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才是春,整体欣赏景更深
2023-06-18赵秀琴
赵秀琴
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了长课文、难课文,体现了教科书选文的发展性。它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以及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及增加课堂容量,减少学生作业负担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大语文观的影响下,教师要用好部编教科书,上好语文课,应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用好课后练习题,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因文定教、以学施教,增强教学整体观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效果。
部编教材在编排方面有梯度,有语文核心素养训练点,不同年级不同要求。一般采用循环提升、逐渐提高的原则选编课文。部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专门编排了“有目的地阅读”这样一个单元,培养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运用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长文短教、精准化阅读提供了方式方法的指导。
一、类文同教,通过课型、题材找核心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上课逐渐开始关注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同,以及这种文体特征的语文素养落实点,从而达到类文同教的目的。如六年级的小说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为《桥》《在柏林》和《穷人》。把握小说题材的特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都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抓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说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人物各种描写手法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有一定感悟能力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精讲一篇、自学其他两篇的做法。通过“人物特写一、二、三”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或心理描写的理解;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你感受到人物的什么特征?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补充自己读这段文字的感受、体会。在学生补充、争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如学习《桥》这篇课文时,学生抓住“老汉”揪小伙子这一故事情节的描写展开讨论。“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学生甲:通过这段文字我感受到老支书是一位为大家舍小家的合格党员。学生乙:通过这段文字我感受到“老汉”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也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无私的人。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一把揪回来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再想想他儿子最后也牺牲了,我们就能发现“这一揪”是关乎生死的一个动作。越是作为党员,在群众与党员的考量面前,他揪回儿子这一举动显得那么伟大。所以他堪称一位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通过学生的争论、交流,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明确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场景描写对比朗读、情感朗读等方式,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推动作用。将环境描写的段落与人物的表现有机结合,让学生自己探讨,最终在不同的发言中感悟到人物的不同性格。最后通过“我为主人公写颁奖词”的环节,让学生整体概括人物形象。
其他两篇课文《穷人》以及《在柏林》都是小说体裁。教师也可以用类似的课堂模式和环节组织课堂,学习文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读小说,感受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生也很好地剖析了自己读到的人物形象,在交流中升华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文素养,双线并驾齐驱,剩余的两篇文章在熟悉的模式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这种同体裁、同类文章相同方式的教法,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又减少了教师烦琐的剖析及讲解。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内化了语文要素,提升了语文素养,整体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及效果。这样的教学步骤,打破了单元结构,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的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综合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问题
部编语文教材最大的优点是将一个年级每个学期要落实的语文素养编排在每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都有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提示。每篇课文都精心设计了与该素养有关的课后问题,方便学生预习和自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学后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双减”政策下,学生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质量。另外,每个单元在课后问题中都能体现出相应的语文素养。教师通过认真阅读,变“教语文课文”为“用语文课文”,直击语文训练点,巧妙组织文章章节,让学生在讨论中研读文本,深化主题。
例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在结构上采用“反复”的手法,相同的情节和内容反复出现,虽然字数稍多,但学生能在相同内容的多次重复中巩固生字,模仿课文学习表达。在课程设计上直击重点,抓住每次动物们宣布开会通知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边读边研究:为什么狗熊通知了很多次,大家都说大会开不起来?直接跳过复杂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明白通知必须说清楚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具体的事情、发通知的人以及发通知的时间。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直击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学写通知,达到了长文短教,直接抓关键问题的目的,避免没有必要的分析、讲解,机械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达到深文浅教的目的。比起出示通知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找写通知的关键点这样机械、老化的方法,以上教法既活潑有趣,又落实了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三、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变被动为主动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小说贯穿整个单元。三篇课文都涉及了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落实语文要素“通过场景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与主人公面对面”。目的是让学生在借助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声,进入主人公的内心,想他们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从而让学生自主走入文本、研读文本。在这一环节的采访活动中有学生问:“老支书,您最后揪回儿子的这一揪您后悔吗?你不揪回儿子至少他不会死亡。因为您的一揪,您生命最后的一刻即便是想让儿子活着,但他还是被洪水吞没了。您难道不后悔吗?”学生回答:“我不后悔!在危险来临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是父亲,但更是一名党员。我不揪回儿子,秩序乱了。到时候死亡的会是老百姓!”“我不后悔!在面对那么多群众和自己儿子的时候,我牺牲了儿子一个人,但我挽救了更多群众的生命。这样的结局我觉得值!”“在共产党人面前,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共产党人眼中,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在我成为党员宣誓的那一刻就做好了随时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依据文章发言,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道的党员故事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认识。
这一环节让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立刻鲜活、丰满起来。这样既实现了本单元“口语交际”中“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的交际目标,同时又是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深化。这样的研读活动,让僵硬的师生讲解剖析课有了生命力,变得鲜活。
四、思维导图引文,增强整体观
思维导图是我们宏观把握课文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学生条理清晰地掌握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编排在童话单元,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在教学中,我们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展示出来。(见图1)这样一目了然,并且学生通过阅读基本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安徒生童话美好的想象力进行深入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变机械的抄抄写写、圈圈画画为开放性的思考,并在阅读理解中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在“双减”政策下,如何让作业变得有趣、有味,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成为我们布置创新性作业必须思考的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看似简简单单,实际是学生对长篇文章内容的主干梳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各抒己见、乐于参与、勤于参与。
五、对比阅读找异同,删繁就简找重点
在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层出不穷。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告诉我们,要打破课与课的限制,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通过跨年度、跨学期课本的融合、对比阅读,从而发现文章人文线索和语文线索,并在研读中领会、运用,并达到掌握的目的。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练习题围绕单元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小说,是作为相对宽泛的叙事性作品编排的,从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来看,并没有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生死攸关的烛光》也是类似的文章,我们不妨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深化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样打破课与课的限制,达到了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目的。目前的课堂要求“大融合”,知识线性链接,打破学科限定,可引入历史知识、电影人物、音乐歌曲等一起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六、整体入手,议题争论促阅读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这一问一定要辐射整篇文章且直击目标。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但是学生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如《田忌赛马》教学中,我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读完课文,你们认为田忌赛马该赢还是该输?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依据。我将学生分为两个阵营,他们各自反复研读文章,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有学生提出:“田忌虽然赢了比赛,但是我觉得他没有诚信。我们的比赛规则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但在比赛过程中他是通过随意调整马的出场顺序赢了比赛。他用下等马冒充了上等马;用上等马冒充了中等马,以此类推。所以,我觉得他赢得不够光明磊落。”在学生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全场一片哗然。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这么认为。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就会知道,他们将各自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这就是说我的哪些马是上等马、哪些马是中等马由自己决定!所以我不认为田忌赛马不够诚信,反而我认为这种战略战术要灵活应用。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孙膑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场辩论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设计到的。所以,这次的课让我记忆犹新。从整体入手,寻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这样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关键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这个议题一直是我们所有教师的难点,更是对我们取舍教材、合理安排课堂的能力考卷。只有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好点、线、面的问题,相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这条漫长而繁重的阅读隧道,见识到长文的经典与美妙。今天,“双减”政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将学生重复机械的作业转化为深度思考且有意义的阅读,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9-06.
(作者单位:酒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