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加应用混合式教学策略
2023-06-11陈梅羽
陈梅羽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在实施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时,教师把握“互联网+教育”时机,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笔者联系自身经验,以“凝练的视觉符号”为例,从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探究和课后线上固学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混合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着世界前列迈进。“互联网+教育”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具。“互联网+教育”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由“互联网+教育”演变而来的,是结合信息数字化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线上自学新知、教师线下面授新知、学生线上巩固新知为主。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在打破传统教学结构的同时,促使师生转变教学方式,使师生获得广阔的教学空间,有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兼顾,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是“互联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此,在实施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时,教师把握“互联网+教育”时机,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以“凝练的视觉符号”为例,教师实施如下混合式教学。
一、课前:提出任务,线上自学
线上自学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第一步。课前是学生进行线上自学的重要阶段。线上自学是以在线课堂为平台,学生自觉探究学习任务的活动。因此,在实施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混合式教学时,教师搭建在线课堂,提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线上自学,做好线下学习基础。
在实施“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前,教师研读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标志的作用、组合形式、设计原则。基于此,教师利用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制作微课,图文结合地展现要点内容。例如,在微课中,教师向学生呈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禁烟标志、麦当劳标志、银行标志等。立足所展现的种种标志,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这些标志,你了解到了什么?你知道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设计学习任务:“任务一,请大家观看微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记录问题答案。任务二,请大家依据自学情况,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将学习任务与微课发送于钉钉。学生登录钉钉,下载微课与学习任务。
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观看微课,要边看边思,认真记录。例如,有的学生记录道:“标志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我不太了解标志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由此可见,在学习任务的作用下,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在线自学的机会,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究新知内容,便于在初步认知新知的同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心中有数地走进线下课堂,有针对性地与他人互动,加深认知。同时,不少学生也因在线上自学,增强了自学意识,锻炼了自学能力,一举多得。
二、课中:师生互动,线下探究
线下探究是混合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认知新知内容、进行设计应用的重要途径。同时,混合式教学具有先学后教的特点。对此,在实施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时,教师把握线下时机,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了解其学情,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其深入探究新知内容,建构良好认知,并组织设计应用活动,促使其学以致用,增强学习效果。
(一)小组合作,了解学情
学生学情是教师实施线下教学的依据。小组合作是学生展现学情的方式之一,尤其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与他人互动,展现自学情况,互相帮助,解决自学问题,提高对新知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在实施线下教学时,教师开门见山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促使学生完善自学认知,同时了解学情。
具体地,在“凝练的视觉符号”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直接提出如此任务:“任务一,请大家与小组成员共享课前自学记录单,呈现微课中每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正确答案。任务二,展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两项任务的作用下,学生主动走进合作小组中,积极地与他人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展现自我,呈现自学所得与自学困惑,并就此积极交流,不断碰撞思维,完善自学所得或解决自学困惑。例如,在自学阶段,有学生了解优秀标志所具备的设计要素,在他人的帮助下,学生初步了解构思、构图和色彩这三个要素,完善认知。
在学生进行合作时,教师巡视课堂,走近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大部分小组解决了微课中的问题,但仍存在认知不足,如不太了解标志的组合形式及其寓意。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学认知,增强自学效果,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还使教师了解了学生自学情况,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
发展。
(二)紧扣重点,教师引导
教师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具体表现。纵观前文,教师通过了解学情,确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以紧扣课堂教学重点内容,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重点内容,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通过了解学生学情,教师确定了“凝练的视觉符号”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标志的设计元素——寓意。緊扣此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具体地,意象是寓意的承载。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不同的标志,引导学生分析其意象及使用的方法。
在分析时,学生发挥自主性,细心观察,积极联想。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该标志(上图)由两部分构成:汉字“中”和翅膀。在有所发现后,学生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迁移文化储备,联想到中国古代典故“鸿雁传书”,由此深入探寻其寓意:大雁飞行表达了邮政服务于千家万户的
宗旨。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展现本组的探究成果。在小组代表展现时,教师认真倾听,及时引导:“用大雁飞行的动势表达服务千家万户的宗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想到比喻。于是,教师趁机总结设计意象、表达寓意的方法——比喻。
同樣,教师按照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借喻、表象等方法。
实践证明,教师如此引导,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而且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重点内容,有助于增强课堂认知效果,为进行设计、应用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锻炼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水平。
(三)实践创作,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具有实践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认知转化为行动,顺其自然地发展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混合式教学可使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学习新知识,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后,利用充足的时间,组织实践创作活动,驱动学生迁移认知,进行设计、应用,借此加深认知,发展多种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课堂上,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了解了标志的作用、组合形式、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组织实践创作活动:“请大家回忆本班的班训,结合班训内容,设计班徽。”在体验此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觉分析班训,感受其内涵。接着,学生发挥想象力,沿着内涵,想象各种意象,并就此进行设计。
在规定的设计时间结束后,教师组织展示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用赏识法,发现他们的良好表现,及时地进行赞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良好表现,建立自信心。同时,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促使其查漏补缺。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将学习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还使学生锻炼了多种能力,如想象能力、设计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三、课后:梳理总结,线上固学
线上固学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构成。纵观传统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很少进行课后固学,没能及时地梳理总结课堂所学,导致认知不深刻,影响了美术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线上平台,使学生获得了课后固学机会。对此,在实施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时,教师组织梳理总结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线上固学。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课后阶段,教师要继续发挥钉钉作用,要求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制作思维导图,展现具体内容。之后,学生要将思维导图作品发送于钉钉,与其他人共享。
制作思维导图是一项极具逻辑性的活动。学生在逻辑思维的作用下,分析课堂所学内容,挖掘每一个知识点,建构框架图,展现一个个知识点的联系。实际上,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正是学生回顾所学、查漏补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发现学习不足,及时弥补,加深对课堂所学的认知。
在制作思维导图后,学生将其发送于钉钉,教师和其他学生互相阅读,了解学习情况,尤其发现学习不足,提出完善建议。在教师和他人的助力下,学生进一步地加深认知。
综上所述,在实施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时,教师可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为立足点,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自学,线下探究,线上固学,使其在扎实掌握美术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应用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做到学有所得,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瑜.混合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实践探索[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2]侯苇航.“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与探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1.
[3]袁小娟.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0(34):35-36.
[4]孙志鹏.“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初探[J].求知导刊,2020(3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