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

2023-06-07王淑阳白鸽刘建平付豪张秋玲路玉发李晨光赵泽英蒋锦佼李建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

王淑阳 白鸽 刘建平 付豪 张秋玲 路玉发 李晨光 赵泽英 蒋锦佼 李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正日益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各学科坚持科学、合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感受学习的魅力与乐趣。

◎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可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将语文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引入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走语文教学的开放之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活学教材,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创设生动而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式语文实践活动中将生活经验与教材经验相结合,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获取和吸纳知识,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整合为一组学习资源,对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成长”为话题,创设“写自己的成长小说”这一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经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阶段,通过“明确任务”“丰富经验”“形成成果”等学习活动,完成“阅读理解—转化连接—拓展迁移—创造应用”的思维过程,达到感悟文本、丰富认知、提升思维、培育综合素养的目的。其中,在“明确任务”环节,请学生围绕“对于完成这个任务,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展开讨论,确定开展学习活动的基本思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境。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交流的过程尽量追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以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自主性。在“丰富经验”环节,主要通过“梳理文意,感悟小说主题”“归纳情节,补充小说框架”“千文多面,领悟表达特色”等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小说内容、结构、文体特征、表达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助力学生学习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形成成果”环节,通过开展“设计冲突,完成构思”“整合素材,完成小说”两个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创意迁移,帮助学生在有联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建构。

拓展教材,开展专题式实践活动

课堂学习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拓展教材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式语文实践活动,以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是开展课外延伸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以教材为桥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达到学语文、用语文,学用互促、提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后,学生知道了法布尔因擅长边观察边思考,因此发现了蜜蜂的秘密。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过动物或植物的小秘密吗”,并请学生将观察与思考记录下来和同伴交流。活动中,学生将在课文中习得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延伸到实践中,养成了用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二是开展联系生活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在学完《找春天》一课后,开展“到大自然中找春天”的实践活动,请学生到公园、田野、河边等地点发现春天,再用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出所见所感、画出美丽的春景图。活动后,让学生朗诵自己写的作品、欣赏图画,体会春天是美好的、学习是有趣的,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探索自然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的能力。

走进社会,开展探究式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乃为大课堂。开展探究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内化所学的知识,锻炼形成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养。例如,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访我成长的地方”探究式实践活动中,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南邵地区各村村志、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先辈們倾注心力努力营造宜居生活环境的历史;另一方面结合南邵地区当前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滨河公园的水域污染”“主干路两旁的树木枯死量大”等环保问题,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探究式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文/ 王淑阳)

◎ 聚焦语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实践,激发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立足文本资源,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但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创设实践活动时要以教材为根本,兼顾活动的趣味性,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开展“找春天”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内容入手,反复阅读教材,通过用心品读、配乐朗诵、联想画面读等多种方式感受春天的美景、人们的活动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搜集春天的美景图片,再到社区或公园观察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眼中最美的景色并画一画春天的景物。最后,搜集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词,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春天,在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春天印象。

生活实践,提升体验

语文实践活动大多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让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生活,用真切的实践体验代替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实践活动中,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并以时间轴梳理我国的传统节日。接着,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说明理由。学生在进行思维碰撞后,最终筛选、确定研究内容:节日由来、饮食文化、节日习俗、有趣的民间艺术……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组建活动小组,拟定活动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通过采访长辈、参观博物馆、搜集资料、查阅照片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传统节日,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体验实践快乐的同时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优化形式,丰富实践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对活动的完成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新鲜感,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将语文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例如,笔者将“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生自主开展环境调查,了解身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初步提出解决办法。第二阶段,学生结成小组,在组内汇报调查结果,并互相补充、完善调查方案,针对调查内容形成全面的整改意见。第三阶段,学生组建“环保小队”,一队学生设计环保标语、写环保倡议书,对校园周边小区环境恶劣的地方进行环保宣传;另一队学生帮助清洁工人清理垃圾、开展环境清扫活动。第四阶段,全班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本次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学生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促使学生将节约、环保意识带入实际生活。

评价反馈,助力提质

客观公正、合理有效的多元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活动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要渠道。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通过多元评价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其中,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而对他人评价则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够在评价他人过程中进行对比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被评价人也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活动结果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因此,既要评价活动结果,也要评价活动过程,既要评价课堂表现,也要评价作业情况。最后将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归类存档,定期进行阶段总结,使学生和自己进行纵向对比,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立足学情,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 白鸽)

◎ 以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在贯彻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收获最佳的育人综合效应。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发现真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关爱”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编排的课文均传达着对热爱劳动、珍爱劳动成果等美好品质的肯定。在完成单元整体学习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提出问题或交流发现。对此,学生从《千人糕》一文中“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想到了午餐的浪费现象,提及了应该节约粮食问题,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即:将“厉行节约”变为实际行动,将爱惜粮食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真解决问题

如何将这一社会责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有序开展活动。

观察思考。围绕“自己午餐浪费了什么?浪费了多少?”,全班学生在观察组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观察小组在每天午餐后对班级剩餐总量进行称重。一周后,大家都对调查浪费结果感到震惊。那么,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浪費问题怎么解决?对此,学生们结合自身情况展开积极交流沟通,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阅读导行。学科实践强调的是“学科性”,语文学科活动离不开阅读。例如,结合学生关心的“大米从哪儿来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盘中餐》。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理解雨水、惊蛰、清明等词的情况,教师顺势渗透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引导学生在细读对照中发现节气是农民的时间表,并了解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接着,教师又出示资料:在全部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零饥饿”位列第二。此时,学生不仅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将树牢“厉行节约”的意识。

种植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跨学科学习”中明确指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此,营养调查组结合调查分享了科学合理膳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并倡议大家动起手来进行种植。首先,科学教师结合《植物的生长》这一单元,带领学生学习种植知识,确定种植品种,并利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激发探究植物生长的兴趣。其次,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在播种植物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使植物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尝试松土、播种。最后,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整个种植过程,并用照片做记录,及时填写种植记录单。在种植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在使用测量等方法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培养了关爱生命的意识。最终他们借助观察日记和观察相册呈现了整个种植过程和收获。种植喜获丰收,学生亲手将种植成果做成菜肴端上了餐桌,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不仅如此,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体会到了种植的辛苦,懂得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以节约为荣。

总之,学科实践的落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实践体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使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文/ 刘建平)

◎ 以综合实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载体,数学应用意识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发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积极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探究欲望,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五一节”假期了,你们打算怎样安排假期活动呢?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吗?你以前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和哪些人去的?玩了几天?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花了多少钱?用这样一系列真实的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这之前学生有很多旅游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对以前真实的旅游经验的回忆与讨论,让学生明白制定旅游计划需要做很多功课(如旅游的时间、地点、目的、各项费用等),要调查了解涉及门票、住宿、用餐及乘车等方面的情况。调查获取信息后要将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班实际分组提出假设(多少人去、如何乘车、怎样用餐、是否住宿等),再进行计划的制定。计划完成后可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互评,最后布置作业:与爸爸妈妈商量,制定一份“五一”家庭旅游计划。一方面将活动延续到课外,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活动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个要点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载体。与实践活动的内容设置,通过设计调查、操作、测量、观察、比较、反思、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简单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借助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收集数据的需要。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做”和“思考”的过程,感受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累了活动经验,树立了运用数据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后面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打下了基础。

加强实践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有些内容的设置是以“图形与几何”知识为载体。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操作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例如六年级上册“绘制校园平面图”,内容是组织在校园内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绘制成“校园平面图”,目的是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教学时可采取“测量准备—制定测量方案—开展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成果展示交流”的活动流程,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同学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选择校园内主要建筑物、运动场等,形成基本的测量方案,准备简单的测量工具,组内分工合作,各负其责。要在测量过程中登记(收集)好相关数据(做好记录表),制作平面图时,选好参照点,确定方向,再按比例尺换算图上距离,画成示意图,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在开放、系统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全过程。经历了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重视合作交流,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活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过程,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知识走进实践活动,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能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文/ 付豪)

◎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案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齡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目标性强的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明确活动目标,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具体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形式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其为之后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向”一课时,教师主要基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意义理解不足、现实生活中辨别方向能力不足、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存在困难等情况,有目的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布置学习任务,进行户外实践;第二步是展示交流;第三步是作业拓展。

首先,明确任务,户外实践。一是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中心校照片,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这张图片是我们的中心校,你对学校的建筑布局了解吗?你打算怎样介绍中心校的建筑布局?怎样介绍才能清晰准确?在此基础上,明确观察、采访教师、准备介绍词、画示意图等任务。二是结合学校全景图片介绍学校,思考“什么是东南西北,怎样辨别,在图上怎样标,”等问题。三是绘制学校平面图。请学生借助已有辨认方向的经验,将学校的食堂、喷水池、教学主楼、大门、长廊等建筑物分别标示在平面图上。

其次,展示交流。一是分享交流,暴露认知矛盾。课前,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制作示意图。课堂上,结合绘制的平面图用东、南、西、北等词语介绍学校。结合小组展示,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介绍同一所学校、同样的建筑,所画的位置却不同”。二是总结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请学生思考“认识方向的学习内容与以往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开展内容充实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创设内容充实、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数学活动环节,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整体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再设计学习单请学生用手完成估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体验活动。学生对测量活动十分感兴趣,完成测量后兴奋地与同桌分享测量结果。教师乘势而上,鼓励学生继续用直尺完成测量,帮助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提升对物品精确长度的表述。实践证明,内容充实的数学综合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开展自主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开展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探究性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如何衡量课桌的长度”的探究性问题。首先,教师,示范以铅笔来衡量课桌的长度,得出课桌的长度是5支铅笔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其他物品作为衡量标准,并提出“如何保证课桌长度衡量的准确性”的问题。其次,再向学生提出“当两个学生的衡量标准不同时,如何确定哪位学生是正确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形成明确衡量标准的观念。最后,基于学生的探究和实践,引入长度单位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长度单位数学确立的过程与原因,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帮助教师摆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位置,凸显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文/ 张秋玲)

◎ 以“问题”为突破点,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实践活动应当突出实践,使学生深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中关于“问题解决”这一基本点的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基于此,数学学科应基于学科特点,依托实践活动落实“问题解决”核心素养基本点。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营造良好实践氛围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要建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保活动贴近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设计充实的内容及丰富的环节,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单元《比例尺》一课时,针对“比例尺”和现实的“尺子”易混淆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以家长因无法给孩子买到比例尺向老师发送微信的截图作为教学引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知识学习中。

“问题解决”核心素养基本点的课堂落实

“问题解决”核心素养中关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的培养重点,体现在数学学科中就是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关于“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的培养重点,体现在数学学科中就是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聚焦到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有很多,其中关注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就是途径之一。例如,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师围绕这一知识体系开展教学,以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为主线,将实践活动设计环节如下。

一是明确研究任务,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教学时,教师注重通过现实情境帮助學生明确研究任务。每组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在学校操场、开心乐园、大门广场和棋苑几个区域地点根据方向的相关知识完成实践任务。在经历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思回顾等过程后,学生最终将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是制定研究计划,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学生在明确了研究任务后,需要围绕“研究计划的制定”展开讨论。该学习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并调整、完善研究计划,最终确定研究方案。反复推敲并最终确定研究计划的过程,正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一环。学生在根据已有经验制定和优化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培养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完善实践评价体系

实践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还要注重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对活动的开展形成深刻认识,完善知识体系,培养良好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针对《位置与方向》一课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汇报研究结果,反思研究历程”。每组学生要针对活动情况进行详细汇报总结,并在完成任务单时对“按照计划顺利完成”“按照计划进行不顺利”“调整计划后才完成”等步骤分别做好标记。只有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及评价,才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相关内容,理解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文/ 路玉发)

◎ 发掘七巧板中的数学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呢?基于此,本文以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时开展的“我喜欢玩七巧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学科实践活动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调动已有经验,激发问题研究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实践活动前,笔者先对本班36个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在确定他们都很喜欢玩七巧板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七巧板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七巧板的相关教学内容,以达到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组织充分研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而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则离不开实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基于此,笔者不急于给学生提供探究路径,而是引导他们回忆之前研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时的研究路径,再针对本次活动进行讨论,通过迁移已有经验和充分研讨,最终确定研究七巧板的研究路径。

关注活动过程,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要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和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明确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根据研究路径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一是搜集不同的七巧板。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七巧板并进行展示,最终获得了多种不同的七巧板可供研究。二是研究各种七巧板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不同七巧板之间大小、材质等的不同点,但寻找七巧板之间的相同点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研究方法,通过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研究这些七巧板的相同点。

反思活动效果,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在实践活动中,教師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适时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出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状态,但在小组合作探索七巧板的相同点时却出现了畏手畏脚的情况。对此,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逐步积累运用问题解决的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发现七巧板不仅是一种益智玩具,还是很好的研究对象,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文/ 李晨光)

◎ 实施英语实践活动,落实英语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基于此,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英语实践活动,应注重将学生在传统英语课堂上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文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英语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该单元以“感恩”为主题,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对家人或朋友的情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事情的习惯。基于此,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善于向家人、朋友表达关爱,英语教师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带领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系列英语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了解节日文化、重温颂母诗词、共唱母亲节英文歌曲、共读英文绘本《我的妈妈》、亲手绘制“我爱妈妈—爱心卡”,引导学生为母亲送上真挚祝福,帮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了解节日文化。一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母亲节的由来。二是了解中外“母亲花”的不同。中国的母亲花指萱草花,来源《诗经》中的“北堂幽暗,可以种萱”,指古时游子要离家时,都会在母亲居住的地方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母爱之花“康乃馨”则来自美国于1934年首次发行的母亲节纪念邮票。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感恩母亲”是人类的传统,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体现了英语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重温颂母诗句和故事。请学生自主选择,或诵读孟郊《游子吟》、王冕《墨萱图》、王安石《十五》、与恭《思母》等颂母古诗词,或阅读了解老舍《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三毛《永恒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等名家笔下的母亲,或通过观看《你好,李焕英》《奇迹男孩》等银幕经典感受母亲形象。

唱给妈妈的歌。请学生学习并给妈妈演唱关于妈妈的歌曲,如中文歌曲《萱草花》、英语歌曲《我爱妈妈》等,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暖暖的亲情在每个家庭流淌,让学生心中爱家爱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共读故事。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英语学科实践活动也离不开阅读。教师请学生共读英语绘本故事——《我的妈妈》,通过阅读交流体会妈妈的付出和伟大,再尝试用善良的、体贴入微的、可爱的等词汇描述或称赞自己的妈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制作爱心卡。请学生用英语制作一张母亲节感恩卡片并送给自己的妈妈。卡片制作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美术、劳动技术、英语等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先搜集实物贺卡或电子卡片作为素材参考,再在彩纸上设计图案并写上英语祝福语。在经过一周的设计和制作后,学生制作的卡片虽然在外观设计、颜色搭配上各有千秋,但满满都是爱的情意。

实践证明,教师以单元主题“感恩”创设英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梳理学科知识,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并初步运用英语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同时,也促使立德树人理念真实落地。

(文/ 赵泽英)

◎ 让道法核心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地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那么,如何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对此,笔者基于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家乡”这一主题,设计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访家乡的一事一物,激发学生将热爱家乡的情感厚植于心,并延伸至社会,培育其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和责任感。

物美——丰富的家乡特产

家乡特产知多少。探究家乡特产主要从物产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一是物产方面,在课前,组织学生参与“家乡特产名片”的调查活动,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自己家乡的物产极丰富,如昌平盖柿、南邵红富士苹果、兴寿草莓、十三陵樱桃等,并设计完成“家乡特产名片”。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细致探究每种特产的形成原因,并设计一条宣传家乡特产的广告语。二是人文方面,学生通过学校中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对出自南邵地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学校联系到了这项运动的传承人,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采访。采访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一系列能够帮助大家了解高跷的问题。

家乡特产发布会。根据学生对家乡物产的课前调查,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召开了“家乡特产发布会”,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分享和教师的适时补充,学习怎样发布特产,了解特产的形成原因受环境、气候、土质、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盲点和难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一个个家乡物产的发布,在有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对家乡认同、归属和热爱,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人美——可爱的家乡人

在完成“寻访可爱的家乡人”这一实践任务时,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任务单分别开展实践探究,寻访为家乡建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如革命烈士、乡村工作者、推动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及建设城市的普通人。接着,通过开展“家乡名人名片交流会”活动,将学生前期寻访到的“家乡人”按照家乡卓越贡献者、家乡普通人、新家乡人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与划分,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学会用心发现美,感知到许多人都在默默为家乡做出贡献,正是这些有名、无名的家乡人日复一日的付出,才使得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发达,懂得家乡的美好离不开所有家乡人的努力,进一步加强承担家乡建设重任的责任感。

拓展——做好家乡小主人

教师向学生出示几组照片,讲述南邵的古与今,使学生感受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现在的美好生活,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体悟“我是家乡一分子”,家乡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組织的“雏鹰”志愿服务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在学校、社区、家乡需要时,我们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家乡小主人、做好社会一分子。此项时间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行动。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束昭示着后续系列活动的开始,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小学道法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完整的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教学体系,从而落实道德与法制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文/ 蒋锦佼)

◎ 在种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等方面。基于此,笔者尝试通过组织开展种植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中针对“科学观念”部分明确提出了“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进而让核心素养得以在科学学科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湘科版小学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植物的一生”时,教师按植物一生的生长顺序创设了“种子萌发”“小苗快长”“开花结果”“植物的生命周期”四节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栽培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种植、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等的过程,对植物的一生建立感性认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与种植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对不同观点、结论和方案进行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方案,初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种植太空种子的实践活动中,因为这些种子是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身份特殊,学生们都格外谨慎。种植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科学思维方法,了解太空种子和普通种子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及各自优势,并在最后阶段对普通黄瓜和太空黄瓜针对味道、营养进行了对比,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太空种子的果实味道更加鲜嫩,营养更加丰富。我国的航天育种目前处在世界的第一位,通过种植活动,学生充分体会到国家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意识到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蘑菇作为微生物界的“巨人”,其种植备受瞩目。在蘑菇种植实践活动中,学生认真记录蘑菇的生长过程,但却出现蘑菇刚长出两三天就枯萎了的情况。面对问题,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重新调整后收获了种植成果,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种植的辛苦,纷纷表示今后一定不能浪费粮食。不仅如此,学生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师则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实践,使他们在种植实践活动中懂得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文/李建)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活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