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变革路径分析
2023-06-07张文红
张文红
摘 要:我国出版教育歷经多年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我国出版教育面临着国家政治、教育政策、产业发展和技术革命等层面的新形势,需要从思政教育、学科交叉融合、产学并行、教学组织转变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更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关键词:出版教育;新形势;变革路径
我国出版教育始于1950年,发端于国家为解决出版事业发展的干部匮乏问题,自创办之时就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和出版教育的高度重视。七十多年来,我国出版教育历经发轫期、建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等不同发展时期,整体发展呈现出“从‘培养出版干部到‘培养出版人才”,“围绕出版教育主题,‘产、学、研三大要素实时、动态变化”“出版学已经具备了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的特征。[1]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获得巨大发展,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迭代,直接促成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动革新,我国出版教育的政策环境和内部生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版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我国出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政治层面:“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出版教育提出新使命。文化强国战略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靠人才,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专门培养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人才的出版教育提出新使命。
2.教育政策层面:新文科建设对出版教育提出新要求。2020年11月,由教育部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是继新工科之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文科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思想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与文理交叉,也就是把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学等传统文科课程中。重视文理交叉、倡导学科融合、强化人文科技战略融合的新文科建设对出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本科阶段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与新兴的数字出版教育,还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与出版职业教育,都要深耕新文科建设土壤,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优化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出版人才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性培养。
3.产业发展层面:出版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对出版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等,出版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行业现实。2022年,《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出版领军人物和出版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打造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印刷发行业务能手、版权运营专家、出版国际贸易人才。
4.技术赋能层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教育带来新挑战。21世纪以来,世界迎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智能技术集群闪亮登场,使出版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收集、语料爬取和数据分析等预演训练,可以进行AI智能写作,独立快速生成海量的各种知识文本。人工智能写作无疑对出版人才的思想创造性和复合创新能力带来新挑战,这就要求出版教育者重新审视与反思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在培养出版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多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多元化、创意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对现有知识数据的质量识别能力,通过出版问题解决和项目完成锻炼其创造性内容生产和创意性传播的专业能力,在出版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元知识”创造和出版价值服务能力。
新形势下我国出版教育的变革路径
1.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强化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我国出版教育根本指向是为出版行业培养“所需之才”。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并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红色人才队伍”等做过系列指示。我国出版工作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出版人才培养更要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出版教育教学中,出版教育者要时刻牢记“思政先行,政治素质教育为要”的培养理念,并据此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使“思政教育”贯穿出版人才培养全过程。
2.以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打通学科壁垒,践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等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政策文件出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建设期。各高校纷纷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方面谋篇布局,很多高校以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以专业改革谋发展、以课程建设上水平的教学新局面。就出版本科教育而言,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南大学两所学校的数字出版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共有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等12所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在新文科建设和出版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践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出版人才。一是转变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观念,树立面向全产业链培养“通专并重”出版人才的理念。二是革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建构融政治素养、人文基础、内容生产、艺术设计、经营管理、技术应用、创新传播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并据此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内容。三是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方式。传统出版专业教育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多采用教研室、系、学院式垂直管理模式,这种建立在“分科立学”基础上的“学院制”管理方式显然不利于实现出版人才的跨学科培养。“‘书院制应该成为出版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满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对出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
3.更新產教融合的传统观念,确立产学并行、知行合一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出版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出版行业提供专业人才。就出版教育的产教融合具体方式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人的融合、资源的融合和平台的融合。人的融合主要通过出版行业专家“进课堂”讲授、定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等方式;资源的融合是指出版企业将正在实施的出版项目等资源纳入学校实习实践等相关课程,出版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融合对接;平台的融合主要采用高校在出版企业建设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建出版实验室或者学科研究平台等方式开展。总体来看,三种融合最终指向是将行业以“在场”的方式出现在出版教育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建设,从而助力学校出版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该说,传统的产教融合方式为我国出版教育质量提升和出版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一直以来,校企合作的观念和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出版行业的巨大变化以及其对人才需求规格的调整变得更加突出。随着出版融合深度发展,出版业越来越需要出版教育能够提供高质量、强能力的出版人才,“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3]出版企业在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出版教育者要联合出版企业,尽快建立“产学并行、知行合一”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4.利用技术赋能教学,变革教学组织方式,转换“教”“学”主体地位,实现 “教”辅“学”主。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万物互联、一切皆媒”的智媒时代。在智媒时代,互联网+教育、技术赋能教育全过程既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2022年底出现的ChatGPT人工智能应用,一经问世就引发了我国教育领域关于技术赋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讨论,促发教育者对教学目标、教学主体认识、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等老问题进行新思考。就出版教育而言,由于其面向出版行业培养人才,而出版业全产业链都深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联合出版行业培养覆盖全产业链的通才成为出版教育的应有之义。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将重塑出版教育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怎么管”等教学环节。由于出版人才具有鲜明的复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出版专业的大量课程体现出知识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淡化以教师为主的单纯知识讲授环节,而以出版行业问题解决和出版项目完成为学习任务,围绕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其学习活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用,有效开展视听体验式和情感沉浸式学习情境设计。在信息技术助力下,教师更能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促成了从教师“有目的地教”到学生“有意义地学”出版教学观念的转化。
结语
2022年7月,在中宣部推动下,全国出版学科共建会召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5所高校成立出版学院或出版研究院。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将“出版”纳入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目录。这意味着,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拥有了新的平台,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在新时代,出版教育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要更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就教育价值而言,人工智能等技术会将一个“数字化”的客观知识世界快速呈现在人类面前,注定会成为出版教育过程中更为有效的辅助手段,但也会促发教育者深入思考“人机互动”谁为主体、“万物互联”何为核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蔚华,陈思睿.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特点和启示[J].出版科学,2022,30(6):5-15.
[2]方卿.守正出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J].科技与出版,2023(1):6-11.
[3]王炎龙,江澜.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J].科技与出版,2023(1):50.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