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构建

2023-06-16乔善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素养

乔善娟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建构语文的核心素养,有效凸显语文學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构建以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为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有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自身优势。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还是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品悟体验,都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文化氛围,品味文化元素,传承文化基因,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会发自内心地理解、热爱和弘扬,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都非常感性、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品读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目标融入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维度上,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对于一般的课文,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对文化的品味和传承融入到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深深地爱上自己的母语。如教学梁晓声先生所写的《慈母情深》,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课文所描写的几处典型场景,扣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后以比较的方式去体会课文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文中将“我的母亲”后置并用反复的手法描写“我”看到的母亲疲惫的模样,教学时可以将该处“表现+人物”的句子复原为常见的“人物+表现”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多种样式,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内心心疼、犹豫等复杂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和亲情教育。

学生接纳作者所表达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自然会树立文化自信。

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阅读文本、发现语言表达基本规律、学习语用的过程,就是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需要越多阅读。学习差的学生不需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下倡导的“主问题设计”“项目化学习”策略,其实就是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尝试自己动手绘制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清人物间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在细读文本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揣摩他们的内心。在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孙膑的计谋说出来?孙膑的方法得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哪些条件?他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属不属于违反规则的作弊行为?课文题目是《田忌赛马》,按照经验课文详写的内容应该是赛马的过程,可是本文反而将起因和结果写得非常详细,赛马的过程仅仅用三小段简单带过,这样的详略处理合适吗?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思维碰撞、积极思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不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信息,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学生给出的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入阅读思考之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富有逻辑、有理有据的表达交流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世间万物的美,高尚道德情操的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在积极欣赏与评价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要素之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所流露的情趣之美,描摹的生活之美,表达的真挚情感之美,智慧的哲思之美,评价语言文字作品的结构之美,表达的技巧之美,语言的准确、传神、灵动之美等。

如教学《手指》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中感知、梳理出课文开门见山的简约之美,对五根手指生动描绘的组段之美,结尾总结的明理之美。细读五根手指的特点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读好描写大拇指的部分,体会语言的风趣,耐心“扶读”而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品读体会语言的风趣之处,读出作者文字中的情调和韵味。如此,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表达情趣,在想象和联想中由物及人,创造性地表达出生活中人和物的特点,获得更多元的审美乐趣和情感体验,道德层面认同奉献之美、团结之美等,丰富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

散文理论家佘树森认为:“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品味不同体裁的文本语言,感受文字的色彩美、情感美、内蕴美、艺术美,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也会随之而生。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基于“大语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除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无论是哪门学科、哪种技能的学习,阅读和倾听都是最主要的路径。语文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去培养学生的认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关联、理解文本观点等基本的阅读能力,综合文本信息、建构生成新知、形成长期理解性记忆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具备对各种类型文本的独立阅读能力。

如教学郭沫若的《白鹭》,教师不可一下子就让学生进入对课文语言美的欣赏和对白鹭种种生活情态的讴歌中去,而要慢下脚步,让学生从认读陌生词句开始,思考和总结理解语言的策略,而后梳理课文的信息,整合出“水田钓鱼图”“树头独立图”“黄昏低飞图”,了解郭沫若盛赞白鹭如诗如画的原因,理解他表达的情感和观点。再引导学生发现郭沫若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如此,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今后才能具备更多的阅读策略保证阅读的顺畅。

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教授认为,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阅读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将文本表达形式的体悟作为教学的中心,过于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让课堂教学内容趋向单一,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魏教授通过对国际阅读研究发展的历程分析,指出“通过阅读来学习”是本世纪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阅读、运用文本信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从“语文能力”向“学习能力”的转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用范畴的学习实践,还要兼顾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具备独自面对陌生文本的解读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全学科多文本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担当,是每一节语文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应然旨归,也是需要教师倾注智慧去研究的课题。在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策略探寻和建构方面,教师应当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