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育人”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2023-06-07张家钰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家长

张家钰

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国家日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内容,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之一。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生产和生活劳动。基于此,笔者尝试对“以劳育人”视角下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策略予以研究,旨在通过家校联动、资源整合、学习致用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凸显劳动实践应有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慧增长,还能够涵养学生的品格,强健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涵养学生的品格 学生参与劳动实践,除了需要合理应用劳动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逐步意识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同时也能够磨砺意志,实现品格涵养的目的。

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增长学生的智慧 参与劳动实践除了需要学生主动动手,还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例如,在母亲节期间,小学高年级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制作贺卡的任务。在制作母亲节祝福卡片时,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卡片制作的相关知识,思考卡片的制作思路,最终选择科学的制作方法。这种需要学生付诸思考的劳动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智慧增长,使学生在以后期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劳动教育实践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 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学科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劳动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在不断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意识会得到逐步强化,他们也能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例如,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劳动教师会组织学生种植各种蔬菜,让学生参与种植的全过程,做好翻土、浇水、除草、追肥等各项工作。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不仅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对种植知识的了解,还需要他们运用种植知识参与种植实践,在增强学生体能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强健体魄。

“以劳育人”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科学路径

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 一是扭转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生命,但当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还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校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不足、劳动习惯较差、劳动技能不强。在价值观上,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存在包办代劳、有偿劳动等一系列问题,这种行为使得学生只关注考试分数,不重视劳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在于家长和学校未能在劳动教育上形成共识,对劳动教育未能做到充分重视。思想是行动的主导,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改变对于劳动教育的看法,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调整劳动教育的形式,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以劳育人”理念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还必须立足实践,面向生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虽然是一项主要任务,但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阶段的劳动实践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具体情况出发,通过“课中学—课中做—生活用”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实现知识实践化。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劳动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各种文具,学习如何包书皮、整理书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劳动的习惯;在二年级的劳动课程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用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问题,懂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解决问题,为生活增添美。

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开端,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将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劳动教育目的的有力举措之一。“以劳育人”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家校一体化,有利于凝聚教育合力,产生协同作用,引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是基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活中重要的劳动技能。基于此,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引领作用,同时与孩子一起挖掘劳动的新目标,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了解劳动的内涵,意识到劳动的具体价值。具体实施中,家长需要以孩子的兴趣培养为落脚点,先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洗碗、扫地、浇花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引导他们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例如,一、 二年级小学劳动教育课本中涉及“叠衣服”“刷牙漱口”“做到不乱扔垃圾”等有关内容,通过完成这些在实际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劳动体验,保证劳动实践更加具有吸引力,家长可以借助“自理小达人打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给予的成就感,将劳动作为一种乐趣,在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前提下,形成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此外,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很多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洗碗、扫地,还会洗衣服、做饭,因而布置简单的劳动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适用。对此,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能够通过引导、鼓励、参与等多种形式使孩子参与与其年龄、心理特征和喜好相符合的劳动实践。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周末的全家春游,让孩子自己制定春游计划,安排春游的各项事宜,在此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启迪、诱导的方式予以点拨,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也能够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价值感。在春游结束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讨论,对孩子在春游活动安排中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同时和孩子一起探究春游活动安排存在的不足,共同思考改进方法。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使其感受生活,明白“油盐柴米贵”的道理,了解父母的不易之处,从而提高主人翁意识,实现劳动教育的应有作用。

二是注重互动,促进劳动教育开展。为了有效发挥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各地区小学应积极构建便捷的沟通平台,与家长就劳动实践的内容、方法和问题展开交流。每个年级、班级可以建立家长群,班主任和劳动课教师可以在家长群里共同讨论劳动实践的主题、时间、内容等,引导家长说出自身对于劳动实践安排的看法,并收集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再通过投票和群接龙的方式选择普遍认可的劳动教育实践安排,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感,同时也能够集合家长的智慧,使劳动实践更加合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和帮助残疾人的志愿者活动。在慰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家长的参与感,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引导家长就如何提高活动效果给出积极建议,还可以提议家长一起参加慰问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推进活动的顺利展开,更好地实现小学劳动实践的作用。

整合资源,感受劳动快乐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实践,发扬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增强全民劳动素养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以劳育人”理念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选择在传统节日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实践中挥洒汗水,利用个人智慧解决问题,完成劳动任务,实现劳动教育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在劳动实践中践行民族文化。例如,小学高年级劳动教师可以布置“探究劳动节历史渊源”的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阅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请教等多种方式完成作业。在此基础上,课堂点名让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有关劳模的经典故事,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又如,小学高年级劳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立夏编手环、制作蛋套和彩蛋。在学生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最受大家欢迎的手环和彩蛋,对获胜学生给予奖励,也要对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参与奖,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念,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

结合特殊节日开展劳动实践,激发劳动热情 “以劳育人”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课程,除了可以借助我国传统节日安排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之外,还可以结合特殊节日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特殊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例如,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小学高年级劳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绘画、制作风铃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教室布置、美化工作,集合全班学生的智慧,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将教室布置得整洁、宜人;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劳动教师可以要求小学高年段学生动手制作特殊的礼物;在每年的“教师节”现场展示各种立体贺卡的制作方式,让学生按照示范过程制作立体贺卡,还可以教授学生制作各种纸花等,送给教师……在母亲节制作贺卡、插花、编花篮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特殊节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感恩观念,同时传承华夏古老工艺,增强劳动情怀,培养劳动能力,促进学生養成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的可贵品质,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

借助劳动平台构建劳动场域,建设校园文化 小学劳动教育应分析“以劳育人”的具体要求,建立“以劳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机制,同时充分借助本土资源构建劳动实践基地等,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劳动机会。借助劳动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基于此,在劳动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确保人人有事做。小学高年级劳动实践必须要保证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每班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团队式”的值日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劳动的快乐,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人一责”的劳动分工制度,将劳动实践的具体内容划分到每个学生身上,如卫生角打扫、花草浇水、擦黑板、物品归置和摆放等,促进“人人有事做,人人爱劳动”班级氛围的形成,以此提高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同时打造有益于劳动教育开展的环境。

二是注重全员参与。每一次劳动实践经历,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和发展。丰富的劳动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白为人处世和生活的道理。“以劳育人”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需要依托校内教学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为此,学校可以建立种植基地,让学生参与锄地、种植、浇水等种植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开拓视野、涵养心灵、掌握技能、发展个性,体验劳作的意义和快乐,使小学劳动实践别有一番意义。例如,小学劳动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种植番茄,带领学生参与翻土、播种等种植环节,观察并记录番茄的生长过程,再根据番茄的生长情况给番茄浇水、追肥,保证番茄生长具有必要的营养供给,最后组织学生一起收获并品尝番茄,感受劳动意义,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热爱劳动的品质,实现劳动实践的目的。再如,劳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人人都想表现,人人都能参与”为主题的风筝制作比赛,带领全班学生在课下制作风筝,对学生所做的风筝进行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选出优秀的风筝。此外,还可以举办纸折飞机、废物利用创意手工艺品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劳动实践和切身体验中真正领会到动手和创新的快乐,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实践意识,培养自信心。

总而言之,劳动是光荣的,也是有价值的,它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则需要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借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劳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充分感受劳动的魅力,养成乐于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学会独立生活,掌握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