

刘娟

在当前教学理念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目前,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学生有了更多课外活动的时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入劳动教育中,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之美,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需要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弘扬与发展。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基石、民族的希望,有义务并且有必要弘扬劳动美德,提高劳动意识,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必须切实发挥各类活动的优势,强化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开展良好的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然而就目前来讲,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素养的培养。而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备受关注,这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可促进劳动教育顺利实施。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是独立存在的,对于这门课程来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活动等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各方面的认知正处于初步阶段,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综合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需求,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拓宽视野和阅历,并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当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教育形式的基本理念主要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在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目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各种要素,以劳动为主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做好该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方案,根据当前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制订可操作性方案,为后期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确定好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把控活动时长,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劳动内涵,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学校可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各阶段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获得,从而感知劳动的魅力。

三、“双减”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

就目前来讲,虽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目标,但就实际而言,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并自主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教育过于理论化,加之勞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明确,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无法产生兴趣,进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系统性课程,目前在各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门课程不仅有着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还有完善的实施形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束缚,因此,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学生多方面能力和认知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会从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感知,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多种实践活动中,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参与体验,从而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并自觉地投入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就目前来讲,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做学习之外的劳动,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可对学生在科学、系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的快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下,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多种技能和知识,不止于课本和课堂,以此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意志都能够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了首要目标。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需要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从而自觉地参与各类劳动活动,提高劳动能力。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效果不佳。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部分教师仍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重点,不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广大家长群体忽视了孩子在劳动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质量不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明确的教学体系以及实施方向,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可切实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两者融合度不高、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评价等问题,无法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最大优势,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五、“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走进生活,给予学生实践机会

劳动是人们在和谐生活中所延伸出的自然活动,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之一,因此,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然而就实际来讲,传统劳动教育过于理论化,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课堂,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诸多优势,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质量,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从学生视角考虑,从生活实际切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及活动整体情况制订方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为后期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植树节”这一天,学校可以开展植树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植树活动可在校外开展。学校可与当地的公园负责人联系,或根据学校周边的设施,选择一片空地开展植树活动。设计这一活动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感知校门外的世界与精彩。在活动前期,先让每一位学生自由组队,确保每个小组在4~6人,并评选出一位组长,然后带领学生到植树的区域,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决定选择的树木种类。这一环节过后,教师要为学生普及植树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此提高种植树木的成活率。后期,学生需要定期到现场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这一实践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又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无形中受到相应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取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教师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提取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劳动的过程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在活动期间,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意义,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这一节日的关注度和了解度,之后,便可以顺利实施“包粽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包粽子的乐趣。

又如,在“母亲节”时,学校可以组织“为妈妈做一件事”的主题活动,如为妈妈分担家务、为妈妈洗脚、为妈妈讲故事等。不仅如此,地域文化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乡土乡情特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还可结合地域特色融入劳动教育。例如,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学做特色美食;走出课堂,观摩、参观当地博物馆关于劳动文化的收藏点;进一步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历史,体验先辈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结合社会热点,实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开展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地参与到劳动中,提高劳动能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建美好家园。社会即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透过社会视角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至关重要。目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之间的传播速度,人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网络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学校也应借助信息技术全方位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渗透劳动教育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强化学生对劳动和社会的认知,开阔学生视野。就目前来讲,垃圾分类工作实行了一段时间,对垃圾治理和净化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些人不注重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随意丢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态造成了影響。因此,教师便可结合这一事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你我同行”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做好垃圾分类,以此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技能,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有必要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学校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效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教师也需要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劳动的重视程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增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整合实施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10):19.

[2]阮玉兰,吴芳.“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2(16):111-113.

[3]刘艳阳.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5):24-25.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水北分校)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双减劳动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