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3-06-05倪思春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古诗词教学角色扮演

倪思春

摘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定格画面的方式表现诗词的场景之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诗词的故事情节,以坐针毡的方式理解诗词情感,戏剧化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古诗词,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改变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悟,在即兴式参与、具身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得到审美与文化的双重陶冶。

关键词:教育戏剧;古诗词教学;定格画面;角色扮演;坐针毡

将戏剧表演运用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实践中,最早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的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即通过戏剧活动发展肢体动觉智能,以身体感觉促进思考。教育戏剧中常用的范式有即兴创作、坐针毡、专家外衣、定格画面、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等十多种。古诗词有描写场景画面的,有叙述难忘故事的,诗人通过人、事、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揭示深刻的道理。教师可选择一些适合古诗词教学的教育戏剧方式,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营造戏剧场景,通过画面定格、角色扮演、坐针毡等方式开展戏剧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呈现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想象,在具身参与的古诗词画面塑造、角色扮演、诗人情感倾诉等活动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欣赏古诗词的美,激发想象,增强表达、交流和沟通,改变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让古诗词学习更加充满趣味。

一、定格画面呈现古诗词中的场景

定格画面是教育戲剧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运用肢体表现的形态复制一个画面,以便呈现诗词中描写的场景。定格画面一般是依据教材中的插图或学生对诗句的想象设计画面,是学生创意想象、运用身体或借助道具创造场景的定格影像,目的是再现诗词描写的场景,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一)理解诗句,想象场景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阶段选入的古诗词中,写景诗采取描摹的方式写出景色之美,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勾勒出刚抽芽的小荷才出水面,荷叶露出尖尖的一角,一只蜻蜓站立在荷叶上的画面;叙事诗以简洁的语言讲述感人的场景,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描写了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的场景:入夜而来的雨使人感到阵阵寒意,清晨送别友人,握手话别,遥见楚山孤零零地伫立在平野之上。

学生诵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可以直接观察教材插图,想象出场景,如三年级下册《山行》,学生从诗人站在车旁观看的插图,想象出诗人下车观赏满山红叶的场景;《夜书所见》中,学生根据小孩挑着灯笼捉蟋蟀的插图,想象出诗人从窗户看到灯光以及灯下小孩捉蟋蟀的场景。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往往还要结合个体生活经验去想象诗词描绘的场景,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学生虽然没见过“新桃换旧符”,但可以根据过年贴春联的生活经验,想象出过新年的场景,也符合诗句的意境。想象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诗境当中。

(二)定格画面,表现场景

学生理解诗句想象出古诗中描写的场景,这时还是内隐的。这样的画面通过肢体或借助道具的方式进行塑造,就成为外显的画面,也是学生对古诗词场景进行理解、创作、表现的过程。画面定格可以是一个人表现一个场景,如“小扣柴扉久不开”就是一个人做出敲门的画面;也可能是多个人合作表现一个大的场景,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远处作出问答状,一个人侧坐钓鱼作出招手状。

定格画面时应该注意“写意性”,即运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表现画面是通过肢体或简单道具进行造型,通过创意形成一种写意画面,而非原景再现。比如“拂堤杨柳醉春烟”,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柳树,通过伸出双臂舞动来表现柳枝摇摆,也可以在手里拿着一些柳条的道具表现柳枝轻拂。

(三)展示互评,促进品悟

古诗词定格画面需要展示,让其他同学观看,以检验创意的效果。几位学生合作展示一个画面,让同学欣赏,然后告诉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场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对这个画面的评判。评判既有肯定,也有建议,让表演者能够从别人的观看中知道自己的表演情况。

二、角色扮演复现古诗词中的故事

角色扮演是把曲折的故事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对话、动作、表情等演绎故事。这样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促进了思维发展与审美提升。

(一)延展场景,架构古诗词中的故事

古代诗人常用诗来叙事,以此表达情感。古诗词的语言是凝练的,不可能去叙述完整的故事,往往只描写特定的场景,表达其中的事件。所以,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场景进行延展,架构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如《赠汪伦》诗句中描写了李白乘船将行,忽闻汪伦踏歌送行,诗人深受感动即兴赠诗的场景。教师可对这个场景进行延展,引导学生想象汪伦邀请李白前来做客,每日盛情招待;李白要走,汪伦一路送到码头,并踏歌送行,李白有感,作诗相送;最后是李白乘船远去、王伦仍在岸边目送。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具有戏剧性,更加吸引人。

有一些古诗词是把多个场景串联成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场景进行衔接,形成完整的故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词人月夜听到鹊被惊动,蝉鸣声传来,闻到稻花香、听到蛙声,下雨了疾行赶往茅店等几个场景。教学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想象各个场景并将其形成完整的故事:词人夜晚行走在田野间,这时月明星稀,鸟儿扑腾着翅膀;清风拂面而来,蝉声此起彼伏;稻花的香气扑面而来,传来一阵青蛙的叫声,词人心想,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走着走着,忽然落下雨点,词人急忙往前赶,看到熟识的社林边的茅店。

(二)角色扮演,塑造人物形象

学生扮演需要运用人物语言、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群体表演等方法去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以人物活__动展现故事情节。

1. 人物语言

表演离不开语言,学生既可以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也可以自述故事。有些古诗词本身含有对话,如《寻隐者不遇》中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在送别诗中告别的场景就隐含送别的话语,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诗人与好友辛渐的话别。以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诗人与牧童的对话:

诗人:请问哪儿有酒店啊?

牧童(用手指向远方):那边的杏花开着的村庄里,酒店的幌子正高高悬挂着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始终只有诗人自己,学生可以在里面创编一些自言自语,如闻到稻花香、听到蛙声时诗人自言自语道:“稻花飘香,蛙声阵阵,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老百姓又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学生在表演语言的时候,既能根据诗句设定内容,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作具体的语言,实现语言的运用。

2. 肢体动作

学生在扮演中,不仅要以语言进行表达,还要通过肢体动作辅助表达,表现出人物应该具有的形象。如《清平乐·村居》讲述在长满碧绿小草的溪边,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草屋。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说话。小溪东面,大儿子在豆田锄地。树荫下,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溪头草地上,淘气的小儿子横卧在地上剥莲蓬吃。这里的人物都有相应的动作,如大儿子锄豆,学生表演时要做出锄豆的动作,表演才更逼真;二儿子编织鸡笼,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小儿子躺在地上剥莲蓬这个动作,学生最容易表演好,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剥莲蓬的生活经验运用到了表演当中。

3. 神态表情

教师在扮演中要指导学生运用表情进行情感的表达,让表演更加真切、感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神态表情是情感的体现,学生扮演古诗词故事中的人物,尽量达到与人物相似的情感,并努力表现出来。如《清平乐·村居》中,两位白发老人在一起说着话,扮演者脸上要表现出满意的表情;小儿子剥莲蓬,扮演者要表现出快乐的神情。

4. 群体表演

角色扮演可以是单个的角色表现,也可以是群体表演,营造戏剧活动的氛围。比如一年级教师在教学《江南》时,让全班学生扮作一群小鱼,把教室当作荷花池,教师读“鱼戏莲叶东”时,学生就要一起向东走,读“鱼戏莲叶西”时向西走。这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表演,体现学生的及时生成,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深化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完整演出,复现古诗词中的故事

古诗词的完整故事需要学生以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表演,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群体表演呈现故事情节。生活即戏剧,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表演;教室即舞台,运用教室内的空间进行表演;学生即演员,学生参加表演,塑造人物。教师要帮助学生分配角色、设计舞台走位、安排人物上下场等。如四年级学生演出《清平乐·村居》,安排的人物有老翁、老妇、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以及诗人共6 人,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老翁: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

老妇:是啊,收成好了,给你多买些酒。

老翁:老大啊,溪东的豆地里草又长出来了,要除一除了。

(大儿子应声上场)

大儿子:阿爹,我今天就去锄地。

(大儿子走到溪东锄地,边锄地边擦汗,二儿子上场)

二儿子:阿妈,今年多喂几只鸡吧,我再编几个鸡笼。

(二儿子走到院子里,坐下编织鸡笼)

老翁(四处看了看):你弟弟呢?

二儿子(用手一指):阿爹,弟弟在趴在溪边剥莲蓬呢!

老妇:這个淘气鬼,也不知道帮忙做点活。

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坐针毡式品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坐针毡是教育戏剧的一种方式,即让学生进入一定的角色身份,以这种新身份与班里的同学对话,其他同学围绕诗词对其发问,“坐针毡者”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理解表达所扮演角色的情感。

(一)领会意象,理解古诗词情感

古诗词作者经常会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有借景抒情,如《望洞庭》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情感,《咏柳》通过描写柳树,表达诗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托物言志,如《墨梅》借梅花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洁身自好,《竹石》则通过对竹子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表达作者的不畏强权;有叙事中表达情感,如陆游在《示儿》中以临终绝笔表达自己期盼收复失地的心情,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描写自己听到叛乱结束时欣喜若狂的样子,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学习古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意象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月表达思乡之情;“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通过黄鹂表现诗人轻快、喜悦的感情。明白意象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感。

(二)坐针毡法,表述古诗词情感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词中内在的情感,通过坐针毡的戏剧方式呈现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会。

1“. 坐针毡者”的准备

“坐针毡者”要面对其他同学围绕所学古诗词提出的问题,能够以诗中人的身份回答,所以“坐针毡者”要对古诗词有充分的理解,不仅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古诗词教学中的戏剧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内进行活动时,每个人轮流担任“坐针毡者”;全班交流时,由各小组推选出“坐针毡者”。由于学生在提问与回答之间转换,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准备。此举能锻炼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提高对诗词情感的品悟能力。

2“. 同学发问”的要求

其他同学进行发问,主要是围绕古诗词的情感提问,也可以涉及古诗词描写的内容或者相关背景。小组内一个人问一个问题,考验学生的提问能力;问题要有价值,如《题临安邸》可以从这些方面发问:诗中写的“西湖歌舞”“暖风”是指什么?“直把杭州作汴州”想表达什么感情?您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3“. 教师入戏”的作用

学生面对众多的发问,当出现一些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时,教师要以专家的身份进入解围,这其实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问到“您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时,教师可以诗人的好友身份进入,介绍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将教育戏剧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戏剧嵌入的方式,即古诗词教学按照正常流程进行,把戏剧化活动融入某些环节,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生态。比如学习《雪梅》,在学生熟练朗读古诗、基本理解古诗内容后,教师可嵌入一个“梅花和雪花争论、诗人参与评判”的戏剧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将戏剧方式合理地应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能优化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实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诗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张晓华主编,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古诗词教学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