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社会实践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3-06-07铁艳红李军彩张莉董丽媛赵利平冯芃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弟子规社会性创设

铁艳红 李军彩 张莉 董丽媛 赵利平 冯芃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幼儿阶段是形成社会性行为的关键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性培养能帮助幼儿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促进其社会情感的提升,实现健康全面发展。但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学习与发展内容极为丰富,如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尊、自信、自主、自我调节等)的发展、规则意识与行为(道德意识、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等。

多年来,北京市第二幼儿园深入挖掘社会领域教育价值,积极打造园所的社会性教育特色,尝试将社会性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策略与方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游戏中丰富促进幼儿交往的指导策略

文/铁艳红

良好的交往行为可以使幼儿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园充分发挥社会性教育的价值,可以帮助幼儿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我园积极探索在幼儿游戏中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渗透良好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

策略一: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用语。为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交往用语,教师积极创设了丰富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往用语。首先,引导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如模仿超市营业员和顾客的对话、回忆做客时家长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然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时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例如,为幼儿创设“娃娃家”,引导他们在扮演爸爸、妈妈、娃娃、客人等角色时,学习打招呼、招待客人、做客等不同场景下礼貌用语的使用;创设“小医院”共享游戏区,鼓励幼儿学习使用关心他人的礼貌用语……游戏情境的创设为幼儿学习交往用语营造了氛围、拓展了空间,文明礼貌用语的学习和使用又成为促进幼儿良好交往行为习惯养成的助推器。

策略二:创设动态化角色游戏区域,拓展幼儿交往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楼道宽敞的资源优势,打破班级、楼层间的壁垒,在楼道内创设别具一格的动态化游戏区域,如叮当水吧、彩虹超市、花园书屋、阳光T台等相通、互连的游戏区域,有效拓展了幼儿交往的空间与形式。另一方面,积极创设楼道特色活动区,如医院、餐厅、小剧场、理发馆等,形成了“小楼道,大社会”的角色游戏场景,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逐渐实现去自我中心化,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实践证明,动态化角色游戏区域的创设,使幼儿在有效的交往活动中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尝试把社会规则纳入自我概念,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从而有效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策略三:户外游戏中融入“大带小”,激发幼儿交往。对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与利用,积极创设自助式户外共享活动区域。基于此,首先,我们根据幼儿体能发展需要,将操场划分为钻爬区、跑跳区、投掷区、平衡区、自制游戏区等多个运动功能区,并投放丰富的活动器械及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其次,将全园幼儿划分为两组:大班组带两小班为一组,中班组带另外两小班为一组。两个组别分别在不同时间到功能区开展体育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扩大了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更为其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协商、互助的机会,这种“大带小”的组合方式也为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基于自选内容、自由结伴的自主式户外游戏的开展,收到了大带小、互帮助、共发展、同快乐的預期效果,幼儿相互谦让、自觉排队、主动保护、不惧失败、敢于挑战等良好交往行为也在游戏中逐渐形成。

策略四:提供利于交往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交往。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为此,教师充分挖掘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支持性材料。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可供两人或多人共同游戏的“打老鼠”“大钓鱼”等玩具材料,旨在萌发幼儿合作意识。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交往已经真正走进了幼儿生活,成为他们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

◎ 以共享角色游戏中的环境支持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文/李军彩

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共享角色游戏中积极创设适宜的支持性环境,则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有利于将其培养成为懂礼貌、善交往、会做事的文明社会人。基于此,我认为共享角色游戏中的支持性环境的创设,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根据楼道的区域位置,利用多种材料对墙面进行装饰、美化,以营造舒适、温馨的角色区氛围。

其次,要结合空间布局进行功能性规划,打造适宜、合理且与主题对应鲜明的角色游戏环境,在保证幼儿发展的同时,给予幼儿美感的培养与体验。

最后,还要基于幼儿的实际水平创设相应的支持性环境,在满足游戏共享及混龄两大要求的同时,还要突出环境的宣传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使其成为支持幼儿观察、学习、操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突出主题,发挥共享角色游戏环境的宣传性。在共享角色游戏中创设支持性环境要基于小、中、大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将最新的宣传版面与角色区域相对应,突出区域特色,适合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观看。二是渗透功能,突出共享角色游戏下环境的教育性。在共享角色游戏中创设支持性环境,要注重将教育内容蕴含其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实现“玩中学,学中乐”。三是重视自主,注重共享角色游戏环境的指导性。为了让幼儿在共享角色游戏中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实现深度游戏,在创设支持性环境时要充分挖掘环境的指导作用,使参加游戏幼儿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简单的游戏方法与技巧。

总之,在共享角色游戏中创设有效的支持性环境,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和阶段性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让幼儿更加喜欢参与共享角色游戏活动,使其在增加游戏兴趣、延长有效游戏时间、提高游戏水平的同时,喜欢与他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变得爱说、敢说、会说,让小游戏发挥大作用,成为幼儿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

◎ 将关爱的种子植入幼儿心田

文/张莉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社会情感和态度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教师用心培植于幼儿心中,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关爱教育中,润物无声地让其生根发芽,悄无声息地影响幼儿。

一日生活渗透关爱,伴幼儿关爱行为养成

来园、进餐、离园等都是幼儿每天亲历的环节,也是向幼儿渗透关爱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结合教育目标,经过反复实践调整,设计了“我是小暖神”“安全小卫士”等多个关心同伴、关爱身边人的体验活动,并将“拉拉手”“抱一抱”的标志动作融入其中。例如,晨间来园时教师会向幼儿问好,但大部分幼儿只是附和一声或看一眼,很少回应或主动问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师幼共同讨论、总结打招呼的方式,并创設问好墙,通过可视化的环境鼓励幼儿选择不同方式在来园时主动与同伴、教师有礼貌地问好。又如,在上下楼环节,幼儿纷纷做起了“小小安全员”,提醒同伴注意脚下台阶,扶好扶手;同伴也不忘关爱“小小安全员”,会主动抱一抱并说上一句“谢谢你”。一日生活中的关爱教育,真正让幼儿感受到了身边有关爱,感觉很温暖。

多样活动注重体验,促幼儿关爱行为养成

幼儿园多样化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实施关爱教育的平台,还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关爱情感。一是角色体验知辛苦。为了引导幼儿懂得感恩、心中有爱,幼儿园开展了“行动你我他,感恩常相伴”主题系列体验活动。例如,幼儿穿上白大褂成为“小小保健医”,与保健医一同为小朋友晨检、午检、巡视了解进餐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行动感受,感恩之情在幼儿心中油然而生。二是节日活动关爱行。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例如,在重阳节开展“浓浓祖孙情”活动,引导幼儿要多关爱年纪较大的祖辈,多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亲节”开展“超人爸爸最最棒”活动,引导幼儿了解爸爸的工作和超人本领,从而为爸爸感到自豪。

教育环境丰富,育幼儿关爱行为养成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积极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将友善关爱的目标融于环境创设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的关爱意识,激发幼儿的关爱情感,养成幼儿的关爱行为。

融入全园的动态环境。积极创设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适宜环境,使幼儿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角落都能与幼儿产生互动。一是创设动态主题墙。在幼儿园大厅为幼儿创设动态主题环境,定期结合园所开展的主题月活动更换相应内容,如“弟弟妹妹别着急,哥哥姐姐帮助你”“感恩身边人,爱的礼物送给他”等全园师幼参与的环境。二是创设共享故事墙。充分利用园所环境资源,围绕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爱心故事墙。例如,中班的“爱的故事长廊”,教师将关爱故事的图片、头饰放置在幼儿休息的长廊中,幼儿随时能与同伴一起讲述关爱的故事。

融入班级的育心环境。教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与幼儿共同创设育心墙,将关爱自己、关爱同伴、关爱家人、关爱身边人等内容融于环境之中。例如,师幼合作共创“小手帮朋友”“友爱小明星”“秘密花园”“帮助俱乐部”等环境,促使幼儿在属于他们的“秘密花园”里说悄悄话,在“帮助俱乐部”中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等。实践证明,班级的育心墙环境就像一本关爱友善的书,每天都记录着很多暖心的故事。幼儿每天会与环境有效互动,在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积累、丰富和关爱有关的经验,真正成为关爱小达人。

总之,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教师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如环境物化提示法、角色互换共情法、情景演示引导法、师幼榜样熏陶法等,将一日有爱的言行融入各个环节,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关爱他人的行为。我们常说做有温度的教育,适宜的温度才能让关爱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将关爱情感转化为关爱行为;才能培养幼儿成为爱己、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的小小公民和文明社会人。

◎ 在常规培养中融入社会性教育因素

文/董丽媛

“十三五”期间,我园不断扩大办园规模,发展成为一园三址,楼房和平房式结构都有,且出现班级具有独立的活动室、睡眠室和盥洗室,也有两个班共享共用盥洗室和睡眠室的园所特点。另外,面对教师队伍比较年轻,青年教师占据60%以上,没有带班经验的现状。为了满足幼儿健康成长、教师科学工作的要求,我们紧急开展融入社会性教育的保教常规精细化实践研究活动,以建立师幼生活、工作作息制度和活动常规为主,同时融入园所社会性教育特色,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落实活动式作息制度的“三注意”。一是注意季节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适宜性要关注季节的变化,顺应节气时令,根据气候变化设置符合不同季节特点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二是注意多维结合。作息制度的制定应注重多维度的结合,如动与静、集体与个体、生活与游戏、室内与户外、常规与社会性教育相结合等,从而实现制度的合理性。三是注意自由自主。弱化教师的统一安排、统一行动,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并在幼儿自然化的生活中融入常规培养,使幼儿的社会性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

融入社会性的常规培养“五策略”。策略一:让幼儿成为制定规则的小主人。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观念,针对在落实班级常规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策略二:鼓励幼儿的良好常规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清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发扬。策略三:注重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将班级的常规要求通过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示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班级常规。策略四:灵活运用故事、儿歌等素材。故事、儿歌等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内容,有趣的故事内容、朗朗上口的儿歌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常规培养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素材,引导幼儿自觉遵守班级常规。策略五:重视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培养。家园同步也是常规培养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家园栏等家园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一日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避免出现幼儿在园独立完成、在家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现象,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在融入社会性教育的幼儿园保教常规精细化研究中,幼儿通过教师的言传示范、集体教育活动、环境创设和家园共育等多种活动形式,借助学习儿歌、故事等活动素材,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就餐、入睡、活动、穿脱衣服等多种基本生活技能,在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提高的同时,友好交往、互助互爱、解决问题、善于分享等多种良好的社会行为随之增强,实现了身心健康发展。

◎ 在“特殊日”教育中深入挖掘社会性价值

文/赵利平

所谓“特殊日”,即为值得关注并铭记或急需被关注的人、事、物设立的纪念日,它是社会现象的产物,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北京市第二幼儿园将“特殊日”作为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切入点,确定了14个有利于并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日”,如雷锋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等;梳理出特殊日的社会性教育总目标及各年龄班的分解目标;收集了各年龄班围绕特殊日开展的相关活动。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特殊日”教育的实施要在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兒的学习特点,如小班“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班“目标化的活动区”和大班“活动化的共同学习”,不同年龄班的活动内容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围绕活动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受幼儿喜爱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理解水平的多种活动形式,兼具趣味性,留给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

具体形式有五种。一是有趣的游戏形式。例如,小班在“世界动物日”开展了“乌龟宝宝”的游戏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乌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同时掌握照顾和保护乌龟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爱心和责任意识。二是真实的体验形式。体验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幼儿情感情绪、学习品质、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等社会性的发展。例如,中班在“世界水日”开展“停水了”体验活动,创设停水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没有水带来的不便,体验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萌发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三是温馨的亲子形式。例如,在“世界博物馆日”以班级或班组为单位组织参观博物馆的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和家长丰富博物馆的相关经验,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还加强了班级之间的情感互动。四是丰富的集体活动形式。例如,园所在“国际儿童图书日”开展了全园范围的“图书淘宝”“图书借阅”“自制图书展览”大型集体活动,班组为单位的“图书漂流”“图书交换”集体活动,班级内的“图书推荐”“图书分类”集体活动等。幼儿通过活动丰富了图书的相关经验,树立了爱护图书、保护图书的意识,学会了图书分类、整理图书、修补图书、制作图书等多项技能。五是润物无声的环境互动形式。环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隐性作用,体现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价值。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多种感官和能力将得到锻炼,并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大班在“世界旅游日”创设了“小脚走天下”的互动环境,分为总环境和分环境两部分:总环境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及各种小标记;分环境为放大后的局部地图及相关图片。幼儿将自己的旅游目的地标记显示在总环境中,再从分环境中找到相应的局部地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旅游经历,如交通工具、换乘站、景点、旅程、特产、风貌等。在与环境的互动和与同伴的分享过程中,幼儿的语言发展、同伴交往、逻辑思维、记忆力都得到了很好发展,同时拓展了经验,也开阔了视野。

总之,我们充分认识、挖掘与利用“特殊日”的教育价值,在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元且丰富的活动,并将“特殊日”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旨在帮助幼儿对节日、对“特殊日”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开拓视野,延展思路,积累新经验,锻炼多方面能力;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性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让“特殊日”教育自然融入幼儿生活,伴随幼儿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

◎ 《弟子规》传统教育渗透幼儿社会性美德培养

文/冯芃

《弟子规》作为传统蒙学经典之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佳作。书中很多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幼儿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幼儿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做事、与人相处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引导幼儿了解和继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人际交往品质,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发展社会性,成为有道德、擅交往的小小公民。

教育活动促幼儿发展。我们从《弟子规》中筛选27个适合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语句,涉及知错就改、尊老爱幼、专心致志、孝顺父母等方面的内容,并设计24个教育活动。活动中我们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将幼儿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在《弟子规》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再以体验式游戏活动为导入,借助《弟子规》中的感人故事,通过故事分析、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和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在做一做、听一听中感受语句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逐步以《弟子规》中的相关理念和规则来要求自己,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身体力行表促家园共育。学前期幼儿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律阶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所以,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包括原文、译文、活动目标、事例记载等内容在内的身体力行表,按月发放,月末交回。它以较为直观的方式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使幼儿在与家长一起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并运用于实践。为了使《弟子规》中的思想更好地浸润幼儿心灵,我们会在月末上交身体力行表后组织开展谈话活动,请幼儿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说说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是否达到了要求,加深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身体力行表的使用进一步督促和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幼儿从表格的记载中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收獲的喜悦,体验成就感。

国学环境促氛围营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积极与环境互动,才能获得发展。基于此,一方面,我们围绕《弟子规》的内容积极创设国学环境。例如,创设包括讲一讲、演一演、做一做三部分内容的“弟子规主题墙”,将幼儿表演的精彩瞬间和幼儿在园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社会性行为记录在弟子规墙饰中,帮助幼儿通过观察主题墙了解、巩固所学内容,以促进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形成。又如,将《弟子规》中的内容布置在幼儿园的相关位置,以时刻提醒幼儿规范行为。另一方面,班级和谐氛围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因此,我们积极创设和谐班集体,使幼儿在关爱、友善的氛围中进一步体会《弟子规》内容。例如,要求幼儿“称尊长勿呼名”,班内教师之间以“xx老师”称呼,请他人帮助时说“请”,被帮助后说“谢谢”,对于他人友好的帮助,用拥抱、握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同伴的友好感谢……

一日活动促幼儿理解。活动的开展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关注幼儿的需要。幼儿对集体活动中的故事表演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将《弟子规》中可演练、模仿的小故事融入班级图书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区域中,并提供相应的道具供幼儿自由表演,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加深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渗透《弟子规》教育,创设相关环境,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无意识的接触中积累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幼儿来园时和午睡前,我们都会播放《弟子规》全文;在过渡环节播放《弟子规》教育故事等。

总之,在幼儿时期学习《弟子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弟子规》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同时与家长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能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固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弟子规社会性创设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弟子规
弟子规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弟子规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