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23-06-16张庆
张庆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是在素养型目标引领下,对接课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确定单元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和深入探究的任务,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中展开的教学。同时,要特别关注改进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笔者选取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寻本单元任务群的落脚点,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期实现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与素养达成。
一、确定目标,紧扣课标和语文要素
1.目标与内容
教材编写的习作单元,注重体现年段特点,注重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强调读写的有机联系。但在结构体系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区别,是一个“提供素材—构思表达—修改应用”这样的训练闭环和习作体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为主题。就第二学段“写清楚”而言,教材也安排了螺旋式上升的支架: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侧重“心情表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看图画,写一写”侧重于叙事中的“所见所想”;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强调“过程清楚”和“心情表达”兼顾;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对叙事要求进一步提升,将“事情过程”具体定位为“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求把“经过”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重点写下来,将“写清楚一件事”综合化、操作化、场景化。
习作单元是自成体系的,学生可以从《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中习得表达方法,从“交流平台”中明晰方法,从“初试身手”中巩固练笔方法,从“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中拓展思维,巩固方法,从最后安排的习作中运用方法。
围绕习作教学目标,本单元所编选的四篇选文在事情的表达顺序引导上是不同的。四篇选文呈现的形式不同,但如此编排,明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其有更多的习作选择,而不仅仅拘泥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表达,在叙述中可以不拘一格。除此以外,本单元除了有精读课文引导外,其實习作例文也有很多指向,需要学生掌握与运用。如《小木船》开头的旁批,强调了可以对某些跨度时间久的次要内容作简要介绍,而课后思考题则强调不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略过不写。这样的设置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重要性,并尝试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本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重在抓住四篇文章中的共通价值,即发现故事中的转折,捕捉生活中动人的瞬间,引导学生读出精彩,写出精彩。读即发现,发现文章的相似结构,发现文章中动人瞬间的转折,发现每一个背后的温暖与感动,发现作家是如何把这动人的瞬间写清楚的。写即尝试,学习作者表达的秘钥,从身边的事中选择一件,尝试用上同样的方法来创意表达,将亲身经历的身边发生的感动瞬间的事情写清楚。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在观照单元整体的视域下,引导学生关注层次,引导选择,把准主次,高效习作。
2.对接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2022年版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章均贴合学生生活实际,除了让学生结合生字词落实“语言文字积累”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特设置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嗅”“奈”“链”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嗅”“级”等生字,积累“猛烈”“摇撼”“无可奈何”“庞大”等词语。
(2)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事的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3)能发挥想象把图片中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能用上表示动作的词把做家务等事情写清楚。
(4)学习像作家一样观察描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捕捉生活中动人的一瞬,把事情的起承转合写清楚,能写出转折处的精彩。
(5)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并
尝试运用这样的写法练习写作。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并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学习修改。
二、整合读写,联结单元目标和教材资源
作为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路径。那么,读写结合的点在哪里呢?怎样用读写结合串联起本单元的教学链呢?其实,课后习题往往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承接点。因此,在执教本单元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整体功能,以课后习题为教学支点,让解决课后习题的过程成为“把事情写清楚”的清晰的教学路径(见表1)。
三、统整设计,促进语用能力的进阶提升
本单元习作主题“生活万花筒”中的“花”,可以理解为“精彩美好”之意。写作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精彩美好”的瞬间。如《麻雀》的“花”是“爱的伟大”,《爬天都峰》的“花”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我家的杏熟了》的“花”是“分享的甜蜜”,《小木船》的“花”是“友谊的珍贵”。爬山、过生日、跑步比赛、炒菜、擦玻璃、分杏、和好……总之,本单元所选素材十分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要调动学生习作时像作家那样用心观察并描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捕捉生活中动人的瞬间,把生活中的美好留下来,采撷最美之“花朵”,可为学生设置情境。
因此,本单元创设“捕捉生活中那动人的一瞬”(见图1)这个大情境,整合三个任务、七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任务一:“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事”(2课时)。用两课时阅读《麻雀》《爬天都峰》《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及“交流平台”等内容,重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四篇文章中的四件事,对文章内容有完整的了解。该任务的完成,需要两个活动的支撑。活动一“它们都是身边事”,重在自主阅读。四篇课文写的均是我们身边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语言质朴,读来浅显易懂。此外,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生字新词,借助思维导图或三角形的图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每件事的内容,这是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次巩固与运用。活动二“每个故事都动人”,再次对四篇课文的叙事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探寻作家“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写作密码,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课堂上,再整合几篇课文中印象深刻的段落与句子,引导学生细读、咀嚼、品析,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任务二“故事背后有美好”(2课时)。通过两个课时的两个活动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进行品读,品出故事背后的精彩之处。活动一“聊聊峰回路转的那一刻”,引导学生发现事情发展中的“波折”,体会到每一个“波折”均出现在危难与矛盾之中,结局却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如《麻雀》一文中,尤其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爬天都峰》中老爷爷对“我”的一番鼓励后,“我”鼓起勇气奋力爬山;《我家的杏熟了》中奶奶面对偷杏的孩子不责备反而无私分享;《小木船》中陈明临走前送给“我”的小木船。这些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的“峰回路转”都源于文章叙事结构的“出彩之处”,值得深入挖掘与探索。活动二“读出暖人心扉那一瞬”,这一学习活动重在品读作家是如何将重点部分写清楚的,由此更加深入感受主题内涵。“把事情写清楚”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重点部分的细节描写。因此,在教学中,可穿插本单元“交流平台”提炼出的《麻雀》精彩部分的方法“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通过三个层次的细节构建,就把《麻雀》中整个故事具体生动地推送到读者眼前,将细节描写落实到位;也可穿插“初试身手”板块中提示的“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将人物动作、语言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学情,为学生构建习作的不同层级的表达阶梯,可适当引导学生在叙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心情等,这种文字彰显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这也是我们一直寻找的多重育人价值。
任务三“这些事儿打动我”(3课时)。学生有了上述的学习基础,可以用三个课时,主要通过“初试身手”、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习作交流与修改等完成习作训练目标,逐一开展以下三个活动。活动一“分享那些动人的事”,学生分享经历过的类似的故事,说出事件中的波澜,讲出它的精彩。在表达过程中要讲清故事背后动人的那一刻,体悟事情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此外,通过“初试身手”第一大题,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跑步比赛或奶奶过生日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事情发展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开展课堂交流、重点练写;第二大题“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动手参与拍摄相关视频,同时用课堂视频回放做家务时的“慢动作”“切镜头”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连贯+观察反应”等表达方法的训练。活动二“写下打动我的一件事”,即进入本单元学习成果展示阶段,写之前搭建学习支架,编列提纲,谋篇布局,但需要提醒的是,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感受深刻、新颖独特的素材,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重要的、精彩的、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具体,借助已学的“分场景”“切镜头”等方法,对重点场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让叙事更加生動、具体。最后,活动三“改出文章精彩来”,强化自我修改,培养良好习惯。将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教师设计习作评价标准表(见表2),从“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交代清楚六要素”以及“重要部分写清楚”三个维度,引领学生在组内互评互改,力求把事情写清楚,从而达成星级目标。从自读自改,到互读互评,再到集体评议,不断反思、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优秀习作最终通过班级群和读书节分享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发布,呈现读写结合的单元整体教学成果。
本次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以落实“把一件事写清楚”为基点,以探究式学习活动为教学形式,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进行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课程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思维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生命在课内与课外的联结中不断走向丰盈。这样的大单元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立场,凸显了新时代育人的主题。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21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Y14-ZB1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人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