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中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发病机理及本症特征探析

2023-06-06王伶改刘东洋黄利兴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0006南昌医学院南昌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南昌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水湿五苓散伤寒论

★ 王伶改 刘东洋 黄利兴(.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0006;.南昌医学院 南昌 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昌 0004)

本症即某一单独症象自身的现症特点,不同症象具有不同的本症特征,通过对本症的分析有助于鉴别该症的病因、病位、病机等本质要素。反之,可根据病因、病位、病机等辨证要素的不同推导某一症象的本症特征[1]。《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有30 余处,但具体本症特征并未言明,影响后世学者对经典的学习与掌握,也直接影响临床辨证论治。《伤寒论》五苓散条文中提到“小便不利”的有两条,其中第71 条指出:“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156 条指出:“本以下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可知,“小便不利”为五苓散证主症之一,后世医家根据临床经验也认为五苓散是治疗小便异常的主要方剂,但对此两条中“小便不利”的本症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究其原因,是对条文中五苓散所主病机尚有争议,故而,有必要追本溯源,探讨《伤寒论》中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的发病机理,继而探析其本症特征,明确“小便不利”的概念内涵,以期对理解经典乃至指导临床略有裨益。

1 小便不利本症特征相关研究

综合古今医家及现代医学对小便的论述,健康成人小便日间3~5 次,夜间0~1 次,单次尿量200~400 mL,一昼夜总量约1 000~2 000 mL,正常人的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清净而不浑浊[2],排出顺畅无不适,即小便症象包括量、色、质、气味、排便次数及排便感等6 个方面特征,即为小便“本症特征”。“小便不利”为小便诸多异常症象之一,同样包含6 个方面的“本症特征”,即为小便不利的“本症特征”。

不少医家对《伤寒论》中“小便不利”做了相关研究,但本症描述认识不一,一直未有定论。刘渡舟《伤寒论辞典》中指出:“小便不利是指小便量少、排出不畅。”[3]朴恩希[4]则更强调排便感的异常,指出凡是小便排出困难,不能如常通利,或为频数、或为尿少,皆属“小便不利”。刘春兰等[5]认为仲师所言“小便不利”是沿用了《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小便不利”即为癃闭,并认为“癃指小便困难,点滴而下;闭指小便不通”。亦有不少医家根据对五苓散证病机的理解而分析“小便不利”的本症特征,如郑寿全认为五苓散所主病机中除水湿内蓄外,尚兼热邪,小便不利本症当见“短赤频数”,正如其在《伤寒恒论》所述“小便短数而渴,方是五苓的候”。万全则认为五苓散病机为表寒循经入腑,导致水湿凝滞,因此小便不利本症特征以小便艰涩难出为主,如《伤寒摘锦》中所言:“若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消渴者,责以汗出不彻,其邪随经入腑而为溺涩之症也,故用五苓散以利之。”

由上可知,历代医家对五苓散所主病机及“小便不利”本症特征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值得反复推敲。

2 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发病机理

结合条文分析及太阳经生理病理特点,认为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病机为太阳风寒未罢,同时水湿内蓄膀胱,导致经腑之气不相顺接,膀胱所存津液不能蒸腾气化而寒化为水,水湿内蓄阻滞气机,或兼轻微郁热,但水热未成结势。其病因中必有表寒之邪,核心病机为太阳经腑之气不相顺接,津液寒化为水,故方中必用桂枝,一为外散风寒,开宣玄府;二为通阳,化气以布津。理由如下。

2.1 足太阳经腑生理特点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头背腰脊等阳位,统摄营卫,外应皮毛而主一身之表,正如《灵枢·本脏》中所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太阳经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输布于体表皮毛,并统摄营卫,具有顾护体表、温阳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布散津液之功。而膀胱为水府,贮藏津液,为气化之所,其气化所出浊者为尿液排出体外,清者随太阳经气布散,上至脏腑,外至体表皮毛,停而为津液,而后又在营卫功能作用下布散以濡养周身,在体表代谢后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如此,足太阳膀胱经、腑相连,经气周而复始。故太阳经气调和,则太阳腑气通畅;反之,若太阳经气受阻,致经腑之气不相顺接,继而影响膀胱气化,津液凝聚而为水,即为膀胱蓄水证来路之一。此种蓄水证即为表气影响里气,经气影响腑气,故需解表祛邪、化气行水以布津,治疗上以五苓散为代表,《伤寒杂病论》中亦有小青龙汤及桂枝加黄芪汤为此治法。

此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经腑受邪,易从寒化。太阳经表受寒,邪气循经入腑,郁阻腑之阳气,内藏之津液无以气化则易寒化为水,水性为寒且郁阻于内,气化不出,因此可见小便量少难出、小腹胀满等症。

2.2 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病机解析

《伤寒论》中,五苓散治疗小便异常见于第71 条及第156 条。通过对诸家注释研究发现,大多数医家认为此两条五苓散证病机包含水湿内蓄膀胱,但争议在于病因是否含有表证、是否兼有热邪,核心病机是否是水湿内蓄。结合文献及临床研究,文章认为此两条条文中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病因中必有表寒,核心病机为太阳经腑之气不相顺接,水湿内停并非核心病机。

首先,《伤寒论》原文第71 条明确指出太阳经外受寒邪,经发汗后,若表邪解者,脉不当浮,今脉浮者为表邪减而未解,且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当与“五苓散主之”,可知此有表证,且根据太阳经生理特点,太阳经受寒,多从寒化,少有化热者,因此,此处表邪为表寒之邪。

此外,以方测证,原方用五苓散而非四苓汤治疗,可知五苓散成方之意并非下利膀胱,且方中以四苓汤加桂枝,而非薄荷、连翘、石膏、黄芩等清热,也非附子、乌药、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肾助阳,可知五苓散证中当有表证,桂枝有解表散寒之功,因此病因中当有表寒未解。正如姚荷生所述:“此为太阳主证表里同病,水蓄膀胱表不解,若脉浮(汗出不彻或饮水过多)小便(却)不利,微热消渴(渴喜热饮或水入即吐)者,与五苓散主之。”且本方除用桂枝外,方后注“多饮暖水,汗出愈”,强调通过喝热水、发汗来宣透卫阳,机理与麻黄、桂枝、大小青龙发汗解表、宣通表里的机理一致,可知核心病机并非水湿内阻,而是外寒闭阻,表里之气不通,非解表无以散寒,非通阳无以布津,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必藉桂枝之辛温,入心而化液;更仗暖水之多服,推陈而致新。斯水精四布而烦渴解,输精皮毛而汗自出,一汗而表里顿除,又大变乎,麻黄、桂枝、葛根、青龙等法也……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

2.3 病机或兼郁热,但水热未结

《伤寒论》原文第71 条及第156 条除小便不利外,都提到“口渴、微热、口燥”等症状,因此不少医家据此认为五苓散病机中兼有热邪,热邪灼津或水热互结,小便也应当是短少涩痛、灼热异常等特征,如《伤寒直指》即认为此证有热“(里热是也)微热消渴,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伤寒贯珠集》认为病机为水热互结,五苓散利水则热结自解,“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病去标而之本,为膀胱腑热证也……在膀胱者,水与热结,利水即所以去热”。

结合理论及临床,认为病机中或兼郁热,但水热未结。首先,由《伤寒论》第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及第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知,五苓散所主口渴当伴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状,口渴多因津液亏损或津液不能上布于口,结合“水逆”及五苓散病机中含水湿内蓄可知,五苓散所主口渴的原因为水邪内蓄下焦膀胱,津液不得上布于口,当渴喜热饮,与白虎汤热盛灼津所致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当有明显区别。

至于“微热”一症,症状本身有争议,可以理解为低热,因表寒未解,寒郁卫阳轻证引起,汗欲出不出,因此微发热伴见躁烦,微热在全身,不在局部,因此排便时无灼热疼痛等异常。“微热”也可以理解为局部郁热,体温不高但排便时略有灼热感,为水液久蕴化热所致,因此排便时会略伴灼热疼痛感。水蓄膀胱,除小便异常外可伴见少腹胀满,但未成“结”势,小腹多不急结疼痛,而水热互结症状以少腹急结疼痛为主,病势急,伴见小腹灼热、烦躁如狂、舌红脉数等症,《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方选桃核承气汤破结清热为宜。五苓散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散寒,化气布津,方性偏温,并无破结清热之药,可知,此两条条文中所主病机中并无水热互结。

综上所述,认为五苓散病因中必有表寒,病机中或有水邪郁热,但郁热必不重,且并未形成水热互结之势。

3 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本症特征探析

病机已明,则小便本症特征可根据病机推知,因经腑之气不相顺接,膀胱气化所出减少,小便总量较少;水湿内迫膀胱,小便可见频急但短少难出,解之不畅;水湿为阴邪,夜间外寒加重,导致内外相引,小便异常症状夜间加重;表寒、水湿未有郁热之时,小便当色质纯清,异味不显,若兼郁热,则排便时初有色微黄而兼灼热感,但程度必不重,且随着排便次数增多,热随便减,可较迅速消失从而转为前症。综上可知,《伤寒论》中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本症特征为:(1)小便总量减少;(2)次数增多,夜间明显,但单次量减少;(3)小便频急但解之不畅,甚至点滴难出,伴小腹胀满;(4)小便排出时或有灼热感,但程度不重。

4 案例举隅

患者谭某,女,60 岁,2013 年5 月21 日初诊。小便频伴背部恶寒已3 年,加重3 个月。患者诉3 年前突发尿频、尿痛、尿血,服用消炎药后缓解,而后出现小便频、夜间明显,可达7~8 次,小便短少,热水泡脚后可缓解,伴恶寒,背部尤甚,受凉易喷嚏。近3 个月来反复易感,受凉后恶寒及小便频均加重;腰部无明显不适。舌平,脉左沉弦右细涩。临床辨证为水饮内蓄,兼有太阳表证,经腑之气不相顺接。治以解表散寒、通阳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加减:桂枝10 g,茯苓15 g,猪苓15 g,白术10 g,泽泻10 g,菊花10 g。10 剂,水煎服。服药后小便增多,夜尿转2~3 次,背部可见少量汗出,恶寒减轻。原方加生姜10 g、细辛3 g、黄芪15 g,继服10 剂,症状几消。

按:本例患者初见尿频、尿痛、尿血,服用消炎药后出现小便异常同时背部恶寒,可知热去而水湿内停,里证缓解但表证凸显,考虑太阳经腑之气顺接不利;寒为阴邪,日久可伤阳气,太阳经气不利且日渐不足,卫外不固,又易外受寒邪,因此近3 月反复易感,受凉后诸症加重。根据综合辨证,方选五苓散外散风寒,内利水湿,重在通阳化气。服药后汗出不多,症状缓解而未消除,因此加生姜、细辛助桂枝辛散温通,加黄芪助卫气布散津液。表寒得散,水湿得布,经腑之气调和,则诸症缓解。

5 小结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五苓散所主“小便不利”的发病机理为太阳风寒未罢且水湿内蓄膀胱,导致太阳经腑之气不相顺接,水湿不化,气化难行;“小便不利”的本症特征为小便频急,夜间加重,但单次量少,总体量亦少,解之不畅,小便排出时或有灼热感,伴小腹胀满。

尚需指出的是,五苓散经拓展研究,现今广泛用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心力衰竭、外伤性尿潴留、尿崩症、胃肠炎等多种疾病[6]。五苓散方也有多种加减变化:原方方内含四苓汤,外用桂枝,可用于外感风寒、水湿内蓄的表里同病证;若单有水湿内蓄而无表寒,可去桂枝,直接以四苓汤行水;若兼肾阳亏虚,小便可见清长量多,或膏脂如油,治疗上除五苓散外尚需温补肾阳,轻者加补骨脂、益智仁,重者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等;若兼水饮郁热,小便可见短少频急难出,但颜色多黄赤且灼热涩痛,当用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等泄热逐水;若水热互结势成,小便除淋漓涩痛外甚可见尿血、小腹急结等症,当以桃核承气汤破水散结。

猜你喜欢

水湿五苓散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伤寒论》实为115方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好事近·中秋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