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

2023-06-07李家华祝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

李家华 祝军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毕业生要将就业与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与个人的长期发展相结合。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不仅要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为抓手,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而且还要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高质量充分就业

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更是助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发展规划,然而无论是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或是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需要高素質人才作为支撑,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要主动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同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实现成功就业的同时,也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助推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就业市场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既是对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验。从传统的“就业落实”到“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落实工作,更要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匹配状况的“晴雨表”。一方面,要通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实践工作中增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如大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配适性。另一方面,通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从毕业生的“出口”看“入口”,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帮助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牢基础。

第三,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引领毕业生的长期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不仅要服务于毕业生的初职获得,更要服务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如果说“充分就业”意味着每位毕业生都有业可就,那么“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指较好的薪酬、较准的学用匹配度和较高的就业满意度,更意味着要有利于个人不断成长、有利于就业方向与国家导向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在校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市场上,有些就业机会虽然看上去工资稍低、条件略差,但是却能为毕业生提供较长远的职业发展空间,如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的“特岗教师计划”“西部就业机会”和“基层公务员选调计划”等。

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影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不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外部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招录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二是从毕业生就业观念看,部分学生对就业市场和国家政策了解不足,再加上主观方面的就业观念还存在误区,“有业不就”的现象突出。三是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看,个别学生在求职规划和能力储备方面存在欠缺,从而错失就业机会,也导致了“有业不能就”的现象。

在上述影响因素中,毕业生在就业观念方面存在的误区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当前高校毕业生主体多为“95后”“00后”,不少家长和学生在心理上对未来期望过高,就业时存在“一步到位”心理,要求就业地点、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均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甚至把就业目标锁定为一次性考入具有高稳定性的编制内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的情况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三非”观念突出,即非公务员队伍不去、非北上广城市不留、非国企事业单位不进。然而,随着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城市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公务员招考越来越强调基层工作经历、企事业单位招录条件日趋严格等形势变化,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想找到一份理想和稳定的工作,可谓难上加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地方、扎到基层或进入民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机会,而且大部分都有很好发展空间。

以转变就业观念为抓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或称工作价值观)是决定毕业生是否就业和如何就业的关键内驱力。为了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引导性工作,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例如:各高校可以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通过开展优秀校友事迹报道、大学生村官交流会、赴西部工作座谈会和媒体专访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将实现社会价值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让学生熟悉地方、了解基层,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依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和岗位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要主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了解国家经济形势、就业政策和市场需要的变化,据此制定自己的求职规划,选择恰当的就业目标,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高校毕业生是最富有理想、朝气和激情的群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也是高校毕业生义无反顾的职责所在,毕业生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二,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决定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求职经验和就业能力。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师资队伍,通过“升级版”就业创业教育,提升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了解,树立生涯规划的理念,掌握科学规划的方法,提前做好就业知识储备。二是要进一步整合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开展 “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者特质”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储备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实践,丰富学生求职经验。高校的就业指导不仅要面向市场,主动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引入求职特训营、模拟招聘等就业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做好能力储备,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内职业类社团和协会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工作坊和求职互助团队等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

第三,开辟就业渠道。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就业渠道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基本保障。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宣传推介,开辟和拓展学生就业市场。一是要坚持“请进来”。将提升招聘单位的质量和增加就业岗位数量作为工作重心,继续加大校园招聘会组织力度,有选择性地邀请更多更好的企业单位来校进行校园招聘和宣讲。鼓励各院系整合资源,支持院系开展以本专业为主体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共同把校园招聘会做强、做精、做好。二是要加强“走出去”。既要通过“访企拓岗”积极走访用人单位、拜访校友企业,建立多元的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为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将毕业实习实践与就业挂钩,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实习促就业。例如:很多高校毕业生就是因为实习期间表现良好,毕业后直接被单位录用或者得到好的推荐就业机会。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大部委、单位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学生就业储备资源。

第四,加强就业支持。一是继续推行“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进一步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政府不仅要继续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而且还要对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引导,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应届毕业生,并对吸收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实行倾斜性政策。例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专项求职补贴、对于吸收应届毕业生较多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扶持等,以便更好帮助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二是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更多的专项就业项目。为了鼓励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目前国家针对大学生的专项就业项目包括特岗教师(中央实施的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基层选调生(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和“三支一扶”(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人才等。但是,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还需要继续开发一系列新的就业项目,以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例如:针对基层医护力量薄弱、公共卫生事业人员不足等情况,可以制定出台专门的“基层医护人员”定向就业计划,既可以解决基层医疗队伍建设问题,也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三是针对新兴的就业形态,牵头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如电竞、网络主播、新媒体营销、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等。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群体,一直是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近年来很多毕业生涌入了新兴行业。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可能会选择以“线上”为主的工作机会,政府可以通过提前研判、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对新职业形态的规范和监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助力高校毕业生进入新兴行业就业,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重点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届毕业生思想状况与心理资本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22-11-14)[2023-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211/t20221115_991578.html.

[2]張彬斌:为什么要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EB/OL].(2023-02-09)[2023-03-07].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23-02/09/content_85097303.htm.

[3]赖德胜.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人口科学,2022(6):20-25.

(作者单位:李家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祝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如何让大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对民营企业大学生在职员工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