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常见认识误区之浅析

2023-06-06万丽严小军刘红宁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脉象急症医治

★ 万丽 严小军 刘红宁(.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 330004)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注重也日趋明显,而中医学则以其“简便验廉安”的诊疗特征,广受普通民众欢迎。但由于专业的中医知识宣传不足、国家政策对西医的倾斜以及个人认识理念的偏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中医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徐思群等[1]研究我国居民中医药科普常识的认知状况结果显示,大众总体的中医药科普常识认知程度比较低,所统计的17 项中医药科普知识总体认知水平均值低至2.07,标准差值低至0.53,这说明改善当前中医药科普认知现状是亟需完成的任务。现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几种常见中医认识误区,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纠正人们对于中医的错误认知。

1 误区一:中医不科学

1.1 错误的科学观

近百年以来,中医是否科学一直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取缔”之声不绝于耳。之所以民众会有中医不科学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对中医理论知识还欠缺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不科学的“科学认知”存在致命缺陷,科学迷信者把西方近代科学奉为科学的真理,把它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作为范式,在超出其可适用的历史阶段和领域范围,泛为使用[2-3]。倘若采用这种范式来衡量当今世界的科学现状,中医学必然在其排斥之列。但正如牛顿所言:“我只不过是在海边嬉戏的一个孩子,凑巧捡到了几块光滑美丽的鹅卵石,那大海和大洋里面有什么,根本还不晓得呢。”科学家牛顿尚且如此以为,才疏学浅的我们又怎么能认为现今对于西方科学的认识就是终极真理呢?科学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进步,其追求的只是相对真理。如果我们此时认为西方科学即是终极真理,这无疑是进入了把科学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误区。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去判断中西医是否科学。

1.2 中医是科学的

科学的定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有关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4]。而中医学通过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已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以阴阳、五行、精气神诸学说,以及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为指导,以四诊为诊病方法,遵循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独特、完整的一门知识体系,与科学的定义相符,因而中医是科学的。

不过中医的科学性不能仅停留在定义或概念上,还应看其是否能够揭示生命或疾病的实质并解决实际临床问题[5]。例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开篇提及 “女七男八”(女子生长壮老以七为基,男子以八为准)的生命节律周期理论,准确形象地描述了男女生命在生长发育生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规律,对于指导后世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现代学者对于两性生命周期机制的研究分析已能证实,女性的衰老与《黄帝内经》中提及的“天癸”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基本契合,其生物学机制很大程度上受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的影响[6-7]。不仅如此,现代医学已认识到机体除生命节律外,对致病原的反应及其病理过程也会产生节律变化,在临床应用时,医者可以据此相应地制定有关疾病的防治原则。中医对人类生命或疾病本质的揭示,以及对临床问题的实际解决,无疑应归属于科学的范畴。

2 误区二:中医不会治疗急危重症

2.1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发展简史

中医在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医医治急危重症的疗效也不亚于中医医治慢性病。纵观中医急重症数千年来的历程,历代都涌现出了涉及急症治疗的名著和名医。如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囊括的内容几乎都与急症临床症状、病位病性、病名等相关,其在对中医病证“真心痛”的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所介绍的的急性心梗、心绞痛基本吻合可证实;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列的原文中,约有300 余条原文是论及急症的,其中不乏有猝死、食物中毒等急救方法的记载,除此之外,本书提出以六经和脏腑指导急症辨证治疗,创立了中医急诊学的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东晋著名的中医学家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整理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临床各科治疗急症的经验,是中医第一部具有实际价值的急救手册;隋唐年间,太医博士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中医急诊医学的病机说,并且扩充了大量急救方药;金元时期,中医急重症学理论百家争鸣,尤其突出的还是“金元四大家”对于急症、危重症治疗的独特创见;至明清时期,中医学术界兴起的温病学说,极大地补充和完善了中医急诊学有关理论,而那时的温病便是如今的烈性传染病,也应属于危重症的范围。因此追溯历史源流,中医的主要内容本身就是以治疗急危重症为主,并且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发展史的缩影就是中医急诊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史。

2.2 中医急危重症现代临床研究成果

从20 世纪中叶开始,在吸收古人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在急腹症、急性心肌梗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急症的研究相继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拥有确切的疗效。例如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的奠基人吴咸中院士,率领其研究团队运用出自《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大承气汤加减救治1 484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结果表明运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成功率达80.8%,死亡率2.7%[8]。张红新[9]运用出自明清时期所著的《温病条辨》中“温病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安宫牛黄丸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提高治疗组总有效率有改善作用。文隆等[10]通过比较纯中药制剂“血必净注射液”与西医常规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情转归的效果发现,血必净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西医常规组,并且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的评分降低程度较常规组更明显。

临床实践已能证明中医治疗急危重症,且在某些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大多数人之所以普遍存在“中医治慢,西医救急”的错误观念,一方面是中医药院校对中医急诊学学科与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很多的中医师对中医急危重症的知识不熟悉,进而不会治疗急危重症,另一方面许多的急症都选择去西医院医治,中医无急症可医,从而使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误解。

3 误区三:中医不会治疗传染病

3.1 中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

面对传染病的暴发,不少人认为选择西医治疗才是唯一出路,却不知中医长于治疗传染病,而且中医在医治传染病方面经验的总结是现代医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切实满足了现今频发的传染病的需求。首先是中医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合乎传染病防治准则,适用于其防治的各个阶段,且防治理念契合目前传染病提倡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思想[11];其次是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医治传染病,已故岳美中教授曾指出“中医治疗,专方专药必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中医治疫时,每以专方专药对疫病进行治疗,与此同时也不忽视中医的辨证,在辨证基础上制定专方成药,在专方基础上针对个体的体质强弱、受病深浅等不同情况进行药物加减,随证变化;最后是中医具有丰厚的治疫实践经验,据中国的医学史料记录,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至少遭受过321 次流行性疫病的攻击,正是因为中医的有效预防和医治,才使疫病在有限的范围和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回顾我国的历史,中国从未暴发过类似西班牙流感、欧洲黑死病那样一次就导致成千上万人丧失生命的重大流行性传染病。

3.2 中医在现代传染病诊疗方面的成就

建国以后,中医学有了很大进展,中医在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2003 年抗击非典这场战斗中,在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医治的情况下,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仔细总结中医治疫的规律和经验,深入挖掘古代经方并结合临床实际,筛选出了一系列有确实疗效的专方,其中邓铁涛、任继学等中医专家运用经方达原饮治疗非典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时至2020 年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也积极投入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即增加了中医的治疗计划。经典名方“清肺排毒汤”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开始作为推荐药方,对普通型、轻型和重型患者进行救治[12]。在对湖北以外10 省确诊患者1 100 多例使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情况显示,其有效率达90%以上,有一半以上患者1 剂起效[13],说明该方对普通型、轻型和重型均有明显疗效。中医在非典和新冠这两次疫情战斗中发挥的作用,足以证明中医在重大疫病防治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4 误区四:中医不需要除了脉诊外的其他诊断方式

4.1 对于脉诊的不当认知

脉诊虽位居中医诊法望、闻、问、切之末,却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一环,最具中医诊病的特色,其脉象的诊查内涵之丰富、诊断意义之重要非其他医学可及[14]。诚然,脉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此而妄言医生凭脉象可断万病,未免对中医认识有所片面。绝大部分的中医临床工作人员,都碰到过这种情景,有些看病的患者不会主动向医生诉说病痛,而是缄口不言,将手搭在脉枕上便让医生诊察病情,想借此考验医生切脉的准确度,看脉象是否与疾病相对应,殊不知已陷入对中医认识的误区。

4.2 中医诊病需四诊合参

中医诊脉之根本目的在于诊查病机,以了解在疾病过程中其表里出入、寒热转化、邪正盛衰等变化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其最终目的是辨证施治。我们应该知道,一种疾病可见于多种脉象,而一种脉象也可见于多种疾病。比如吴洪梅等[15]应用ZM-B 型脉象仪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特征,得出中晚期患者的脉象多是弦脉、滑脉、弦滑脉兼见的结论,然弦脉这一脉象在临床诊治时也可见于痰饮病、胃痛等患者,因此仅仅依靠切脉来全面诊断认识疾病是明显缺乏依据的,需四诊合参,根据辨证纲要,综合进行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那为什么许多人会产生“中医诊脉即诊病”的观念呢?笔者认为,有多方面因素存在,首先是有些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及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本身故弄玄虚,想凭借诊脉炫耀自己的医术精湛,把诊脉神秘化;其次是某些病人没有全面了解医生诊病过程中的真相而歪曲的结果[16]。

从对以上几点常见中医认识误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居民对中医的认识相对片面,正确的中医知识未在社会上得到有效传播,而不实的中医知识却在生活中泛滥成灾。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医工作者需加强对中医知识宣传的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切实可行的中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这份瑰宝绵延传承,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脉象急症医治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夜间急症多 千万别忽视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经方治疗急症3例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