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图文融合教学现状及策略

2023-06-07韩欣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韩欣月

内容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文融合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图文融合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较高、教师对教材插图运用频次较低、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图文融合教学方法。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存在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教材插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使用、教师缺乏科学的图文融合教学方法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巧用言象转换,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变换意义表征,发展思维逻辑能力;增强读图体会,助力审美鉴赏能力;填补文字空白,传承民族价值观念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图文融合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图像阅读时代,传统的文本阅读逐渐被边缘化,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因此,图文融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受到重视,逐渐进入越来越多语文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视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提出借助图画进行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在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1]”然而,目前关于图文融合教学的研究以教材插图形式的图文融合教学的应用较少,多以绘本、图画等形式为主,同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图文融合教学策略也比较缺少,使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图文融合教学有易于学生将图画和知识联系[2],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促进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重点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图文融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第一學段图文融合教学现状

为了解目前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融合教学现状,本研究对J市5所小学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围绕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方式的接受度、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插图等图画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图文融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展开。本次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40份。

(一)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较高

教师认为使用图文融合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所占比例较高,31位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插图等图画可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有80.6%的教师认为使用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3.8%的教师认为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61.2%的教师认为使用图文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还有48.3%的教师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在访谈中Z老师也提到:“学生很喜欢看课文中的插图,图文融合教学的方式使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状态。”仅有极少部分的教师认为教学中使用图画无太大辅助作用。

(二)教师对教材插图运用频次较低

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的使用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图画和文字的使用。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插图等图画使用的基本情况”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2.5%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插图和其他图画的频率较高,35%的教师按照上课情况使用教材插图和其他图画,12.5%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常使用教材插图和其他图画。其中,关于教师使用的图画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使用教材插图和其他图画的21位教师中,使用教材插图的教师仅占28.5%,71.6%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图画来源于网络,使用教材插图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不高。H老师在访谈中提到:“网络下载的课件中带有插图,一般不会特意的另找其他的图片。”G老师也谈到:“讲到某部分内容时顺带让学生看一下课本中的插图。”可见,五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教材插图和其他图画进行辅助教学,但对图画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三)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图文融合教学方法

在“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维度,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教师认为图文融合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用很大,35%的教师对其评价不高,也就是说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也提到“不知道该如何通过图文融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相关数据可知,教师对于使用的插图或其他图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比例不高,25%的教师在使用图画进行教学之前会对其进行研究分析,52.5%的教室会对使用的图画偶尔进行分析,22.5%的教师从来不对所使用的的图画进行研究分析。关于看图指导,62.5%的教师虽然指导过学生看图,但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缺乏科学的图文教学法,25%的教师以学生自学为主,没有对学生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只有12.5%的教师能用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谈到在课堂教学中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插图,但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图文融合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小学第一学段图文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图文融合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

教师对图文教学法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对图文教学法的实施热情,对图文融合教学的教学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中图文教学法的授课效果。由于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缺少精力来对图文教学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于图文教学法的认识比较混乱,没有认识到图文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相比,图文教学法的使用频率仍然比较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有的图文设计杂乱,缺少正确的逻辑关系,学生也无法良好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图文教学法进行授课,关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文所展示的逻辑关系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图文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获得深刻的情境感受,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教学法必须加强教师对图文教学法的认识程度,强化图文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的学习,使图文融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教材插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使用

网络图片虽然丰富多彩,可选择的余地更多,但在质量上往往良莠不齐,寻找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图片更是不易,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需耗费大量精力。在前期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网上或其他途径寻找相关图片、视频和制作课件等其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忽略了对教材上插图的运用,这样不但会舍近求远,更有可能因图片选择不当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仅从网上寻找图片或仅采用相关课件中的图片给学生观赏,这样走马观花式的图片观赏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图文关系适切性角度,亦或是图片质量角度,教材插图都是教师在图文融合教学过程中最便捷、最合适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但在教学中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使用。当然,教材中插图的配置也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对此,笔者并不反对教师使用教材插图之外的图片资源,无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图像资源,都要有文本意识,图片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契合,和学生生活恰当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控制数量,点到为止。

(三)教师缺乏科学的图文融合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教科书中,图画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图”和“文”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从目前现状可以看出,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图画辅助教学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图文教学存在重图轻文、重文弃图、图文相悖、虚用插图等失衡现象[3]。之所以存在图与文的运用不当,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教师缺乏图文教学法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必备的读图能力。学生和教师的读图能力是图文融合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知识,而不注重知识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图文融合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图文对照的层面,没有充分了解和探究插图资源的价值,未能将其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忽视了对图画进行审美和价值观方面的解读。低学段的学生只是将插图作为比文字更有乐趣的图片,缺乏读图技巧,这样的方式违背了插图资源存在的初衷。所以,图文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掌握系统科学的读图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从表层画面过渡到知识本质的学习。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图文融合教学策略

(一)巧用言象转换,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或生活情景图,运用言象转换,可以良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加大识字量,巩固识字写字教学的长久性记忆。

第一,字形与图像之间的转换,即“见形知意”。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通常对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生字词的学习,图画是汉字象形特征的最好表征方式,根据图形的相似性,插图将需要认读的拼音转换成生活中相关的事物和场景,利用图画直观进行教学,同时,在练习部分提供接近儿童生活的场景,使用不同的图画,练习音节拼读和声调的不同变化,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图像来实现认字、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识记,提高小学生识记生字词的效率。[4]例如,教师教学“川”字时,可以把甲骨文和小篆的中“川”的写法与现代汉字进行对比,再运用图画向学生介绍“川”字的意思,在古文字中“川”是指江河湖泊中流出来的小溪水,左右两边是河岸,中间是弯曲的河流。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川”也指山野或高原间的平地,所以中间逐渐演化成竖直符号。对于字义的介绍是为了让小学生结合实物图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文字符号,图文互解有利于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对单个字体的识记。

第二,语义与图像之间的转换,即“望图生意”。根据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发现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更偏爱图文并茂的文本读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喜欢”和“能读”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资源来辅助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利用课文插图学会识字、猜词意和悟句意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观察、想象、构思与表达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图像作为连通阅读与表达的枢纽,在课文学习后尝试让学生根据插图的提示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口语表达,借助插图复述课文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课文的脉络,辅助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更有逻辑的完整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插图中的四幅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寻找信息,并辅助学生的语言表达。文中一共展示了四幅图画,第一幅是夏天,天气炎热,作者画了个绿色的太阳;第二幅是秋天,果实累累,代表丰收;第三幅是冬天,天气冷,为了温暖画了个红色的太阳;第四幅是春天,五彩缤纷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季节所画太阳的颜色表达了什么信息,此时学生借助插图就能直观的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感受作者表达的美好寓意,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及对文本所流露情感更直观的美地体验。同时,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和板书关键词示范复述,声音和图像的示范更直观具体的展现整篇课文,也激发了学生尝试复述课文的热情。

(二)变换意义表征,发展思维逻辑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者”[5]。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长进,逐渐形成思维的连贯性。

第一,利用图片、影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来启迪学生的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例如,二年級上册的《望庐山瀑布》一课中的插图描绘的是一幅高山瀑布的泼墨山水画,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逐渐走进文本,阅读和朗诵这首古诗,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特样貌,更会赞叹和钦佩李白不可思议的想象和联想力,同时也会体会和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藏,提升第一学段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第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图片是非常直观而且具有冲击性的一种交流方式,就像我们日常交流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没有办法通过语言表达的情绪,但使用表情包就可以很好的传达给对方,对方接收到的信息其实也正是我们所想要表达的。通过展示图片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让学生根据图片想象葫芦掉落的原因,逐渐明白做事要虚心听取他人建议,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可像文中的小葫芦一样一个个变黄掉落。

(三)增强读图体会,助力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应与美育相互渗透,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增强小学生的读图体会,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第一,教师利用有趣、丰富、生动的插图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体现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教材中的插图不论是色彩的选择还是图片的嵌入方式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尤其是插图中大量使用水粉画,纸张大小也较之前大了许多,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从丰富多彩的插图中获得美的认识、美的感知。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扇动联想的翅膀,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6]。例如,二年级下册的《神州谣》一课中可以借助壮美坚挺的长城让小学生们欣赏祖国的壮丽美;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一课中借助那轮圆圆的明月可以让小学生们感受到圆满美;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荷花的娇美、荷叶的润泽以及水珠的晶莹,凸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美;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中荷塘里荷花与荷叶的交错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荷花与荷叶之间的灵动美。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欣赏插图、解读插图,充分研究和挖掘插图中的价值,使之成为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进行教学,有利于低学段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插图中获得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阅读价值。

第二,文字和语言也是一种美的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多多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为什么有些左右结构的字要求我们写得左窄右宽?”、“为什么有些上下结构的字需要我们写得上宽下窄?”等也处处体现着汉字的优美。而汉字所组成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文章,背后更隐藏着作者创设的一种意境之美。教材插图中将动植物拟人化,能够生动形象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传达给读者,符合儿童独特的审美天性,所以巧用插图进行语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

(四)填补文字空白,传承民族价值观念

语文教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的,利用形象具体的事物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运用图画填补文字空白,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演变和人格涵养。

第一,借助“图+文”降低理解难度,填补文字空白,优化文字理解力。第一学段的学生字词掌握量较少,在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方面存在困难,在学习一些难以理解的课文时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或其他图画,引导学生由图入文,弥补了文字过于抽象带来的阅读障碍,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欣赏和感受。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诗歌内容中包涵了多种自然常识,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式,搭配多幅插图,把诗歌的主旨以分层图的形式为我们生动地展现,形象地描绘出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借助图片中的“中国元素”深化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是唯一能够做到熟读、精思的文化读物,所以对学生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巨大作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教材从自然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方面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认识视野,了解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情风貌和文化成果。通过课文插图呈现祖国广阔壮美的山水景观、再现了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展示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新时代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中国元素”不仅有悠久深厚的意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课里出现的两幅京剧卡通人物,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小学生们呈现出了什么叫做“站如松、坐如钟”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而京剧又是国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和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吸纳程度,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了解国家的文化发展。

总而言之,图文融合教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在小学教育当中,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唤醒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乐趣。对此,教师要研究、探索其教育价值,正确把握图文关系,开发更具体的课堂实践案例,使语文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

[2]彭丽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浅析——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学刊,2012(11):128.

[3]蒋成云.阅读教学中课文插图运用失衡现象举例[J].教学与管理,2007(32):34-36.

[4]刘晓荷,董小玉.图像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与发展[J].语文建设,2021(05):27-32.

[5]钟启泉.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革进行曲[EB/OL].(2020-01-08)[2022-06-0

5].中國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rmt

zgjyb/202001/t20200108_286860.html.

[6]贺艳.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32.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