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茶经》姜译本研究综述

2023-06-15陶茹萱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茶经研究综述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姜欣、姜怡两位教授翻译的《茶经》英译本The Classic of Tea是第一部由我国学者译介的《茶经》。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在对文献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后发现,该译本研究从出版至今存在3个主要问题:1.研究力度不足;2.研究深度不足;3.研究信度不足。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探索性展望,以期望为后续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茶经》;研究综述;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4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和谐伦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YJA740019)。

1935年,William Harrison Ukers最早在其著作All about Tea中对《茶经》进行了节译;1974年,Francis Ross Carpenter翻译了《茶经》全译本The Classic of Tea,并被收录于Britannica Encyclopedia(1982);2001年,“美国茶圣”James Norwood Pratt在其著作The Art of Tea中,对《茶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1];2009年,姜欣姜怡两位教授合译的《茶经》全译本The Classic of Tea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翻译出版的《茶经》译本(以下简称姜译本)。该译本的出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推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同时也为茶典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

以“《茶经》翻译”或含“《茶经》英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可检索到相关论文224篇。经逐一筛选,得出50篇对姜译本的研究。鉴于缺乏对该译本相关研究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该译本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以探求该研究的现状和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茶经》姜译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系统是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可将文献数据信息(研究者、研究单位、研究关键词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显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2]。本文采用CiteSpace(6.1.R3,64-bit)对《茶经》姜译本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可视化分析,探究国内《茶经》姜译本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但CiteSpace只能作为文献综述研究的辅助软件,因此本文还将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深入梳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茶经》翻译” 或含“《茶经》英译”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模糊”检索到相关论文224篇。经逐一筛选,得出50篇研究《茶经》姜译本的论文,并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数据。

二、数据统计结果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发表时间分布

文献发表数量及发表时间是衡量研究领域变化的标准之一,是研究趋势的体现。2011年发表了第一篇研究姜译本的文献。此后,除2012年以外,每年都有相关研究发表在中国知网上,但发表时间分布不均。其中2016年发表的文献数共有16篇,占文献总量的32%,达到文献发表数量峰值(表1历年“《茶经》姜译本研究” 文献数)。

(二)研究者及研究单位统计

在CiteSpace生成的研究者与研究单位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发文数量成正比,发文数量越多,节点就越大。对研究者统计分析发现,围绕《茶经》姜译本研究的作者共有56人,以姜欣、姜怡为核心作者圈。发文量达3篇以上的研究者有姜欣、姜怡、罗莉捷(图1《茶经》姜译本研究者知识图谱);对研究单位统计分析发现,围绕《茶经》姜译本研究的研究单位共38个,主要研究单位是大连理工大学,但其与研究单位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发文量达3篇以上的研究单位有大连理工大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湖南农业大学。

(三)关键词统计

分析姜译本研究的文献关键词,可考察该研究领域的趋势和走向。在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成正比,出现频率越高,节点就越大。对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50篇文献共涉及78个关键词。根据多诺霍提出的高低频关键词公式:T=[-1+√1+8i]*0.5(i为关键词个数)[3]。将78代入上式得到T=12,随后对前12个关键词进行排序(表2《茶经》姜译本研究论文主要关键词及其频率统计),可发现研究主要聚焦于译本的文化内涵、译本的美学内涵及译本的翻译策略等三个方面。

三、文献综述

据CiteSpace统计分析,不难看出姜译本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两个热点:文化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然而,在文献综述相关研究中,CiteSpace软件只能作为展现研究热点视角的辅助软件,无法展示研究内部具体特征。本文通过对文献进一步深入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焦點:文化视角、审美视角以及语言视角。

(一)文化视角的思考

从文化视角来看,《茶经》中的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之源,涵盖了不少茶道精神与茶诗文化,译本中词汇、句子和段落的翻译都充分地体现出和谐自然的茶道精神内涵以及茶艺文化的深远意境。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之作,《茶经》也体现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禅宗思想)、历法文化等,这些文化在译本中或原汁原味向西方读者传播了我国优秀文化底蕴,或在此过程中遗失与嬗变了我国优秀文化底蕴,针对后者,译者应遵循翻译的忠实性,合理采取科学的翻译策略[4][5]。

在直译与意译的取舍上,研究者们发现原文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或是原文中视、听、嗅、味和触觉等通感现象,都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其中与西方共通的文化内涵,译者采取直译的手法进行翻译,再现原文经典;而对于独具韵味的东方文化,译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在译本中采用了意译的手法进行翻译,以保留原文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在归化与异化的取舍上,功能学派目的论认为,译者的选择以翻译目的为主导,任何成功的翻译文本都是异化归化翻译的协调运用的共生载体。译者在翻译《茶经》的过程中,有机协调翻译策略,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

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取舍上,研究者们发现《茶经》作为信息型文本,其语际互文转换多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但涉及到文化因素的译介时,译者便会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而对于某些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文化因素,译者便会交替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二)审美视角的探索

《茶经》即属于技术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兼顾其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译者的审美活动在译文中有许多方面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语言美等四个方面。《茶经》传授了不少关于茶学的技术信息,译者在处理时注重陈词达意,译文体现了科学严谨的质朴美;陆羽将茶的色、香、味、形等外在形态上升至审美感官体验,译者在其审美活动过程中准确把握了这一艺术性表达,在处理译文时突出了审美视觉效果,体现了丰富具体的形色美;《茶经》中使用了大量辞格以生动形象地对茶具、茶事等进行描述,译者在考虑到译语读者审美感知的条件下,注重运用多样修辞方式,最大程度上争取译语和原语在各层面的对应体现了含蓄深厚的辞格美。

(三)语言视角的讨论

从功能语言学进行分析,译者与作者处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因而译本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传达上都能遵从作者的态度且忠实于原文,例如作者在原文中撰写的一些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或短语,体现了其对茶和茶事的态度,译者也通过译文将其态度完整体现了出来。

从生态翻译学分析,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均是成功的,译者不仅原汁原味的传达了原文的异域色彩,而且关注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达成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赢。

从认知语言学分析,其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体验性、和谐性以及互动性,即译者应将自身视角同时立足于作者和读者的体验之间,以保持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和谐,与此同时,译者还应重视各方面的互动,使译文更加得当。

四、问题与展望

《茶经》姜译本的研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为茶典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据上述研究情况可发现,姜译本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如下归纳,并进行了探索性展望。

(一)问题

本文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和对文献的深入探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研究力度、研究深度以及研究信度着手,做出以下三点归纳。

1.研究力度的缺失

首先,从2011年至今,对《茶经》姜译本的研究论文仅有50篇,除2016年以外,其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论文研究数量仅为个位数,相较《红楼梦》等其他文学典籍的研究力度,即便处于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的热潮时代,《茶经》的译本研究也缺乏明显的研究力度。

其次,研究者和研究单位的数量也较少。译本的译者姜欣、姜怡两位教授虽作为学术领头人带领其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在译本研究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其与其他研究者和研究单位之间未形成紧密的合作链,整体研究情况呈现分散性。

2.研究深度的缺失

首先,从总体来看,姜译本现有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例如,关于译本中所涵盖的文化,大部分研究都从表层探讨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且都局限于其所囊括的某一文化现象。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其所涵盖的文化渊源与内涵在《茶经》中的体现,并不仅仅包含了“天人合一”“五行”“连葩垂蔓”。

其次,在这50篇论文中,从文化视角进行译本研究的有23篇,占研究总量的46%;从审美视角进行译本研究的有12篇,占研究总量的24%,研究重复率较高。研究者虽然注意到译本研究与文化和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及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反映出译本研究现有视角较为单一,未能广泛开拓视野从多个视角对译本进行研究,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

3.研究信度的缺失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便是对译本进行分析。本文对50篇文献逐一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对姜译本的个人主观思辨分析层面,理论运用较为单薄,未能广泛汲取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或研究成果来使得译本研究更加丰富,同时导致了研究缺乏科学性。

首先,研究的要素之一是明确研究对象,但许多文章只是在文中或文末对研究对象稍作提及,这不仅影响研究的严谨性,而且会造成后续研究人员的困扰,缺乏可借鉴性;其次,研究视角混乱,文不对题。例如,有的文章标题是从文化视角探讨译本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但却又运用语言学理论从总体层面对译文进行了探讨,文章切割度较大,论文内容与标题存在矛盾和漏洞,显得其论述凌乱,缺乏学术性;再者,研究例证较少,難以代表整体情况,许多文章仅例举了1到2个例证,甚至存在没有例证的情况,致使研究缺乏可信度;最后,有些基于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文章中,研究者虽在前文对所需运用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但在后文并未对其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较为客观的研究,仍以主观思辨为主,这不仅使得文章在层次上缺乏逻辑性,在内容上也缺乏科学性。

(二)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姜译本研究在研究力度、研究深度以及研究信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现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就今后的相关研究做出探索性展望。

1.着力:拓宽关注面

《茶经》作为农学典籍之一,其译介和翻译研究在众多农学典籍之中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然而相较文学典籍的译介和翻译研究,我国农学典籍的译介与翻译研究仍相对薄弱,可见我国典籍的译介与翻译研究依然存在“重文学、轻农学”的失衡现象。因此,国内研究者需加大对《茶经》姜译本的研究力度甚至是对农学典籍的研究力度,不仅为传承发展我国深厚久远的农业文明,更为传播农业文明。

2.纵深:发掘研究点

姜译本的现有研究深度反映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不够充足,所研究的内容集中于文化、审美两个视角,且例证重复率较高。鉴于此,研究者首先需要对译本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其次,也需要对自身所选用的视角进行深度研究。例如,从美学视角分析姜译本,文中除了体现了原文的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画面美,还体现了原文的生态美,而研究者在分析完美学意蕴后,还可深入探究译者是基于怎样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译本的审美取向。

3.增信:探寻理论源

信度要求我们从更为学术化的角度对姜译本展开研究。对姜译本进行研究时,应摄入丰富且完善的学科理论,并根据相关理论来指导具体研究内容。例如,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哲学“会通”,而三教哲學在中国文化中历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者可以运用文化哲学的相关理论,从哲学角度对译本中的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1]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0-85.

[2]冉诗洋,李德凤,杨青.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论文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外语,2016,13(05):98-105.

[3]洪波,杨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意识形态知识图谱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110-118.

[4]杨公建.《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与嬗变[J].福建茶叶,2016,38(08):389-390.

[5]都焕梅.《茶经》英译和茶文化传播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10):382-383.

作者简介:

陶茹萱,女,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心理学。

猜你喜欢

茶经研究综述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