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体验:新课标下培智学校育人方式的实践与突破

2023-06-17常建文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新课标

常建文

【摘 要】 “生活体验式教学”指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让智障儿童主动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实现智障儿童自主体验日常生活、理解简单的基本生活常识,获得全面发展,进而能有效地适应未来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生活体验式教学对于培智学校提升育人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培智学校;生活体验式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764

一、“生活体验式教学”的提出

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程度普遍较重,且障碍类型多样,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多重障碍等。《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紧密联系培智学校学生的生活情境,从他们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生活实际问题,并能进行解释和应用[1]。“生活体验式教学”指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让智障儿童主动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实现智障儿童自主体验日常生活、理解简单的基本生活常识,获得全面发展,进而能有效地适应未来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生活体验式教学对于培智学校提升育人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活体验”要义

(一)“生活体验”的界定

1.“生活体验”让学生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吴春艳和肖非认为培智学校的课程实施要摆脱唯“生活化”的限制,不能仅仅着眼于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而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满足,“引领他们朝向真善美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2]。邓猛等则主张引导学生“朝向文明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完整生活”[3]。

培智学校“生活体验”不仅要全面落实“生活技能和融合能力的达成”,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生活。尽管障碍程度严重,但绝不能让智障学生因此降低甚至放弃对“更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应培养其生活能力以摆脱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2.“生活体验”与“意向体验”

作为“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范梅南教授指出,“生活体验指向教育,是研究教育生活世界中‘现象的实践性研究”。“生活体验”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和诠释,它是有方向性的,其目的在于使意向活动能够“射中”某种感受。

胡塞尔则避开“生活体验”,从构造性的角度提出“意向体验”。“意向”的要义不在于它的“瞄向性”,而在于“充实”,即通过“意向体验”使人们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感受、体会、理解与把握“实事”[4]。

对于培智教育来说,我们既需要范梅南的“生活体验”,更需要胡塞尔的“意向体验”。从“体验”的丰富性来说,我们既要重视“生活体验”的“在场性”,更要关注“生活体验”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生活体验”虽然把握住了当面的、活泼的、鲜活的、灵动的“现象”——这是“现象”的“在场性”,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在场性”,还要通过“意向体验”来把握“实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综上所述,培智教育所基于的“生活体验”,是在满足个体基本生活技能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对更有意义的生活的歷史、当下和未来的体验。

(二)“生活体验”的分类和特点

1.从“生活体验”的程度分类

(1)尝试性体验。指没有系统计划的、无完整目标的体验。尝试性体验不对环境或物体作深入、详细的体验,浅尝辄止。例如,品尝菜肴的咸淡。

(2)浅表式体验。指对事物作肤浅的体验和认识。例如,到某一地方旅游,浮光掠影地对景物、人物、历史等作一些了解。

(3)沉浸式体验。指有计划、有目的、长时间地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体验。特定环境是指现有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例如,演员要演农村生活题材的内容,就需要去农村“体验生活。”

2.从“生活体验”的主体分类

(1)个体体验。指个体对物体、环境等的体验,它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主观性和不全面性。个体间既有部分相似,又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

(2)交换体验。指个体间的相互体验,通过互换各自的生活空间、文化氛围以及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进行相应的生活、学习体验。

(3)比较体验。指个体比较不同角色、不同环境、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如“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不同时空内的体验比较。

(4)合作体验。指多个个体为完成同一个目标而产生的体验,具有很强的同一性。例如,团体赛每个成员所被赋予的团体责任感,是单项比赛所没有的。

(5)集体体验。指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的体验。集体体验指向同一目标或相同的感受。

3.从“生活体验”的在场性分类

(1)情境性体验。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真实体验,具有很强的“在场性”。这是培智学校经常使用的一种体验方式,对于单个场景体验、主题单元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2)迁移性体验。很多事情虽然没有经过亲身体验,但拥有了相关的成功经验之后,可以产生“由此及彼”的迁移,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验。“触类旁通”“书画同源”大抵都是这个意思。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培智学校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3)反思性体验。指对过去已经发生或者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忆”和“复盘”,这是较高层次的体验。既可以是对以往体验的反思,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对体验的再现、完善。

(4)想象性体验。这是体验的最高境界,包含联想、想象、幻想。想象性体验以较好的情境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体验经验为支撑。培养智障学生想象性体验是教育教学难点。

三、生活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

与普通学校一样,培智学校同样必须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江苏省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运用“生活体验式教学”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进行突破性提升。

1.国旗下讲话:形成爱国主义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学校把“国旗下讲话”作为学校每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为了让智障学生有仪式感和庄重感,学校要求每周一必须统一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升国旗时必须肃立、行队礼,唱国歌时必须声音洪亮、整齐。每周一执勤领导和护岗老师检查每个学生穿戴情况,必须达到要求;每周班会至少要用十分钟时间锻炼站姿和行队礼;每节音乐课都要训练唱国歌;体育课上训练学生眼睛正视前方,没有小动作,排列整齐,至少站稳3分钟;思政课上讲国旗的故事,教育学生爱护国旗、维护国旗尊严;等等。

通过几年的坚持训练,国旗下讲话时学生队礼规范、站列整齐、歌声响亮。学校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将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分解到相关课程教学之中,整体布置、共同发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体验。

2.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红色历史体验

不忘初心,赓续百年红色血脉,是党史教育延伸到学校的具体要求。培智学校必须做到“童心向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组织教师开发党史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绘本阅读的形式,讲授《图说——中国共产党》;在音乐课上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英雄王二小》等红色经典歌曲的教唱;在德育课上组织观看百部红色电影系列,如《万里归途》《战狼》等电影,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党史教育校本课程普及党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写认字形、诵读故事、吟唱歌曲、观看电影,系统、全面、立体地体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讲好故事:形成革命传统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培智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同样要“讲好故事”,让智障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形成革命传统体验。一是努力挖掘本地英雄人物事迹,讲好革命英雄故事。例如,学校根据一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江苏泰兴人)的成长历程和英雄事迹编写了《杨根思的故事》丛书,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杨根思伟大的一生。学生在阅读这套丛书时,感受到强烈的革命传统精神,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组织参观杨根思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好革命英雄群体的故事。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体验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三是请革命前辈讲杨根思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拜访本地革命前辈,听他们讲他们眼中的杨根思。

(二)优化学科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要求,“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同时形成能力。

如生活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个口语交际项目“请您帮个忙”呈现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一位同学够不着超市柜架上的牙刷,请售货员帮忙;第二个场景是一个男生把足球踢到跑道上,请旁边的女同学踢给他;第三个场景是学生询问老师图书室怎么走。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依次去学校小超市、校园、操场,根据场景要求,进行实景训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按照课文内容进行体验、训练,学习在这些场景中需要别人帮助时怎么表达,提高了口语表达技能[5]。

2.调动多感官参与

智障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让学生反复感知和体验。

如讲解时间单位“分”“秒”时,学生一开始不清楚“分”“秒”表示什么,更不懂得“分”“秒”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秒针和分针的运动。秒针转动一格就是“1秒”,而秒针转动一周的同时分针才转动一格,也就是秒针转动一周才是“1分”。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利用听觉来加深体验。秒针“滴答”一响学生就睁开眼睛,体验“1秒”;秒针转动一周,教师再让学生睁开眼睛,告诉学生刚才这段时间表示“1分”。学生通过不同感官来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起“秒”“分”的时长概念。

再如教学《四季之美》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四季特有植物之美——春有迎春、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给学生带来视觉体验;通过音频展示燕子、知了、大雁、北极熊等有代表性动物的叫声,给学生带来听觉体验;通过画一画、做一做,在答题板上进行分类粘贴,让学生动手体验。学生在多种途径、多种感官的体验中深化知识理解。

(三)深化体、美、劳教学改革

新课标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学校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智障学生兴趣和爱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为其更好地走上社会“打开一扇窗”。

1.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体育能提高其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促进肌肉力量增强,显著改善机体功能。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更有可能让智障学生接近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我运动我快乐”趣味运动会。对有较高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其有机会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因此彻底改变命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艺术天地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美育课程不但能丰富生活,而且能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学校在上足上好每一节音美课的基础上,通过成立校合唱队、舞蹈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等,为对音乐、美术有兴趣的学生开辟展现才能的路径。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智障学生蕴藏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特长,尽可能提供一切条件,保障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向阳而生,蓬勃成长。

3.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设计劳动情景应尽可能具体、真实,激发学生的劳动动机和职业兴趣,增加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6]。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亲力亲为,以“真劳动”取得“真体验”。学校在了解学生现有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构建“低年级自我服务—中年级家政劳动—高年级职业规划与转衔”三级劳动教育体系,创设校内劳动农场、家政劳动房间、庇护工厂等劳动实操基地,加强与社区服务中心、区域中等专业学校、残疾人庇护中心等机构的合作,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志愿者爱心服务、学雷锋公益活动、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其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让智障学生实实在在劳动,最终获得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同时,学校构建校内到校外、课内到课外、理论到实操的劳动教育整体框架,形成儿童、少年、青年各个年龄阶段劳动体验总体设计框架,在真实、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为他们将来独立生活、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探索。以让智障学生感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中心开展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给培智教育注入“一池春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春艳,肖非.从“生活化的课程”走向“有意义的生活”——试论智障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34-37.

[3]邓猛,景时,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28-33.

[4]姜勇,李芳.描述·体验·直观:教育现象学方法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2(2):40-45.

[5]王羽西.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分析和教学建议——以生活语文教科书四、五年级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2(3):33-36.

[6]董泽华,蒋永贵.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人民教育,2022(19):60-62.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主体参与下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体验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編号:B—a/2020/02/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225400)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
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