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探究

2023-06-15全源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

全源

【摘要】莫言先生所著《红高粱家族》堪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遒劲有力的一笔。在这部鸿篇巨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与诗性语言构成了无可比拟的浪漫气质与审美空间。该研究从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视角出发,对《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比读,并对译者所选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绝对世界化、文内解释、语言翻译等翻译技巧能够在保留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帮助读者建立最佳关联,有益于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关键词】文化专有项;《红高粱家族》;德译本;艾克西拉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39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视角下《红高粱家族》德译本翻译策略研究”(YJSCX2022-118)。

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以出神入化的狂欢化叙事话语和“充满着血泪的”[1]文字艺术,展现出中国民间社会宏伟且真挚的民族风骨,在瑕瑜错陈、美丑共存的境界之间找寻文化认同。文化专有项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深远历史和文化底蕴,代表着每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活动及思维方式。“富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2]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用词和习语很难在其他语言中达到语义及效果上的对等,大大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译者如何在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尽可能传达出交际信息,则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观

西班牙翻译学家哈维·弗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于1996年正式提出文化专有项(Cultural Specific Item)概念及其翻译策略。艾克西拉认为,文化专有项并不取决于词语本身,而是要考虑其在文本中的功能,“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3]文化专有项与该民族的意识形态、语言习惯、地理位置等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在翻译时绝不可断章取义式贸然搬运,而是需要深刻挖掘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紧密结合源语文本及词汇的隐含语义,将源语文化专有项中的感情色彩在目的语文本中形象地再现出来。

二、《红高粱家族》及其德译本Das rote Kornfeld

汉语文化专有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生动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含蓄之美。莫言所著的《红高粱家族》以汪洋恣肆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小说叙述者的爷爷奶奶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豪迈爱情,以及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高密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殊死搏斗的故事。正如书名所言,小说植根于生长着红高粱的、凝聚着几代人记忆的民间社会,因此作者的叙述话语充满了浓厚的地域风格,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华文化韵味的文化专有项。

德国翻译家Peter Weber Sch?fer曾将莫言的《酒国》《红高粱家族》两部长篇小说译成德语。译者在充分理解小说中文化专有项深层内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创造性地重现了源语的感情色彩与话语内涵,其译本在德语读者中评价颇高。本文根据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观,对所选文化专有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红高粱家族》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艾克西拉提出了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其中前五种为保留式翻译,后六种为替换式翻译。除了这十一种翻译策略之外,艾克西拉认为仍存在其他几种翻译策略:如补偿、移位、语义淡化。[4]

(一)重复。指保留源语文字写法,将源语文化专有项不加文饰地转移到目的语中,以追求形式及文本的绝对等值。由于汉语和德语在字形结构方面截然不同,照搬原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阅读障碍,因此此种翻译策略在汉德互译过程中很少得到应用。

(二)转换拼写。指按照该语言的发音规则,通过音译或改变字母系统来翻译源语文化专有项。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汉语人名、地名时应用较为频繁,使译文既增添了可读性与趣味性,又呈现出源语文化的本真之美。

原文:“曹梦九,人称你曹青天,原来是个糊涂狗蛋官!”[5]149

译文:“Cao Mengjiu, den alle Welt den aufrechten Beamten Cao nennt, du bist doch nur ein beschissener dummer Beamtenarsch. ”[6]182

涉及人名翻譯时,译者应考虑名字中蕴含的多重文化因素,需结合多种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译出源语名字的内涵。以“曹梦九”与“曹青天”为例,前者是此人的真名,译者使用转换拼写策略,即通过拼音进行直译;后者为民众化用宋代名臣包青天秉公执法的正义形象,意在表达对曹梦九刚正不阿的歌颂。译者在翻译这个具有恭敬口吻的敬称时,并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而是通过文内解释将之译为“普天下最正直的官员”,与曹梦九其人的糊涂无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让读者更为直接地感受出言语间的辛辣讽刺。

(三)语言翻译,又称非文化翻译,即保留源语文本的指示含义,尽量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其外延义,类似于逐字直译。译者在翻译时并不直接侵入原文语言外壳,而是选择较为“透明”的方式来接近目的语文化专有项,在保留了异域色彩的同时,也使译文自然流畅,使译语读者更为直观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原文:“黄泉之下不忘你的恩德。”[5]34

译文:“Ich werde es dir nicht vergessen, wenn ich bei den Gelben Quellen bin.”[6]49

“黄泉”被视为人死后的居住地,与中国的土葬习俗密不可分。在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此种意象并不能找到语义完全对等的对应物,因此译者采用语言翻译的方式,将“黄泉”逐字翻译成“Gelbe Quelle”(黄色泉水),通过将“Gelb”大写,意在向目标语读者传递该词汇在源语文化中的特殊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语言表达更添异域风情。笔者认为,若能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则可以拉近译语读者与译文的距离,让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仿佛共同置身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中,在词句之间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通。

(四)文外解释,指在上述三种策略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脚注、尾注、括号等方式解释源语文化专有项。通过对源语信息的补充说明,译语读者得以获悉语言背后的背景知识信息,从而领略更为多彩的中华文化图景。但此种方法或多或少地会干涉读者原本流畅的阅读体验,甚至对读者的阅读兴趣造成负面影响。在《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笔者并未发现此种方法的应用,可见译者在意义和形式中做出取舍,优先保证了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

(五)文内解释。与上一种翻译策略相比,此策略更侧重专有项的引申义。译者通过直接解释源语文化专有项的内涵,使读者在行云流水的译文中自然而然地获悉源语文化的引申含义,更顺畅地理解原作作者的意图。此种翻译策略在所选译文中应用较为广泛。

原文:“吃了十年拤饼,还在乎王大爪子那个驴日的!”[5]26

译文:“ Ich habe zehn Jahre im Feld gelebt, und ich schei?e auf deinen Idioten von Wang!” [6]39

拤饼作为山东的传统特色美食,是山东人民生活方式的体现,对山东方言的形成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吃了十年拤饼”意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十年之久,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胆略。因此译者采用了文内解释策略,将该文化专有项的引申义直接译出,打破了书面语的僵硬外壳,直侵语言内核,保留了源语文化的深刻内涵,确保了译文的晓畅清晰,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六)同义词。译者通常使用文化专有项的同义词来代替或解释该词,避免与先前译文所选用词重复。

原文:“青天大老爷!有冤枉——”[5]114

译文:“Aufrechter Beamter! Ich habe eine Anzeige zu erstatten...” [6]154

文化专有项“青天大老爷”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分别以“Euer Ehren, der aufrechte Beamte”[6]154“ Hochwürdiger Richter, Euer Ehren”[6]151,“Hoher Richter, Euer Ehren”[6]158四种方式来表达同一形象,即正直不阿的官员。译者恰当地保留了原文中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与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相符合。这样一来,既做到了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层面上的统一,缩短了译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又为读者阅读体验增添了趣味性,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风味。

(七)有限世界化。部分源语文化专有项对于译语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因此译者选用读者较熟悉的另一源语文化专有项来替换或解释该文化专有项。

原文:“回家告诉你娘,让她找人擀拤饼。”[5]37

译文:“Sag deiner Mutter, die Frauen sollen Handkuchen backen. ”[6]53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曾反复提及,“吃大饼时要用双手拤住往嘴里塞,故曰‘拤饼”[5] 44-45。译者为了不影响中华文化的地道表达,运用有限世界化策略,选择与拤饼形态相似的“Handkuchen”,加深了德语读者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了解,也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表现力,充分彰显了语言的民间性与乡土风味。

(八)绝对世界化。绝对世界化是指译者在两种语言中都无法找到与原文对应或相似的文化专有项,因此只能选择一个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文中的文化专有项。

原文:“花脖子是高密东北乡土匪的大旗。”[5]146

译文:“...der Bandit Blatternacken ist, der berüchtigtste R?uber in der Gemeinde Nordost-Gaomi.”[6]196

“大旗”一词极具方言特色,是指处在领导地位、具有话语权的人,此处指土匪团伙中管事的人。译者采用通过绝对世界化的策略,将其译成“der berüchtigtste R?uber”(最臭名昭著的土匪),将顽劣的语义色彩展现给译语读者,达到充分得其意、适当忘其形的效果。

(九)同化。选用目的语文化专有项来翻译源语文化专有项。

原文:“他身穿藏青色中山服,头戴咖啡色呢礼帽,手持一根文明棍。” [5]110

译文:“Er trug ein dunkelgrünes Amtsgewand mit einem braunen Wollhut und stützte sich auf einen Spazierstock.”[6]150

“中山服”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种外观大方、儒雅稳重的男性外套,其造型特征和设计理念具有浓厚的中式风格。译者采用自创和淡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成“Amtsgewand”(官服),淡化了源语的历史因素,避免引发读者过多联想。“文明棍”是旧时西方上流社会的绅士走路时用的手杖,被视为绅士风度的象征。此文化专有项在德语文化中存在对应表达,因此译者选用了同化的翻譯策略,译为“Spazierstock”(手杖),便于德语读者理解。

(十)删除。指译者认为某个文化专有项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不便或难于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故将此文化专有项省去不译。

原文:“哎,唱戏的!……你茂不茂,吕不吕,什么歪腔邪调!”[5]88

译文:“He, du da, Operns?nger...Du singst ja grauenhaft.”[6]121

此例中的“茂不茂,吕不吕”实则指的是山东地方剧种茂剧和吕剧,此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出外曾祖父对戏子的挖苦。译者并未采用转换拼写的策略,保留剧名的完整性,而是采用删除+文内解释的策略,将剧种名称作淡化处理,同时使用“grauenhaft”一词,简明地概括出源语文本的感情色彩,突出语言的随意性,让读者顺利捕捉语言的神韵。

(十一)自创,即通过造词或引入源语中不存在的译语文化专有项。

原文:“破坏着与工地紧密相连的青纱帐。”[5]16

译文:“den grünen Getreidevorhang um die Baustelle zerst?rten.”[6]26

青纱帐形容夏秋时节的庄稼长得高大茂密,远看就像一片巨大的青色帐幕。此处译者并没有进行逐字的语言翻译,而是直接捕捉到该专有项的核心含义,通过自创的方式将其译为“der grüne Getreidevorhang”(绿色的庄稼帘幕),将源语词汇所呈现的语言图景缓缓在译语读者眼前展开,使译文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四、结语

本文依据艾克西拉对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以及提出的十一种翻译策略,对于《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汉德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工作并非易事。绝对世界化和文内解释的翻译策略最能准确地传递源语文化专有项的深刻内涵,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的含义;转换拼写与文内解释方法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原始面貌,增加译文的“异域性”。德国翻译家Peter Weber Sch?fer在充分理解源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绝对世界化、文内解释、语言翻译等翻译技巧,来处理《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将中华文化语言的绝妙之处在译语中重现,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3,20(2):65.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32.

[3]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25(1):19.

[4]Aixelá,Javier Franco: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64-65.

[5]莫言.红高粱家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6]Sch?fer,Peter Weber:Das Rote Kornfeld[M]. Zürich:Unionsverlag,2007.

作者简介:

全源,女,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红高粱家族
葛译《红高粱家族》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解读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红高粱家族》研究
《红高粱家族》的人本主义视角浅析
《红高粱家族》之翻译生态环境探析
论《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质
类型学视野下家族的“寻根”意义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评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