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视角下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优化设计
2023-06-08许志勇
许志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焦点,切实地对各个教学板块进行优化调整,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融入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节点之一,要合理地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目标融入地理课堂作业,初中地理教师要对地理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问题进行探讨。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落实到实际课堂中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目标,合理地嵌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作业也应该成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板块之一。
一、初中地理课堂作业教学优化的必要性
首先,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焦点放在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塑造、综合思维锻炼、区域认知提升及地理实践力培育上。初中地理课堂作业教学作为课堂中的一部分,自然需要将上述目标作为焦点,使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合理地与课堂作业活动关联起来。其次,“双减”政策要求缩减义务阶段学生的教培和课外作业时间,让教育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做到提质增效,以保证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将“双减”政策贯彻到实际地理课堂作业中,不断提升初中地理课堂质量,促进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反观当前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现状,作业设计的意识较差,多数以教材或教辅中的作业题目为基准,教师很少自主进行课堂作业设计,难以发挥作业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不能结合学情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评价过程中教师成为主导,不利于课堂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显然,这样的局面需要改善,必须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实现课堂作业的优化改革。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下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地理实践力与地理课堂作业之间的整合机制的构建是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切实优化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下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对地理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历程进行分析。
(一)以地理实践力培育为导向,设定课堂作业的目标
对课堂作业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将地理实践力培育作为基本导向,研判新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使课堂作业目标更加清晰化。首先,初中地理教师要对地理标准进行分析,把握该节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其次,对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研判,努力挖掘与地理实践力培育相关的内容,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课程难点和重点的设定;最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细化课堂作业目标,将地理实践力培育诉求与之关联起来。
第一,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此节课程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知识层次,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内涵,初步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知识、周期概念等;能力层次,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进行演示,学生在演示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素养层次,在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过程中,学会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来诠释原因,继而使科学探究精神得以培育,地理实践力得以锻炼。
第二,教材分析。七年级课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运行,包括昼夜交替的知識、时间变化的知识、昼夜长短的知识、四季变化的知识等,这些将会为后续地理气候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地球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认知可能处于浅层次状态,此时可以设定一些实验来进行探究,激发其积极性,实现创新意识的锻炼。
第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其中不少是与地球相关的,因此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并且地球运动需要考虑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果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往往不利于概念的理解,在实际课堂中可以以动手演示的方式来进行,以确保学生形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上述多个维度的探索,最终将概念理解、运动方向认知、周期知识和地理想象作为学习重点;将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作为学习难点。
结合上述对课标、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的研判,教师可以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目标融入进去,以设定课堂作业目标:在观察和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的特征进行概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下,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示自转,并对自转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在观察活动中,对地理现象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二)关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实现课堂作业内容的优化
在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优化设计期间,作业内容的优化属于核心环节,关乎学生能否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培育。首先,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课堂作业情境,选择合适的作业类型和方式,以达成地理课堂作业目标。其次,结合作业目标细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要求,研判学习内容和学情,选择合适的作业内容,架构作业情境,丰富课堂作业类型,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诉求。最后,合理安排课堂作业时间,整合作业内容,以保证进入理想的课堂作业教学格局。对于本次课程而言,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操作类作业。请学生动手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教师关闭教室电源,给学生提供手电筒设备,让学生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表面亮与暗的变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归结其中的现象;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并思考昼夜更替的情况。在小组对比分析中,教师会提出对应的问题:“转动的方向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信息交互类作业。组织开展一场辩论赛,主题是关于地球自转方面知识的讨论,以足球世界杯为背景,为什么在一些世界杯比赛直播时,我们大多数时候要在夜间观看呢?学生可以依照上述对自转现象的归结,运用所学知识对夜间观看足球联赛的原因进行分析,各个小组可以先集中探讨,再让学生代表进行讲述,在有争议的节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不断提升实际辩论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的地理课堂作业以应试教育中的题目类型为主导,可能是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很少有上述动态体验性的题目。上述两个题目可以很好地实现情境创设,改变作业形式,落实作业功能。因此,在实际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要与实践性课堂作业、探究性课堂作业、交互性课堂作业活动关联起来,使课堂作业内容与实际作业目标相吻合。
(三)以地理实践力培育为基准,实现课堂作业评价的优化
以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为基准架构课堂作业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作业评价改革的重要契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评价期间,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升评价的针对性,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使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方案更合理。不同的地理课堂作业关注的地理实践力培育焦点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对信息交流类的地理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时要关注信息阅读整理分析能力的培育情况、小组合作探究能力锻炼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对活动设计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时要关注活动设计能力锻炼情况、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对实践操作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培育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述三个类型作业中,各能力板块的分数分别为30分、10分和10分,在此基础上再去优化对应细节,自然可以形成更高质量的评价量表。
实践类型的课堂作业关注的是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及作业完成情况。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是否可以很好地进行演示,对其知识理解、体验活动、学习完成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信息交流为主导的课堂作业关注的是信息整理分析、小组合作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要观察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过程,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思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状态,研判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情况。显然在上述作业评价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融入地理实践力培育理念。
三、地理實践力培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案例启示
从上述基于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地理课堂作业优化案例中,可以看出地理实践力培育的理念要与课堂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不断整合,以保证初中生进入理想的地理实践力培育格局。在实际课堂作业优化设计中,需要秉持如下原则。
(一)秉持科学性原则
在地理课堂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研判地理学科的特点,带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进行作业设计,依照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在准确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作业设计方向。初中地理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设计,提升作业的科学性,使学生从崇尚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地理学科。
(二)坚持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习本来就牵涉诸多的实践内容,学习对生活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地理学科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例如,在学习完“天气与气候”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创设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大小一样的纸杯,装入同质量的水与沙子;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纸杯中,一同放到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时读取温度计数值。再把两个纸杯转移到室内,同样经过一段时间,再次读取温度计数值,并把两次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类似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旨在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地理与实践的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度体验中去理解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实现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继而为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坚持多样性原则
在初中地理课堂作业与实践力培育理念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课堂作业的优化,尽可能地设计多样性的作业形式。例如,在进行“自然灾害”一课教学时,教师不妨设计两份不同的作业:第一,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归纳、总结各种自然灾害名称,以及形成原因;第二,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一些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等。这两份作业凸显学生的主动归能力和综合能力,它们在表面和内涵上均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上述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将实验演示、图表绘制、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融入其中,有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有的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得以协同发展,地理实践力的锻炼目标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好地实现。
(四)坚持生活性原则
依照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诉求,优化课程内容,保证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不断关联,引入更加生活性的地理素材,整合地理内容,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继而构建地理课程体系。例如,在学习完“自然环境”相关地理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方式,对所在区域的环境状态展开调查,并记录,分析当地的实际天气状况,合理安排外出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要遵循地理学科的生活性特点,结合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地理情境的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锻炼其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提升地理探究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不断融入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合理地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地理教学板块相关联,在地理课堂作业中融入地理实践力培育理念,不断提升课堂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