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

2023-06-15马小忠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训练强度田径训练训练量

马小忠

摘 要: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控制关乎田径训练的成败,过高的训练强度、过多的训练量会导致学生受伤,而过低的训练强度、过少的训练量会影响训练效果。控制好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势在必行。文章立足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情况,阐述了控制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意义,对影响二者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从提升师资力量、设置训练目标、设计训练方案等多个层面提出训练建议,希望为提升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训练强度;训练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14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49

田径运动包括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是初中体育基础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不合理的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产生负面训练情绪,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教师应认识到合理控制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影响田径训练有效性的因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从根本上提升田径训练教学质量。

一、合理控制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意义

与智育不同,体育提倡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做好田径运动训练强度、训练量的规划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有着积极意义。然而,过低的训练强度、过少的训练量难以实现对学生能力、力量的培养,过高的训练强度、过多的训练量会导致学生在运动中受伤。只有科学规划田径的训练强度、训练量,才能充分发挥田径训练的体育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

二、影响田径训练科学性的因素

一方面,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足。传统教育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大部分学生重智育轻体育,其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十分低。田径包含的运动项目十分多,包括跑、跳、投掷等等。然而,由于学生的兴趣不足、认识不够充分,其对于田径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对自身的体能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其选择了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田径训练,导致身体因为运动而损伤。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未能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也是田径训练的指导者,其专业水平决定了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然而,部分教师并未深入研究田径训练的有关理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潜能等具体信息了解不够充分,造成训练方案不科学。除此之外,一些教师仍秉持一刀切的训练原则,制订统一训练强度、训练量的田径训练计划,导致部分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三、优化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田径训练专业水平

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对于高质量的田径训练有着关键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够充分,其需要通过教师获取田径运动的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若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会使学生无法充分了解田径运动的基础知识,导致其處于迷茫的运动状态[2]。对此,教师应不断应用田径运动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学习生物适应性规律理论、运动生理学理论、田径运动负荷理论、田径运动周期训练理论等科学的田径训练理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可将相关理论应用到指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方案的过程中,以此提升田径训练质量。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的训练理论为训练教学作出指导,教师若罔顾学情一味地照抄照搬理论内容,难以使训练效果达到预期。在应用专业理论时,教师还应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心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具体训练需求调整训练内容,从根本上提高训练专业水平。

(二)制定科学的田径训练综合目标

缺乏目标或目标制定不合理,都会影响田径训练的有效性。要使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不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且能不断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过去,体育教师多制定总目标,忽视了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性,无法发挥训练目标的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训练学习的收效甚微。教师应认识到制定阶段性训练目标的重要性,制定分总结合的训练目标,并围绕目标制订训练计划。一方面,要细化学期田径训练的总体目标,将培养学生良好田径能力的总体目标细化为使学生掌握跑、跳、掷正确运动姿势的技术目标;促进学生身高增长、减少学生脂肪厚度、提升学生腿部肌肉力量的体质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目标等。通过细化整体目标为学期田径训练项目、田径训练强度、田径训练量的制定做好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阶段制定周期性目标,按照教学周、教学月、教学季度设置阶段性的训练目标,通过逐渐提高训练目标的强度、难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实际教学时,可能受天气等意外因素影响,导致训练难以正常进行。这时,教师应适当调整训练目标,以免目标设置过高增加了学生的运动负荷量,对其身体造成压力[3]。

(三)优化体育田径训练的教学规划

科学规划田径训练可以减少学生高强度训练的不适感,增强学生的运动训练成效。明确田径训练目标后,教师需对素质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反应训练、柔韧性训练、专项训练等内容展开详细分析,明确不同项目的训练目标、训练重点、训练强度、训练量。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七分计时跑是一项中等强度、训练量适中的耐力训练,训练时,如果学生身体出现了不适感,可适当减少训练时长,改为五分计时跑、四份计时跑等,使教学规划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制度对于提高训练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身体机能有着重要意义[4]。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田径训练的实际教学需要制定科学的训练制度,确保教师严格按照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关系开展训练活动。然而,初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如果制定的田径训练制度过于严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训练情绪,导致其不配合教师的训练计划。对此,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意愿,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其对不同跑、跳、投掷等田径训练项目的看法,从而调整不同项目的训练强度、训练量,使学生感受到训练制度的人文关怀,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训练意愿。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制度中强调训练记录、训练评价、训练考核等工作的重要性,使教师将学生的训练情况作为调整训练强度、训练量的依据。

(五)把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平衡

训练强度过高、训练量过多会造成学生身体损伤,训练强度过低、训练量过少则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效果。只有把握训练强度、训练量的平衡,才能真正发挥田径训练的体育作用,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身体灵敏度、力量、耐力、速度,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受益。教师应认识到平衡训练强度、训练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合适的训练强度、合理的训练量下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

第一,明确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初步设计训练计划,并观察计划实施效果。计划实施过程中,有的学生轻松完成训练任务,说明计划的训练强度、训练量不能满足这类学生的训练要求;有的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时精疲力竭,说明计划的训练强度、训练量超出了这类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时,教师需根据计划反馈调整训练计划,制订训练强度稍低、训练量稍少的;训练强度适中、训练量正常的;训练强度高、训练量多的训练计划,以满足不同体质学生的训练要求[5]。

第二,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保持平衡。高强度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会导致学生身体疲惫,严重了还会造成其机体损伤。训练时,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明确训练总量,并围绕训练总量适当调整训练强度、训练量。比如,进行高强度训练时,教师要适当减少训练量,在学生身体、心理逐渐适应该强度的训练后,逐渐增加训练量;进行低强度训练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教师可适当增加训练量,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

第三,结合训练成效逐渐提高训练强度,逐渐增加训练量。学生的体能并非一成不变,在长时间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升,教师也应结合其身体变化调整计划内容。最初以大量低强度的基础训练为主,在学生适应以后逐渐引入强度略高的体能训练,之后再引入高强度的专项训练。

(六)精准把控运动时间与休息时间

若不注意在田径训练期间安排学生休息,会使学生陷入超负荷运动的境地,甚至会造成学生肌肉拉伤、扭伤、挫伤。高强度训练时,教师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在训练过程中快速恢复,以免学生长期处于紧绷的高强度训练状态中,影响训练效果。教师应明確负荷与恢复的关系,结合训练教学的具体反馈安排休息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学生的运动负荷增加,消耗剧烈,需要较长的恢复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阶段性训练完成后为学生预留3~5分钟的休息时间,使其在休息过程中恢复体能。进行低强度训练时,学生的疲劳感稍弱,这时教师可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并预留1~2分钟的休息时间。训练过程中,一些学生在休息时席地而坐,这样休息难以实现学生超量恢复。教师应组织学生在休息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踢腿运动,使其在做简单运动的过程中拉伸自身的肌肉群,实现对肌肉的放松。通过精准把控运动时间与休息时间保证田径训练的劳逸结合,使学生的竞技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七)有机结合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

要发挥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身健体的教学作用,需要教师着手提高田径训练的质量,有效把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从整体层面看,教师应做好不同训练环节的衔接与教学工作,通过强化训练确保训练任务有效落实,使训练强度、训练量密切联系[6]。比如,教师可结合课程标准设计50米跑、200米接力跑、跳远、掷铁饼等田径训练环节,在不同环节中融入强化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强化训练中提升自身的运动水平。落实到训练细节,需要教师对各项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开展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要领。比如,进行跨越式跳高专项训练,在训练中讲解跨越式跳高过杆动作要领,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起跳、摆腿过杆动作。通过有机结合强化训练、专项训练内容,确保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得到合理安排,实现对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八)应用信息化训练监测手段

在田径训练过程中监测初中学生的运动心率,根据训练数据的分析内容提出科学的训练指导建议,可以使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得到平衡,增强田径训练的效果。学生在田径训练中产生的训练数据主要包括训练效果与训练设备数据两种。其中,训练设备数据主要指的是心率数据。初中学生在进行高强度田径训练时,其心率维持在152~190bpm之间,进行中等强度的田径训练时,其心率维持在133~152bpm之间,进行低强度训练时,其心率维持在104~133bpm之间。掌握学生的运动心率数据,结合其数据调整训练强度、训练量,使学生在科学指导下完成训练任务,从而提升体能。对此,教师可将可穿戴检测设备应用到体育田径训练教学中,借助设备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身体数据、肢体动作、身体承受能力,以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身体信息,并根据信息了解不同学生的运动强度,为进一步优化运动计划、调整训练方式做好准备。

(九)做好田径运动恢复训练

高强度田径训练后,许多学生会出现精神欠佳、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的问题,无法在后续训练时保证身体状态。田径运动恢复训练不到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做好学生的身体、情绪、智力、精神等方面的恢复训练,才能使学生适应后续的田径训练。教师应制订系统的运动恢复计划,将大腿前侧肌肉拉伸、腿后肌伸展、内收肌群伸展、小腿伸展、手臂肌肉拉伸等运动恢复手段应用到恢复训练中,使学生在训练后得到身体上的放松。然而,不同学生的训练强度、训练量并不相同,若采用统一的恢复计划,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运动恢复需求。教师应把握学生田径训练的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训练强度、训练量、负荷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恢复训练方案,实现对学生生理、心理的调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增强学生的运动恢复意识。在训练课前、训练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恢复训练,使其养成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拉伸、放松等运动恢复习惯,以此增加学生的身心能量储备,帮助学生做好田径训练准备。

综上所述,田径训练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初中学生坚强意志力的关键。关于如何控制好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的问题,教师应把握相关训练理论,综合体育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层次化的训练方案,创新训练方法,保证训练强度、训练量的平衡,充分发挥田径训练的价值,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初中田径训练中合理运动负荷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8):31.

[2] 兰孝辉.新课改视角下的中学体育田径训练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7):89.

[3] 王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探索[J].田径,2020(12):15.

[4] 宋柯瑶.新课改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方法分析[J].体育视野,2020(8):55.

[5] 王海波.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123.

[6] 姚建刚.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2020(32):108.

[责任编辑 吕 媛]

猜你喜欢

训练强度田径训练训练量
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
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及训练量
浅析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学田径训练模式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