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助力学生生命发展
2023-06-07常琨戴俊维韩君李晶梁欣张楠赵孝平
常琨 戴俊维 韩君 李晶 梁欣 张楠 赵孝平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根据核心素养理论及国家的总体教育目标,结合学校文化及办学特色,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针。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利用自身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给予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以此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立足核心素养 尝试多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课程教材要立足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不管对小学各科教师来说,还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小学数学课程与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神奇魅力,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课中的各种美。经过课堂实践,笔者体会到在小学数学上进行多学科融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起来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果能在数学课上多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丰富数学课堂,让学生提高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数学与美术这两门学科都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和美术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时,我就结合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课《糕点盒设计》这个内容。开展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五年级上学期美術课上孩子们画的几种不同包装的糕点盒,看到身边同学的作品,学生立刻生发了学习兴趣,后面的教学活动也在积极的氛围中完成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找出各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及最佳的包装策略,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包装是否美观、糕点盒是否便于携带、纸张是否环保的理解。
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解释事物时,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为图形和数字。而语文学科则与之不同,培养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学较为僵化,一般不会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一切以教材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为主,显然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十分不利。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知识,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尤为关键。
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数学与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要求学生更多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此可见数学与科学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这两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将相似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各科知识,效果好到出乎教师的意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使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总之,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的目标。
(文/常琨)
浅谈数感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核心素养的构成指出,核心素养在数学课程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是会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现实世界;三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一大重要领域即数与代数,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笔者通过阐述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来作为研究算理的实施过程,详细说明本课的授课环节,阐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观点,以更直观和更有价值的方法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纵观本课,总共分为五个环节:
一是课堂引入。通过手指操的学习引入课题,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的过程,正式进入课堂。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出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在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时,会出现减法问题,学生的思维层次是不同的,所以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选择适当问题进行解答,将其余问题留存再处理。列出算式后,不急于计算,而是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更能体现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是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体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考验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小棒与计数器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常用直观模型,在本课,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学具,求出算式结果。在独立操作后,用学习单记录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不局限于小棒和计数器,“你还可以怎样算”,考查的是学生之前所学的画图方法与课外的积累。从直观操作,落实到学习单的书写,是思维过程的固化。在独立思考后,将方法与同伴交流,交流表达的过程是第一次分享。能够表达清楚,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其计算过程。
四是解決问题。认识、学习竖式,通过观察,发现竖式与横式写法的不同。勾连两种方法与竖式之间的关系,体会小棒中整捆与整捆相加、单根与单根相加,计数器中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与个位相加,这些都是对于算法的认识,对算理的理解。
最后一部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将问题与主题情境串联,用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体会竖式方法的简便性,感受竖式计算的优越之处。
本节内容的设计,首先从情境中引出加法问题,然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新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巩固。几个问题串成一线,步步提高。在计算的教学中,北师大版的教材均可采用以上的通过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方式。无论是加减法,抑或是乘除法,竖式的学习均需要通过算理的理解掌握算法。在学生发现解决相同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时,能够体会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生道理,但对比不同方法又能找到相同点即算理时,又明白了解决问题,需要找到问题的本质。
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关于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实施,仍是我今后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究的。相信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善思会学的数学人。
(文/戴俊维)
撰写宣传脚本——培养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特别强调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语文,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践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找到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向,再在人文要素、语言要素双线并行中构建学习任务,力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素养为纲领构建单元学习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习作:学写倡议书》《语文园地》。基于课程标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本单元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向为“语言运用”。
语文要素为纲,找到素养落脚点 本单元“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语文要素具有很强的语言实用性。在构建学习任务时,从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找到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宣传”。以实用为目的思考:学生把握本文观点可以做什么用——“宣传”,由此找到文本的语言实用路径。确立“宣传”的语言运用目的后,要宣传什么内容?由此确立单元学习主题“保护环境”。怎么宣传?由此确立为拍摄宣传片撰写宣传脚本的学习活动。宣传脚本达到什么要求?由此明确脚本要求。怎么具体撰写宣传脚本?抓关键句确定宣传要点,联系上下文解释说明具体宣传内容,适当补充资料进行说明。由此可见,从“实用性”语言运用角度出发,以语文要素为纲领,层层深入思考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活动,构建“宣传”主题的单元学习任务,让核心素养培养有了落脚点。
人文要素为主题,丰富素养内容 “保护环境”人文主题要素是学习活动的主题。从学生情、知、意、行多个角度来整合课文内容,可以设置每课时的子任务,依次为“我爱美好家园”“保护地球,迫在眉睫”“保护地球,他们在行动”“保护地球,我们在行动”。
构建学习主题,促使纲体统一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语文要素、人文要素双线并不是分离的。我以“抓关键句把握主旨,知行合一保护环境”构建单元学习主题,促使纲体统一。继而构建“撰写‘保护环境主题宣传脚本”的单元学习任务群,并细化为4个任务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力图在落实语文要素“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倡议书”的学习时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保护环境,力求做到双线并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落实“宣传”这一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教师在组织学生撰写宣传脚本的学习活动时,落实“宣传”这一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宣传”的目的,把握课文观点来抓住宣传要点,联系上下文解释宣传要点,搜集、查阅资料,让“宣传”更有说服力。学生结合生活小调查,撰写“保护环境”主题宣传标语。课下,学生为宣传语配画,做成了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展示张贴。为了“宣传”,学生耐心倾听,阅读文本,联系生活,不断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将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连接,由此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
(文/韩君)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随着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走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对这一契机,我在课堂教学中挑战自我,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使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其次,突出重点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據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机会,善于创设悬念,只要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他们就会渴望学习新的知识和解决悬念,接着便会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便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
最后,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相应的学生就会学生更加努力。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给优等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后进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等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勇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改造学习素材,创设学习空间,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师生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文/李晶)
古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我国古诗词音韵和谐,言简义丰,意境深远,情丝悠长,具有独特的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主要教学途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选择。教学过程中,我在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古诗词知识的同时,通过反复吟诵、推敲词句、联想与想象等多种教学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是,反复吟诵,感受音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指出:吟诵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二是,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特点,组织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品味推敲、反复吟诵等方法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凝练性、音乐美、色彩美等。
三是,联想想象,体会意境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必须依靠想象,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唤起和重组学生记忆中的表象,进而“看见”或“听见”诗中所绘所述。
四是,入境动情,理解情感美。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对于初涉入世,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说,要于“体匿”“无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动之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首先,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教古诗,可以用“曲”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学生一听乐曲,便犹如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如教学《枫桥夜泊》,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读着想着,一幅带着淡淡哀愁的江南秋夜图仿佛就在眼前,低沉缓慢的声调传递着客居他乡的游子满怀的乡思愁绪,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亲情,给人以凄美的遐思。这种沁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是任何烦冗、机械的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中华古诗词历史悠久,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的审美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让学生的心灵在对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文/梁欣)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所以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核心素养相关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多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落实存在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落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多会局限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影响。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也没有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进行教学。三、教师教学中存在着脱离学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课堂,对教学进行改革。以下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属于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加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教师在构建语言环境的时候,也可以将各种教学工具充分运用起来,通过教学工具的运用,让语言环境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语言环境的育人优势。
二是巧妙设置疑问,增强学生思辨交流能力。在任何學科教学中,课堂问题的设置都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巧妙地设置问题,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交流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交流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结合生活实践内容,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内涵。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愿意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生活实践内容的融入能够让语文学科更加贴近生活,也能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的距离,更有利于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对于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调查和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随之提升。
总之,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巧妙设置疑问、结合生活实践内容等方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文/张楠)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换言之,经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并不断发展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这个“数学现实”就是学生沟通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个人数学素养之所在。那么,如何真正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给每个学生一个丰富而有个性特征的“数学现实”?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发现一节好课一定是师生有共鸣的,彼此都有惊喜的收获,学生能体验到自己“发现”的兴奋与激动。如何让每节课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要建构发展学生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价值追求;第二,每节课都有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
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
通过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渐形成了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教育目标: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追求: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以真实的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交往为手段,在过程中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提升合情推理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课堂才是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育追求的主阵地。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是一堂数学课高效完成的核心。在读懂课标、读懂教科书的基础上,认真读懂熟悉的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才能较好地达成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坚持每节课至少设计一项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简单易操作的或有趣或有挑战的学习活动,成为每堂课的亮点设计。
一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天性好动,喜欢实践操作活动,有挑战任务的操作活动会自动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和求知欲,这样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为例,学生必须借助现实世界的直观图形,经过水平数学化才能建构起纯数学世界里的抽象图形的形象,进而开展其他高阶思维活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老师都需要设置操作活动让学生不断感知、辨认、判断、确认,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过程。
二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小学阶段,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我们通过归纳和类比方法展开合情推理来获得一般方法,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自己去发现和再创造新知识或规律。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反复经历从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过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最终收获的是一种具备创新性的数学思维模式。
三是提升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数学表达的综合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地思考,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和结果。”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训练并激发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就不简单。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本身就是一线教师的一次再创造过程,我们将上位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变成接地气的一个个真实的课堂学习活动,一点点去充实学生的“数学现实”。大道至简,行稳致远。我坚信:开展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活动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文/赵孝平)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