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答题思维与教学路径

2023-06-07林国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

林国雄

内容摘要:高考语文试题不仅考查思维过程,还通过题干的引导,要求考生呈现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本文结合高考语文相关试题类型与学生答题情况,从文体阅读思维、知识迁移思维、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文本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四个方面阐述高中语文答题思维与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答题思维 文体阅读 知识迁移 严密连贯 文本鉴赏 语言组织

新高考语文考试,归根结底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答题思维能力。从现有的新高考语文试卷类型来看,结合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至少应加强对学生的文体阅读思维、知识迁移思维、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文本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文体阅读思维

新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为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从文体上看,几乎覆盖常见的阅读文体:论述类文本、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含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戏剧文本)。第二部分为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第三部分虽为语言文字应用,但所选的语段大体上也是记叙、说明、议论等文体的语段。如何应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思维是关键。思维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文体阅读的思维,才能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从而为后面的解题做必要的准备。因此,树立文体阅读思维,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或接近准确地答题。

以论述类文本为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需要学生具备议论文写作思维。不论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或材料三,也不论材料是否连贯性,在阅读时都应该读到每个材料“完整”的论述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结构(总分总、总分等)以及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应该读到论述材料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之所在,从而进一步明白这篇论述文章的论证特点、论证方式等。这样,就能比较快地找到相应的“答案”。

如,2020全国卷Ⅰ卷论述类文本《“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设计的三道新高考主观题:1.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本文中“孝”的内涵是如何发展的?3.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这三道题目的解答,无不跟学生在考场时对文本阅读思维有关。像第3小题“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即写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首先应通读全文,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整合段落,切分行文层次;最后概括出整合后的大意。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时对每一个材料的阅读思维比较“散乱”,即不知道文体写作特点,那么,在答题时思维一定是“散乱”的,甚至找不到文本的“门路”,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读不懂”。同样,如果考试提供的是“新闻类”文本,那么,学生就必须带着“新闻”文体写作的思维来阅读,既要读到本篇新闻结构上的标题、导语、主体的“位置”,也读到新闻的“五个要素”,更要读到新闻语言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住本篇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意义等。

二.知识迁移思维

新高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知识迁移思维”,也就是考查学生在阅读与答题时能不能“想到”所学过的课文及其相关的语文知识,体现“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考试方面的运用。例如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题,命题中常常出现考查“抑扬”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的题型。其实,这类题型考查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答题时要联想到高中语文必修课文里的相关的小说的人物描写手法,比如,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节选自《红楼梦》小说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出场的描写手法。在这一回中,作者十分重视贾宝玉的出场,处处铺垫,“先抑后扬”:传说中的“贾宝玉”形象与林黛玉眼里的“贾宝玉”形象。追溯起来,林黛玉最初知道贾宝玉是她的母亲告诉她的,先借黛玉的心理转述她的母亲生前的话来“抑”宝玉是一个“衔玉而诞、玩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的形象,接着又借王夫人的话“抑”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与“混世魔王”的形象,說他“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提醒林黛玉“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而当宝玉即将出现在黛玉面前时,作者又不忘借黛玉心中的疑惑再次“抑”一下宝玉的形象:“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直到林黛玉真正见到宝玉时,作者才开始“扬”他的形象:“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也就是在黛玉的眼里,这宝玉分明是一个“多情的帅哥”,哪是她们口中的“蠢物”?这一“好感”就为宝黛后面的情感发展做了一个最初的铺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语文课程是否能够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引发学生自己去“想”,没有“想”,“听说读写”就会变成纯粹的技巧,无法达到以素养为纲的目的,也就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难以形成知识迁移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宝玉出场这个问题上专门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理出宝玉“出场”前的“抑”的铺垫,研究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出场技巧”,形成阅读思维。而学生一旦拥有知识迁移的思维,那么,在考场上也就容易读懂了文本的人物描写手法,答题的准确性自然就提高了。又如,对小说阅读类的考查,常常设置解答“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作用这类的题目。一些学生在考试时往往找不到答题思路或者答题的“点”不够齐全,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善于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迁移到考场试题上。例如,高中必修课本下册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是一篇借助“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节选小说,充分展示出了“名著”的魅力。小说借“风雪”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腻刻画林冲“落难英雄”的内心与他一向的性格,象征险恶的“社会环境”。可以说这一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比较全面的,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努力优化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最好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学生就容易在考试时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考场上。因此,教师在复习小说文本阅读的时候,务必要结合教材里的名著节选,从小说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加深理解与印象,便于学生在考场里能把思维从课本迁移到试卷上,认真思考,沿着思维的轨道找到答题的思路,比如,“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对故事情节的作用,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作用,乃至对小说标题的作用等问题,就可以形成思维过程。因此,在整个高中语文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务必强化树立学生的“知识迁移思维”,让语文学习的“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先在考场上体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

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不只是在写作当中体现,也体现在试卷的其他题目上,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所选的文段往往有很强的逻辑性,像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递进、因果关系、正反关系等,而要求补写的句子大多在特殊的位置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呼应。这就需要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要逐句分析句内意思、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但实际上对这一类目题的解答,很多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只注意到题目中“补写句子”这样的字眼,极少思考“连贯、严密”的答题要求。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但在具体的表达当中又极少想到怎样才能体现“连贯严密”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在头脑里缺乏逻辑思维及其相应的表达体现,另一方面是没有读懂语段中语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不能准确得出“答案”。以2019年全国二卷的一道“语用题”为例。

题目: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内容: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    ,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    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    ,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教师在分析试题时可以就解答过程的“逻辑思维”向学生作较详细的解读,便于学生领会什么是逻辑思维。比如,横线①的答案是“有些先长叶后开花?”,其连贯与严密的依据是语意的前后句各有“有些”与“还有些”这两个暗示性语言,据此推出。但学生如果用“一些植物先长叶后开花”则不够连贯,也就不够严密了。同样,横线②③的答案分别是“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内容,其逻辑依据分别就在于语段中有“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与“如果花芽……则先叶后花”两个语句上,特别是两个“如果”的复句关系,就表明了所要填写的内容方向。因此,连贯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具体的补写题型方面,要求学生既要考虑连贯词语与句式,也要考虑语意连贯,二者相结合才能体现逻辑的严密。当然,连贯严密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局限于解答这类题目上,在衔接题上同样需要学生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推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5条指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就启迪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细微阅读,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中读懂语句的意思,领悟语段的内容,并在写作中,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有意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与迁移运用。

四.文本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指出,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高考语文试题有几类题目的解答实际上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与语言组织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要有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否则,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答往往显得生硬、机械,不具语言美感。最明显的体现在试卷第16题的诗歌鉴赏主观题的语言表达上。

首先是鉴赏思维。我们知道,考场上的诗歌鉴赏实质就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即学生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给阅卷老师看。但由于诗歌鉴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怎样“读懂”诗歌,而怎样“读懂”又牵涉到学生的鉴赏思维与鉴赏经验等问题,也就是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的内容,这就取决于这个学生的鉴赏思维“活跃”的程度与否了。通常情况下,鉴赏一首诗歌,要有几个“看”的思维:如,看题目,知晓诗歌类型或表达的情感,如《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表明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暗示着诗的情感;看作者,知晓时代与风格,如苏轼,宋代、豪放派词人,也知晓他的生平与思想等;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或者相关解释,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看诗歌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看”:了解诗歌意象、诗句意思,表现手法等。同时,还要善于借助选择题的“题干”,因为“题干”有时也会比较详细地叙述诗句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整体读懂诗歌。另外,考试时,有时也还需要学生要善于应用前面讲过的“迁移思维”来解读,即联系所学过的或所做过的同类题目来解读考场题目,这样,在考场上面对一道新的题目,就不会感到无从着手或读不懂内容。因此,文本鉴赏思维体现在“诗歌鉴赏”这一题上,需要学生明白从哪些角度来“读懂”诗歌,从哪个角度入手来解读诗歌,这些都是文本鉴赏必备的思维。而对于小说、散文的鉴赏,则需要学生从文体特征出发来形成相对“固定”的鉴赏思维。比如,小说鉴赏,务必先读懂小说“三要素”,即文体阅读思维;再从语言文字角度来鉴赏“三个要素”;而散文阅读,既要注意分类阅读,也要从“选材、剪裁、构思、手法、感情”等方面来阅读,体现散文文体的特征,但更需要从语言文字及其表现手法方面来做细致的鉴赏。比如,散文语言特色,景物描写特色等,这些语言才是一篇散文的真正的“建筑砖石”,学生如果明白了散文文本与语言的密切关系,那么,他们在阅读时就会从最细小的语言单位来品读,从而了解了整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而明白了文章所叙写的内容与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思维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充分展开自己的鉴赏思维,从各个角度来读懂作品。

其次是语言组织思维。考场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最终都要落实在语言的表达上,让阅卷教师透过学生试卷上的“文字表达”来评判学生答题情况,进而斟酌给予该试题应得的“分数”。从考场试卷的答题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学生的语言组织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约有这三种类型:一是条理清晰型的,其语言组织思维自然也是清晰的;一是条理混乱型的,缺乏一定的逻辑,轻重颠倒或轻重不分,可看出该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是比较混乱的;一是碎片式的答题,句不成句,词不达意,零零散散,看起来好像也理解对了,但表达起来却只有干巴巴的几个“关键词”,这样的“答案”,其得分一定会打折扣的。这类学生基本上是缺乏語言组织思维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点作答”的问题,更是一个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与逻辑性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各种类型的考场试卷“答案”给学生看,了解其中的原因,另一方面要立足课堂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语言组织思维的训练,强化语言组织思维,使答题的条理性逻辑性更强。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强化语言组织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目时能把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运用到语言组织上来。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诗歌鉴赏中的“赏析”类题目,都需要学生运用较强的语言组织思维的能力来解题,使“答案”有条理有逻辑,从而获得较好的“分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在“高考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对接”一节中指出,高考语文试题不仅考查思维过程,还通过题干的引导,要求考生呈现思维的过程。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把握不住考查思维模式的意图,或者只靠大量的机械的“刷题”,那是容易出现偏题的。语文教师只有靠长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体阅读思维能力、知识迁移思维能力、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本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能力,才能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考试自身的规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

(2)张泉《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图形分析题型解题思路研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讨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
运用迁移理论 提高历史材料解析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迁移策略
把握考试真实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