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理念 优化教学实践
2023-06-18陈雅君
陈雅君
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数学课程的育人导向,并且对“怎么教”作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并创新自身的教法,摆脱过去“口头讲解”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形式,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标还倡导教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确保学生可以获得主体性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来实施教学,为学生创造愉悦、开放的学习环境,改进“学”的方式,助推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
(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新课标倡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形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品格,这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在新课标不断修订与完善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从以往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设置的课程目标也应该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习得学科知识,掌握综合技能,并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同时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二)以课程内容选择为引领,融入数学学科文化
对课程内容的合理筛选是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数学文化是教师实施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南针”,在育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设计能够体现本学科特征的课程内容,要关注数学学科独有的文化。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不但能拓展数学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提供服务和帮助,也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稳步提升。除此之外,数学学科文化的融入也可以为数学课增添趣味,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数学。因此,通过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内容的选择为引领,融入数学学科文化。
(三)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完整的教学活动必须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学生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就是说,传统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即教师必须摆脱以往“我讲你听”的陈旧思想,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在课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合作探讨、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助推其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通过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主体为核心,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四)以改进教学评价为依托,科学把握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是当前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客观、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调整接下来的教育方向和策略。新课标倡导在具体的评价中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他们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因此,通过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改进教学评价为依托,科学把握学习的过程。
(五)以融合信息技术为重点,丰富数学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领域的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新课标中提出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强调教师加强对现代技术的合理使用,以此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变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消除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让教学内容通过图文、音频以及动画等多种载体来呈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学”得更快捷、更高效,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通过对新课标中课程理念的解读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以融合信息技术为重点,丰富数学学习资源。
二、新课标下的小學数学教学实践优化对策
(一)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所教的数学知识作为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可以运用重要的思想来解决遇到的一些复杂问题,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从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学好数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服务和指导,使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数学思想的重要技能,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就以一年级开始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在教学中需要引领学生学习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包括“点数”“凑十法”等。其中凑十法就体现了化归思想,即把原来式子中的大数拆分、转化成若干小数,或者是把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另外一个数凑成10,这样计算起来会更简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如学生在计算“9+3=□”和“9+7=□”这两个式子时,就可以把3拆分为1和2,用1和9相加,最后计算10+2得出结果为12,同理,把7拆分为1和6展开计算。渗透化归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提高他们拆分、计算的能力,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趣味数学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故事性。教师在课堂上融入趣味数学文化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一方面可以起到吸引学生关注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精力和关注点都集中起来,使他们更好地建构新知;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视野得到拓宽。因此,教师要借助趣味数学文化故事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在了解故事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充分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认识5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对新课内容的关注。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常用的数字是如何产生的吗?”以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趣味故事:原始社会并没有手机、计算机这类产品,古人为了方便记录自己养的牛和羊的数量,就尝试用石头或者比较尖的树枝在地上刻下“道子”,这就是“刻痕计数”的产生,后来经过发展演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数字……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也对数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就容易多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向学生讲述祖冲之的故事,从而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师:祖冲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七位,这是他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而且比荷兰人的发现要早一千多年……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文化魅力,从而使他们喜欢上学习数学。
(三)鼓励自主、合作学习,增强主动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在课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组织活动、安排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这是不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鼓励他们展开自主、合作性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进行转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还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项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组织学习“百分数”的时候,教师改变了以往“我讲你听”的方式,而是给学生自由“学”的机会。教师先给学生公布了《长津湖》这个电影的票房占比,在抗美援朝中受伤的、牺牲的志愿军占比等真实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呈现使学生了解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自主搜集和调查,给他们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任务如下:
(1)请你搜一搜、查一查:我国一共有多少名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可以通过报纸、图书和网络等途径来搜集。
①××省(学生所在省份)的志愿军占总志愿军人数的百分之多少?
②所有牺牲的志愿军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多少?
(2)你还能想到哪些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请你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最后进行统一整理。
这样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很大的学习自主性,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百分数的掌握,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调查能力、搜集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采取激励性教学评价,提高数学自信
构建科学、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较大的意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摆脱以往分数至上、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养的关注,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研读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将《方案》中的要求落实到课堂评价工作中,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小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并使他们自己监控学习的过程,以助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同时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变化。新课标也强调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所以教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以往单纯“口授”的方式,通过丰富的音频、图画以及视频等为学生创设别具一格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进入佳境,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课是枯燥、死板的,同时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最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旋转”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旋转现象的图片,主要有游乐场的摩天轮、田地里的大风车、荡秋千、电风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在观察的基础上尝试说出这些事物运动的相似规律,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旋转”运动的特点。此过程可以升华学生学习数学图形运动的体验,同时也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摆脱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新课标理念有助于突破当前制约数学课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弥补以往的教学漏洞,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的热情和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围绕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和学习经验来实施教学,在课上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魅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锻炼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其自信;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助推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徐占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85-86.
[2]刘丽芬.前置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學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以“喝牛奶问题”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2(43):47-49.
[3]戚发旺.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12-13.
[4]赵利峰.试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及对策[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37-39.
(作者单位:晋江市实验小学凤竹校区)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