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优化
2023-06-18郝子怡李佳洋马宝娟
郝子怡 李佳洋 马宝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助力课程教学,推动文化传承和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师修养。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备不扎实、融入方式单一。通过抓牢宣传阵地,端正文化认知;加强文化教育,夯实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本领,增强融入能力三重路径实现优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我党教育部署的体现,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价值
(一)助力课程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果等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识字写字、诵读经典、关注习俗等带领学生学习重要人物、传统节日、发明发现;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线索、参与礼仪活动等带领学生学习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历史及其成就;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观看经典作品、文化考察、专题研究等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形成文化认知的系统体系。教师通过诸如课本剧展演、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推动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文明的结晶。道德与法治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阵地,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切实载体。其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使文化内化于心,具体体现为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其蕴含的道德情操、人文价值,同时营造充满浓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氛围,并设计实践活动,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可观可感的课堂活动中赋予文化以丰富的形式,使其外化为学生可切实接受的知识。
(三)提高学生素质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关系到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大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質。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学生接受的是教师传授的、紧紧围绕考纲的课本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能夯实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被合理利用,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对我国深厚历史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重视程度,实现学而思、学而信、学而行。
(四)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必须具有从师能力与文化素质。新时代教师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是倒逼自己不断学习和拓展的过程。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可围绕如何融入进行教学研讨,从而激发创新教学思维。在具体融合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进而优化自身对学情的把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环节的反思发现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可以真正将“六要”精神付诸实践: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仰”部分的研究增强政治觉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部分的研究涵养情怀,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成就”部分的研究创新思维,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方略”的研究提升格局,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贤榜样”部分的研究激励形成自律、端正的人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部分父母无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着一些封建习俗,受此影响,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其对颂扬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只把其当成课外拓展知识看待。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考试更关心,而忽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缺乏深刻理解。
(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融入方式单一
大多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无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经历、知识储备功底不够扎实,对其理解认识停留于表面,这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首先,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教育范围局限在孝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人本思想和文学经典等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核心思想观念以及传统美德等丰富内容,忽略了对琴棋书画、诸子百家、传统节日等文化形式的合理利用。其次,教师以统一的教材作为备课资料,拘泥于对教材的使用,导致教学内容生硬枯燥、脱离实际,难以从实践角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性并不明显,教师往往缺乏将二者链接的教学动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案例大多停留于为教材相关内容作事例支撑的浅层次融合,提问形式多为设问,缺少互动性、引导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此,二者融合方式单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抓牢宣传阵地,端正文化认知
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地位。应端正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认知,抓牢宣传阵地,加强培育文化自信,排除大环境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强化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融入的实际效果。首先,兼顾新旧媒体,通过多维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区分精华与糟粕、认识外来文化的正确途径等,扩大受众范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宣传内容的可接受性,探寻有效传播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掀起了全国学习传统诗词的热潮,《国家宝藏》诠释了文物的时代价值。最后,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自身,将植根于中国大地、充分展现时代风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类福祉的牢固基础。
(二)加强文化教育,增加知识储备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融入实际效果有很大关系。加强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其夯实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形成深刻的情感认同,既需要学校牵头发力,又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动性。
第一,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应当主动聘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资深学者、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定期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和系统培训,并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资源库;各学校之间积极开展“校校合作”,组织教师跨校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学校要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意识,通过组织教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古迹(如西藏唐卡画院、嘎玛手工技艺非遗旅游景区、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窑等)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鼓励教师在实践研修中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主动在教学中以真情实感和实际经历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第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教师应仔细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文献和专家著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网课资源和视频资料,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如历史渊源、核心理念、时代价值和发展方向等,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情操、人文涵养与民族精神。教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联系,搭建二者间的桥梁,如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用典》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治国理政巧妙结合的深刻智慧,启迪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三)提高教学本领,增强融入能力
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畅、有效地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提升教学本领。
首先,“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因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应提高教学针对性,做好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式,打破“唯成绩论”的束缚,不只关注考试成绩。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与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游戏,让小学生在快乐游戏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学生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与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其次,教师应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思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途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密切关注时代变化,注重对时事热点素材的积累,充分利用好PPT、Flash动画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摒弃简单的理论说教,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实践“两手抓”的教育模式,从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易懂化、与时俱进化。
最后,教师应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输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第二课堂”,通过在班级和校园内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活动,如经典文化诵读、知识竞赛、情景剧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武卓辉.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17-18.
[2]唐佳宇,马宝娟.“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与实现[J].文教资料,2022(11):56-59.
[3]吴瑕,闫芳.“互联网+”背景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9):148-14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