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一平胃滞肝郁理论及其应用

2023-06-06熊雯雯江一平李丰兰徐如龙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0006南昌市青云谱区三家店街道昌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昌000南昌市第九医院南昌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胃气运化肝气

★ 熊雯雯 江一平 李丰兰 徐如龙(.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0006;.南昌市青云谱区三家店街道昌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南昌 000;.南昌市第九医院 南昌 000)

江一平,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江西省名中医,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 余年,经验丰富,对肝胆脾胃疾病有独到的见解。

江教授认为肝胃痞病常是互为影响的,其治疗亦应多方考虑,临床常见证型有肝气犯胃,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影响胃腑受纳腐熟,则见不欲饮食、嗳气、反酸等症,此为肝气犯胃证,多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有胃滞肝郁之证型。肝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条达,可保持全身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有助于胃气下降,促进食物的腐熟及下传。胃腑受纳水谷,使肝体得以濡养。若因饮食、情绪、痰湿、热郁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肝气升发,则见脘胁胀闷、攻撑作痛等症,可能导致“肝着”“胁痛”“痞满”等疾病发生,或是气滞日久,脂浊痰湿蓄积于肌肤、血管、脏腑中,导致“积聚”“浊阻”“痰湿”“肥胖”等疾病的发生,此类病证型均可归为胃滞肝郁证。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胃滞肝郁理论介绍如下。

1 肝病从脾胃论治

肝病从脾胃同治体现的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在生理功能方面密不可分性,以及脾土与肝木的关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清·彭子益将脾胃与四脏的关系比喻为轴轮关系,明确提出“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1],脾胃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协调,则有助于肝主疏泄。反之,胃气郁滞亦会引起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脏腑功能不同,脾胃与肝关系在气机升降方面体现尤为突出。正如魏凤琴[2]所言:肝气主升,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因此,从气机升降而言,肝气是帮助脾土之气上升,防止脾气下陷,同时,脾气升腾也促进肝气升发;另一方面,肝气制约胃气,肝气升发防止胃气下降太过,胃气下降又能防止肝气升发失度。笔者通过梳理江一平教授医案,总结江教授从脾胃论治肝病学术思想的立论基础叙述如下。

1.1 肝病从脾治

所谓肝病从脾治,是指通过实脾健脾益气等法来治疗肝病的治法[3]。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了五脏相关理论[4],亦可认为是肝脾相关理论的又一体现。临床上肝病病人多出现乏力、少食、腹胀、嗳气、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说明了肝病病位不仅在肝,更主要是脾的病变。肝脾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肝脾不调、肝气失疏,出现肝病证候,亦可表现脾胃证候。脾胃亏虚,肝失所养,易可使肝病加重甚或恶化。肝为刚脏,传其所胜,易犯脾土。临床肝病常见消化不良的症状,乃脾虚受邪,是两脏并病,病情重;也有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肝病,此即脾实不受传,唯肝脏受邪,病情轻,容易治愈。土得木而达,木亦须土的培育。脾属土,主运化,需要依靠肝木之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板滞,食物运化功能才能正常。在临床实践中,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均可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脾胃运化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反过来又影响肝的正常功能,如此反复则病情加重,疾病难于痊愈。脾喜燥恶湿,脾虚易致湿邪困阻[5]。湿邪既伤脾胃、又易阻滞气机,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出入功能,长此以往,则致肝脾同病。江教授认为:肝病是指内外因作用下导致肝的生理功能出现紊乱,实脾是保持脾的正常生理机制。实脾可理解为治脾、顾脾、护脾,肝脾生理相互依存,病理相互影响,在气血运行、气机升降、疏泄运化、生克制化、易受湿邪方面均密切联系,根据肝脾相关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扶脾补肝虚、抑脾泻肝实、调脾舒肝郁、运脾化肝湿[6]。肝胆疾患,佐以脾胃辨治,不管是防止肝胆病的传变,还是对肝胆病的恢复都有较好的疗效。因为只有调理先天之本,健脾益气生血,正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才能祛邪外出,才有利于机体恢复阴阳平衡[7]。

1.2 肝病从胃治

足厥阴肝经“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是脏与腑之间通过经脉相连系。肝脏出现异常容易犯及胃腑。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8]。肝气横逆犯胃,上下不得通畅,脘腹胀满疼痛;气逆冲上,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泛吐酸水[7]。胃降不能,则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症状。情志抑郁、暴饮暴食、膏粱厚味、酗酒过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中阻,积久成热生痰,湿热夹杂,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滥,泛滥肌肤而成黄疸。所谓肝病从胃治,是指通过和胃降逆、疏肝和胃、清热利湿、滋养胃阴、益气健胃等方法来治疗肝脏相关疾病。

1.3 肝病从脾胃同治

所谓肝病从脾胃治,是指通过调补中气以治疗肝病的治法。中气是脾胃和合之气,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可见,中气是脾胃之气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肝主疏泄,其用为阳,又主藏血,其体为阴,可见肝之体阴用阳,主要体现在气血关系,而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肝之气血盛衰以脾胃为本,而脾胃中气升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2]。正如清·彭子益所言:“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肝病亦然。治疗上,肝病调补中气正是肝病脾胃同治的体现[1]。

2 临证举隅

病案一:患者胡某,男,35 岁,2020 年4 月21 日就诊,体型偏胖,平素不饮酒,纳食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实验室检查: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肝功能ALT 150 U/L,AST 88 U/L。腹部彩超提示:轻度脂肪肝。中医诊断:积证(胃滞肝郁证);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处方:荷叶20 g,赶黄草20 g,决明子20 g,山楂20 g,陈皮10 g,厚朴10 g,郁金10 g,丹参20 g,香附10 g,红花10 g,川芎5 g,炙甘草5 g。服用15 剂。二诊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之食,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上方去香附再服用15 剂。三诊患者体重减轻3 kg,续服用15 剂,半年后回访,B 超复查已无异常。

中医学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脾为中焦枢纽之地,饮食入胃,脾升胃降,清者自留而浊者自去。本病的产生,正是由于脾胃枢机失常所致,即恣食肥甘或嗜饮醇酒,以致脾胃健运失常,最终导致两种功能失常,一是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蓄积胃内而产生湿浊和食积;二是气机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从而产生气机郁滞,脂液痰湿蓄积于肌肤、脏腑中,引发脂肪肝,所以本病病位主要在于脾胃,早期病理产物为痰与食。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首重脾胃,以清胃和胃、通降胃气为原则治之[9],用自拟降脂汤加减治疗,常用荷叶、苍术升脾之清阳,赶黄草、半夏、陈皮化脾之痰湿,枳实、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去胃之积滞,连翘、栀子、浙贝母除化热之势,茯苓、白术健脾导湿浊外出,香附、厚朴、郁金、川芎条达肝气,轻微血运不畅者用赤芍、川芎、泽兰、丹参、山楂等,瘀血明显,有胁肋刺痛、面色晦暗者加用鳖甲、牡蛎、桃仁等,全方升降相参、动静相宜。临床取得不错的效果,证实了胃滞肝郁理论的可靠性。

病案二:患者王某,女,35 岁,发现慢性乙型肝炎3 年,目前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每次0.5 mg,每日1 次。时常有上腹部饱胀感,稍多食即明显,工作强度大时有乏力、疲倦感,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 128 U/L,AST 65 U/L,乙肝病毒DNA 阴性。中医诊断:肝着(胃滞肝郁兼脾胃气虚型);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方药如下:党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薏苡仁10 g,扁豆10 g,陈皮10 g,白花蛇舌草20 g,五味子10 g,女贞子10 g,谷芽15 g,麦芽15 g,炙甘草5 g。7 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腹部饱胀感减轻,守上方续服用15 剂。三诊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觉体力较前好转,劳累后稍休息即可恢复。白花蛇舌草减为10 g,续服用15 剂。半年后随访未复发,肝功能正常。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常表现为纳呆脘闷、胃脘部疼痛等症状。胃主受纳水谷,依赖于胃气的推动,胃气通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慢性肝炎的病人,因情志抑郁、痰湿、热郁等病因阻滞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或郁滞,出现脏腑气滞,有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也常有胃滞肝郁同时出现,表现为脘腹胀痛,休作有时,伴有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等症状,病位在胃、肝,临床常表现为胃部的症状,本例中患者病因病机为中土亏虚,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脾胃亏虚为本,脾胃气滞为标。从脾胃治疗,兼以养肝。中虚而见纳少,稍多食则腹胀,治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运脾胃以助升,谷芽、麦芽配伍消食和胃导滞以助胃降,脾胃气机升降相因,中气得复,以助肝平;薏苡仁、扁豆、陈皮健脾化湿;加女贞子、五味子滋补肝阴,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

3 结语

中医学理论里常提及的肝与脾胃相关证型为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肝气犯胃等,病机多为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脾失健运,土壅侮木,肝失疏泄所致,临床多见从肝论治兼从脾胃方面治疗。而江教授从病因病机入手分析,认为此类病证多为情志抑郁、暴饮暴食、膏粱厚味、嗜饮醇酒等因素阻滞气机导致胃气郁滞,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肝气生发,日久致脂液痰湿蓄积于肌肤、血管和脏腑中。江教授不拘泥于常规治法如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泄肝火、滋阴柔肝等,而是运用理气和胃、清胃降火、通降胃气、益气健胃、消食和胃、滋养胃阴等方法治疗,从而达到疏肝、补肝、清肝的效果。江一平教授的胃滞肝郁理论丰富了肝脾胃相关证型,体现了治肝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猜你喜欢

胃气运化肝气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春季养肝食何“味”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