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有效优化设计研究
2023-06-13孙洪波梁凯毓王文静
孙洪波 梁凯毓 王文静
【摘要】作业是检验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伴随学科教学领域“双减”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作业环节的效果和开展形式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针对数学科目,如何通过对作业量和练习形式的调整,达到解题技巧的高效提升是现今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组织图案设计的特色作业、进行自制教具的特色作业、布置自编题目的特色作业、开展数学日记的特色作业和设计分层完成的特色作业五个角度,对“双减”政策应用下初中数学作业的形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特色作业
在双减教育理念提出后,如何调整作业布置形式、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成为教师现阶段教育形式调整的核心问题.以往学科作业的布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增加题目练习数量積累解题技巧,使练习环节成为提升学习压力和负担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师应优化练习环节安排形式,将教材与学生数学知识积累情况相结合,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练习形式,减少练习题数量的同时提升问题解决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双减政策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 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常见的问题
1.1 作业量和难度过大
目前作业量和难度过大是初中阶段数学科目练习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测验和考试环节的影响.在注重考试成绩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已经习惯于围绕考试题型和涉及知识点组织练习,所有教学活动和题目练习都以提升应试能力为核心.而中招考试作为选拔类考试,在考试题目设计方面集中于对知识点进行拔高和深化,因此教师将这类题目作为课堂练习内容不利于数学基础的巩固[1].但在提高考试成绩的教育压力下,许多教师还是选择难度较大的练习题作为作业内容,使课余时间只能用于完成大量练习题,极大地增加了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在这种强度极大的练习模式下,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机械性计算,并不能积累应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能,致使练习环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1.2 缺乏技巧性的训练
依据对初中教育阶段作业题型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教师设计的题目内容与生活较远,并且存在题目类型缺乏针对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这种作业设计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教师要强化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但这种过度强化的知识练习形式只能带来相反的效果,会降低学生对巩固练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不利于丰富对数学题种类的了解[2].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学科教育背景下,缺乏针对性和技巧性的作业形式,不利于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解题能力的培育.学生对这类型练习环节的认知印象会带入课堂教学中,产生更多学习厌倦感,不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解决这种作业布置问题,教师应增强对双减教育政策的理解,针对不同阶段解题能力提升的要求,选择适宜的知识难度,安排对应的题目类型,注重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
2.1 组织图案设计的特色作业,提升创新能力
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既能对课程标准中素养教育理念有效落实,又能拓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分析视角.因此在初中阶段数学科目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在讲解过程中加入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目标,并组织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特色作业形式,丰富解决应用问题的学科思维[3].结合学科双减教育政策,教师可以组织图案设计类的特色作业,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扩展学习思路.实践操作形式的作业内容相较以往练习形式,能有效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同时将大量的题目练习环节转换为发挥创造性意识的设计工作,降低练习环节的学习负担.教师应主要针对图形知识布置图案设计类的作业,借助图形的变换特征调动想象力和思维能力[4].并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图形元素结合,作为实践练习的主要内容,在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达到练习环节的高效利用.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为例,本课学习内容主要对比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特征,学会绘制立体图形不同侧面的平面图,对空间想象能力进行重点提升.针对本课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小组组徽的实践作业,学生在以往学科教育课堂中接触过平面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知识,将其与本节课立体图形绘制规则和平面图的相关知识结合,能丰富设计图案的思路.通过将图形相关知识应用于组徽设计,能增加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熟悉度,增强对立体图形形状的理解能力.这种实践型练习形式能提升作业环节的趣味性,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应用技能,激发深度学习兴趣的产生,使数学科目作业设计充分体现双减政策的应用.
2.2 进行自制教具的特色作业,提高动手能力
初中生对教材知识内容和生活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结合学生这种求知的学习心理可以设计自己制作教具的作业.通过自主设计教具,可以将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以具体物品的方式呈现于课堂,降低知识讲解的难度,丰富练习形式[5].同时,在课堂教育中加入教具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拓展原理概念的分析视角.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为例,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图形知识的开始,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制作圆柱和圆锥教具的作业.为启发学生制作教具的思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用胡萝卜制作圆锥的视频,胡萝卜切成段后从上下不同的顶点位置斜切可以得到半个圆锥,再将两部分组合可以构成完整的图形形态.在讲解本课图形三视图知识时,学生可以利用自主设计的教具,将其剪开或者切开观察正面图、侧面图等,增强对三视图知识的直观感知.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用卡片制作立体图形的作业,这种卡片形式的立体图形可以被完整展开,进而增加观察不同图形平面展开图的方式.丰富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之间形态转换的感受,有效提升图形类知识学习效果.
2.3 布置自编题目的特色作业,提高应用能力
在以往数学科目的作业环节中,都是由教师选择课后练习的题目和形式,结合双减教育理念教师可以调换作业设计主体,达到调整练习形式、降低课业负担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的作业,将练习环节题目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这种练习形式能极大提升学习热情[6].为编出其他同学都解不出的题目,学生会对教材知识进行反复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确保课堂中有限教育时间的合理利用.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题目设计提出要求,在出题者确保问题有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组织题目内容的设计过程.在学生自主编写题目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自身在学科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丰富学科知识的学习角度,便于形成数学科目的建模学习思想.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本课内容是对应用题解决思维的丰富,可以通过结合题目条件列方程式的形式,计算应用题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方程式列法时,就可以让学生编写课堂练习题,请同小组内其他成员解答.这种在课堂中完成题目编写练习的形式,能及时巩固课堂知识,通过自主性意识的调动将注意力保持于方程知识的学习.另外,还应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由学生设计课后的作业题目.为丰富题目编写角度,教师可以举出例子,如“在已知运动会参赛队伍数量和运动员人数的基础上,如何计算篮球队与足球队的队员数量”,从生活中的方程知识入手自编.学生要完成自主编写练习题目的任务,需要自身对知识内容有深刻理解,因此会集中注意力完成课堂学习,提升知识理解效率,降低学习压力.
2.4 开展数学日记的特色作业,启发质疑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对解题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增加在课堂中提出学习疑问的机会.教师应明确,在学科教育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应使学生成为学科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探索者[7].因此,教师可以布置数学日记的特色作业,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隐含的学科知识,有意识地对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多角度观察,将对一些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写于日记中.在完成日记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经常接触的事物不断反思,将其与学科知识内容建立连接.在思考生活中事物现象与学科知识关联度的过程中,能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加理解学科原理概念的角度.通过记日记的作业形式,即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分析,提升实践解题能力.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例,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统计调查收集数据,依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宜的数据整理方式,并绘制统计图.在学完本课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日记形式的作业,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举例.如“在日记中描写对家庭收支情况的调查,并依据每月花费情况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学生也可以针对走不同路到学校的时间和距离进行记录,进而可以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增强对数据统计图知识的理解,将学科知识内容成功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测算.教师应针对班级内部不同的日记内容进行针对性评价,可以选择意义性大或趣味性强的日记在班级内朗读,针对其中实践性强的知识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检验学生统计图表绘制的准确性.
2.5 设计分层完成的特色作业,增强知识理解
在初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学科基础知识储备的差异,在课堂教育中的知识理解速度有较大差异.教师应以双减教育政策为指引,增强对学生基础能力水平的了解,以尊重班级内个体差异为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形式,使班级内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对应层次的练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达到学科整体教育效果的提升[8].教师在从基础能力角度安排作业内容时,不仅应包含公式的简单运算,还应有锻炼逻辑思维的复杂问题.在层层递进的练习题目中,完成学科知识积累和灵活应用,既能巩固基础能力,又能适宜地开展拔高训练.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为例,本节课需要对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进行计算,教师在结合本课内容设计分层作业时,可以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作为基础题目.如“102乘105”,将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如“(53)6”,作为大部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类型,针对数字计算接触能力较好或想进行能力提升训练的学生,教师可以融入不同乘方进行算法组合.通过分层设计作业的形式,对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可以进行精准辅导,提升练习环节效率.
3 结语
綜上所述,在双减教育政策不断应用于学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教学现状与学习习惯设计有特色的作业形式,改变以往练习题题量大和形式单一对学习兴趣的抑制.对初中阶段数学科目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应以培养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增加对生活中学科知识元素的挖掘,培养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D2114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宝义.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建议[J].甘肃教育研究,2021(08):72-75.
[2]闫雪,侯代忠,陈美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04):211-214.
[3]肖生俊.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观察,2021,10(47):106-109.
[4]沈亚婷.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96-197.
[5]孙伟海.初中数学多媒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98-199.
[6]赵玮华.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10-211.
[7]李泽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探讨[J].亚太教育,2021(24):117-119.
[8]顾继玲,章飞.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直观”的设计类型及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6):59-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