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融合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3-06-17于飞陈菲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融合教育

于飞 陈菲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江苏省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坚持以“普特共赢”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特研普”为路径,开展乡村学校高品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2022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

【关键词】 乡村学校;融合教育;普特共生

【中图分类号】 G760

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江苏省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学校以乡土为根,以学生为本,剪纸教育特色鲜明,深受农家孩子喜爱。孩子们精美的剪纸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丹麦女王,受到彭丽媛女士的称赞。学校力行融合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学校经医学鉴定的特需儿童8名,分布在6个班级。为了让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高质量的适宜教育,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2022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展乡村学校高品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

一、坚持以“普特共赢”为目标,塑造适宜普特共生的融合校园文化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主持的领导小组,组建学校“融合教育办公室”,实施“一把手”工程,把融合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学校将“向美好出发”作为校训,积极构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青砖黛瓦间一抹抹中国红映托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剪纸长廊、行知农场、百果园、紅领巾广场相映成趣,美丽的校园成为普特儿童相知、相遇的幸福乐园。“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信条。学校开展“合作团队”“互助小组”,每一个特需儿童都有自己的学习互助伙伴,普特儿童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劳动,普通儿童在帮助特需儿童的同时,获得同理心、责任心的教育,特需儿童在同伴互助中获得温暖,得到鼓励,增强进步的信心。社团活动有了他们的身影,社会实践有了他们的成果,艺术节上有了他们的作品。每一项活动,学校都精心设计让普特儿童共同参与的项目,为特需儿童展示自己提供最大的可能。

二、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适宜普特共生的融合课程体系

《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促进公平,探索适应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学校从普特儿童同进步、共发展的角度,通过反复研讨,探索构建“1+1+N”的融合课程体系。第一个“1”指国家基础课程,第二个“1”指个性展长课程,“N”指融合资源教室课程。对于国家课程,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精简、替代、调整等方法进行教学目标分解和评价任务分解,紧紧围绕单元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科学分类、合理分层,通过任务群的实施,帮助特需儿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为了让融合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学校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编制的要求,开展融合课堂教学方案编制工作。“融合学历案”包含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指向普通儿童的学习,另一个部分指向特需儿童的学习,分别从学习目标、目标检测、学习支持、反馈矫正等方面对不同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特需儿童的学习单和作业单都基于各自的学习特点单独设计,课堂上教师通过学具准备、小组合作、双师陪伴等方式给予特需儿童最大的学习支持。

下棋不仅是一种益智游戏,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足球不仅是一种体能锻炼,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剪纸不仅是一种动作技能,更是对社会自然的观察理解;演讲不仅练习言语交际,更是思想的不断迸发。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20多个社团和兴趣小组,学校征求特需儿童的意愿,从发展潜能出发,为每一个特需儿童提供他们喜欢的社团活动。在实施基础课程和个性展长课程的同时,学校为特需儿童设置多样化资源教室课程,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教学,口语强化、数字游戏、视力矫正、运动康复、心理调适、空间思维、人际交往等课程为特需儿童缺陷补偿提供强有力支持。

为确保特需儿童核心素养的基本形成,学校建立特需儿童综合素养评价机制,通过“一日例程表”,对儿童的沟通表达、精细动作、注意力、阅读表达等方面进行全程观察;围绕思想品质、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社会交往等核心内容开展“融合儿童综合素养评定”,在对比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期待性评价中促进儿童成长。融合课程体系的建立为特需儿童健康成长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发展的路径,真正消除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让儿童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三、坚持以“学特研普”为路径,实现适宜普特共生的教育愿景

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指出:“融合教育正是撬动‘适合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支点。”“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发现特殊教育”成为近年来学校常态化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寻找儿童进步与优势的教育行为,极大地鞭策和启发了每一位教师,就像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所说的那样:“特殊教育有更多服务对象和更高精尖的专业需求,绝非‘边缘而在‘前沿。”大家一致认为普通教育必须“学特研普”,基于生源多样化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学生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机会,这是普通教育应有的担当。

在“学特研普”上,学校一方面建立了基于评价的教学观。评价不再是教学的终点,更是教学的起点,从评价出发,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基于实证的评价观。教师应注重观察特需儿童课堂表现,用数据说话,用实证分析,更注重特需儿童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养成、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在静态评价中注重动态评价,在单一评价中渗透多元评价,在主观评价中增加实证评价,真正促进每一名儿童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学特研普”是一个新命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践行融合教育的路上,学校的方向更明,步子更实。

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融合教学实践探索”(编号:2021JSQZ0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212200)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融合教育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