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多举措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2023-06-13朱楠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朱楠

【摘要】“双减”背景下,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多角度、全方位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知识灌输到引导和启发学生,更能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先来分析“双减”背景下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接着重点探讨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从教学方法、活动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HYPERLINK"https://baike.so.com/doc/30091255-31711852.html"\t"https://baike.so.com/doc/_blank"》中明确提出“双减”这一概念,为了全面落实意见指导,就要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以兴趣培养为基础,通过营造宽松、生动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其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同时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1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理应时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双减”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仍以授课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课堂效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授课模式无法使学生接受合适的教育,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而传统教育模式下,所有学生都被看成一个整体,知识能力目标还有内容设计都跟学生真实情况有着很大出入.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爱护学生,时刻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1.2 创新原则

“双减”始终强调减负增效,现阶段,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大问题,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保证的主要原因,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过来.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依然是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也依然是课堂教学所围绕的重点.因此,很多教师还在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跟往常一样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逐渐厌倦,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融入创新思想,不断探索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环境,以及多样的学习体验,才能为初中数学课堂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才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调动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多姿多彩的教学环境.

1.3 适度原则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愈发繁重,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更是给学生增添了大量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大量的习题练习,各种类型的模拟考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放松休息时间被严重剥夺,而且失去了支配自由活动时间的权利,在强压面前,不仅注意力很难集中,无法专注听讲,而且还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困扰,逐渐变得疲惫不堪.

“双减”的核心在于减量增质,因此必须采取适度性原则,一切都要圍绕着适度两个字进行,减少作业数量,确保完成质量,给学生更多反思的时间,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多时间休息[1].

2 “双减”背景下多举措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2.1 优化教学设计,设置合理目标

教学计划是整节课的指导依据,教师每次讲课之前都要按照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为开展教学工作做好准备,以便顺利落实各项任务.因此每次数学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思路,从教什么、怎样教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接受速度有快有慢,消化的知识也有多有少,因此还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能力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作业分层,保证教学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2].

在梳理数学教材内容时,要对知识点进行仔细分析,将重难点整理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这样他们就能带着清晰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关于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现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讲,学习数学不光是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要想让学生动脑,则必须增设内容新颖、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在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条件之后,再按照要求制定活动大纲.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双减”背景下,为开发数学教学的价值,就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当始终围绕着以提升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渗透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其建立数学思想,根据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联系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和反思,运用逻辑思维推导过程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目标.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智力、思维、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必要时进行目标分层.

2.2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作用,一边做,一边想,一边学,动脑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参与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难度相对于小学阶段有所加深,而且又是高中数学的过渡,对学生的逻辑要求更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有时很难很快理解并消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基于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搭建起联系,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另一种表现形式加以呈现,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更加容易弄懂,同时又能在形象的画面的带动下,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趣,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例如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一章“绝对值”这节课中,为使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绝对值以及能够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在开始讲课之前,先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的家在学校正西方向2km处,市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km处,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需要花费15min,那么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市图书馆需要多长时间?在这个情境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成了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现形式,比起直接给出绝对值这个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学生思考过后,很快说道:小明从家到市图书馆需要花费30min.这时教师再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学生接着答道:小明从家到学校与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路程相同,花费的时间也就相同,因此从家到图书馆需要30min.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用原点代替学校,然后在原点左边2cm处标出一个点代表图书馆,同时在原点右边2cm处标出一个点代表小明的家.这样,学生就能理解绝对值的含义,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是什么.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知识代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内容.

例如 在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图形的轴对称”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在幻灯片上出示蝴蝶、京剧脸谱、七星瓢虫让学生观察,学生经过观察便会很快发现这些事物存在某种共同点,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将这张纸从中间对折,然后用剪刀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剪完之后沿着折线展开,学生发现折线两边的图案相同,而且与幻灯片上展示的事物类似,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3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思维能力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经常思考、琢磨,研究问题.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平时教学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知识,并从中获得启发.问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往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少会提出一些可以真正使他们获益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优化问题设计,改变提问的形式,创新问题的内容,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数学[4].

例如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中,设置下列问题情境:用同样的力度竖直向上抛出一枚小球,若小球达到的最高高度为6m,经过计算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3s,当小球达到的最高高度为8m,那么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多少?为了探究小球运动高度h和时间t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学生就要设定一个未知数x,这样就能对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已知量和变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元素之后,再提出下列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在同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二次项系数a为正数时和为负数时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赋值,发现当a>0和a<0时,方程在坐标系中的两条线对称,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对问题的不断思考中逐渐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4 严控作业数量,提升作业质量

以往教师习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实并不有效,题海战术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而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很多学生因此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为了完成作业应付教师.“双减”背景下,考虑到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好减少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在作业中加入趣味性元素,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通常情况下,作业类型分为写和背.学生长期反复刷题,很少反思,获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必须丰富作业类型,不再以计算为主,而是多增加一些實践类型的作业

例如 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结束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的科目,将喜欢不同科目的人数整理到一起,制作成一份表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为下节课内容制作统计图做好预习,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质量,布置一题多解类型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得出最佳解法.慢慢地,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解题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

3 结语

当前课堂教学面临转型,尤其是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后,如何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教学效率,引发了广大教师的深思.“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变单一授课为多向互动,以做为主,以教为辅,通过打造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来的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提高自主性和积极性,以此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谷晓波.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数学教学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6):171-174.

[2]李有顺.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24):26-28.

[3]陈丹.浅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9(11):123-124.

[4]邓国研.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局限[J].科技信息,2009(25):643+744.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