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2023-06-09喻鼎鼎

南北桥 2023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思维高校教师

喻鼎鼎

[摘 要]培养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是推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法治思维的养成,有利于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教师良好形象。将法治思维熟练运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直接关乎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法治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对于强化高校法治文化、国家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治思维;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大会上反复提及“法治思维”的概念。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于国家而言,法律保障是根本,于学校而言,法律亦是根基,只有依法治校才能让学校持续稳步地有序发展。“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建设健全教育法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其与“以德治教”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配合学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1 高校教师培养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也要求高校要依法治校,学校的各项管理要朝着法治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依法治校的一个很大的阻力来源于治理主体尚未形成牢固的法治思维。[2]”高校担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管理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治理和人才培养方式。因此,培养和强化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是高校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总方针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更有助于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培养教师的法治思维,可以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法治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并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同时,让法治思维在校园扎根生长,全体教职工就会井然有序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管理中,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公平公正地解决各种争端,避免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受到侵犯,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为先,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都说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秀的品质,在学校和社会中都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高校教育工作中,德治和法治互为补充,统筹兼顾。高校教师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很有必要。如今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教师和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时,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危险和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教师网络法治思维能力极为重要。教师在网络世界中也要规范自身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营造健康的网络法治氛围,也通过网络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 高校教师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2.1 强化学习法律法规

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学校要有合理规范的校纪校规,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参与制定,鼓励学生和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修改意见,让学校的各项法规更加完善,更加公平,从而让师生能够按规矩行事。[1]学习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石,各高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加强对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坚定法治信仰,将教师学习“法”的时长和学习成效列入年终考核,将教师的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中。比如,讓法学院的教师定期组织有关法律的公开讲座,号召全校师生参与,边学习边讨论,通过社会上的实际案例或与学校相关的事例让师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对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吸取教训,讲座后,让教师写下心得体会,不懂之处与法学院的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师生辩论比赛,围绕法律法规的相关议题展开辩论,在生动多样的形式中将法治知识牢记于心,提高教师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党员教师应该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践行群众路线,为非党员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普法宣传。同时,组织师生共同办展报、参与法治知识竞赛,普及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学法风气,扫除校园法盲。

2.2 组织开展维护法治的活动

学校加强与社会法律机构的联系,邀请专业的律师、法官或法学院教师定期开设普法知识课堂、体验模拟法庭、开展有关“法”的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多渠道普及法治思想。把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4]。定期举行法律基础知识竞赛,每个院系都积极参加,在竞赛中提高师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法治宣传片、纪录片、电影等,写下观后感,征集有关法治的论文。将“学习法律”纳入日常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尤其是养成学习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习惯。学生会可以号召师生组建普法社团和普法宣传小队,要在社团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要在校园各个主要场所设置法治宣传牌并写上法治宣传语。在丰富多彩的培养师生法治思维的活动中形成浓厚的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的法治氛围,师生全程参与利于养成高校整体的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共同建设和谐法治的校园环境。

2.3 加强依法治校顶层设计,构建法治校园

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依法治教,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5]。高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以德治教的重任。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齐心协力,让依法治校顶层设计更加优化,学校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立相关法律部门,比如成立法律事务办公室,专门承担依法治校等管理事宜。学校要规范各项事宜的程序,保障师生各项合法权益,完善依法治校机制,妥善处理好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构建良好的法治文化,让全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法治精神,这些都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3 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应用与实践

3.1 加强对学生的法治管理

近些年,社会上的校园贷平台越来越多,迎合了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但也产生了许多信贷风险。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后果。校园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助长了一些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他们一味追求高消费,无视个人的生活实际,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同时,部分不良网贷平台运行不规范,甚至采取暴力方式逼迫学生还贷,滋生了很多校园网贷案件,造成许多悲剧的发生。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法治思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危险行为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远离网络借贷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攀比和超前消费,规避盲目消费风险,避免误入歧途。由教师带头,引领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法治的校园氛围。

大学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些学生可能思想还不够成熟,阅历浅,加上青春期易冲动,家长也缺乏及时合理的引导或开导,比如遇到挫折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或者与室友发生矛盾有过激的举动等。高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充满阳光和自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定期开班会或者与学生谈话,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引发违法行为。高校教师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互联网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日三省,及时纠正不当的言行,在平时的主题班会和日常沟通中,指导学生分辨网络上的信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网络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通过网络散播虚假信息。

3.2 自觉规范日常工作和生活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领路人。工作中,高校教师要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循法而思,依法而行,自觉学习国家的法律文件、了解时事热点新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拓宽法律知识面。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当运用法治思维冷静处理问题,避免主观臆断。有些高校教师只在乎自己的课程、科研,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动向,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网络上很多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在学生群体中蔓延,部分学生没有筛选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避免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在做好基本知识讲授的同时,高校也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在平时课堂中灌输和渗透法治观念的内容。

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要按规则办事,避免滥用职权。学校定期会开展评优评先、评奖学金、评职称、招生招聘等工作,各项事宜烦琐,这也是对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考验。教师要运用严谨的法治思维维护公平正义,尤其是学校或学院管理层教师,应秉承公开公正、执行过程民主透明的原则,提高监察力度,而不能因为一己私欲作出不公正的判断,坚决抵制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6]。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让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生活中,教師更应该严于律己,尊法守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 结语

法治思维的养成,既需要国家由外而内地推动,更需要每个人由内而外地自觉培养。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9]。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养成法治思维,深化对法治本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法治素养,让法治信仰蓬勃生长,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让学生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满怀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养成法治素养并将之内化为自觉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思维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师生共同建设有着良好法治文化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艳,徐梅. 依法治校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法治素养提升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1,40(01):27-32.

[2]杨少波,刘虹燕. 新形势下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4(04):55-58.

[3]高山. 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5-220.

[4]王健. 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杨少波,刘虹燕. 新形势下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4(04):55-58.

[6]汪永清. 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 求是,2014(12):90-91.

[7]孟德楷,高振强. 法治精神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66.

[8]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8.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法治思维高校教师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