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023-06-05张同宇
张同宇
摘要:随着教育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也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领航者。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唱歌识谱能力,还需要培养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以《多情的土地》一课为例,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与音乐核心素养的更好融合,调整和优化音乐课程结构,在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上开展音乐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可塑性强的关键时期,音乐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力和音乐表现力。笔者以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科书《多情的土地》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细化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背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与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相比,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参考资料需要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目标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笔者细化了音乐素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该课原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是:理解歌曲中的歌词内涵,唱出对家乡的思念,进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笔者细化之后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 等歌词的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演唱歌曲。
笔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教学细节。细化的教学目标可兼顾学生音乐文化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的共同实施。学生通过对歌词的体会也能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运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课堂注意
音乐的艺术属性要求关注一切美好的事物,以鼓励受教育者追求真、善、美的脚步。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音乐核心素养同样要求学生不仅要感受到歌曲的旋律之美,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传递,更要加强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展现音乐艺术属性所蕴含的美,更要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言语之美,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过程。在教学导入环节中,笔者使用问题进行导入,通过语言描述导入新课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喜爱家乡文化。但是呢,每个人对家乡喜爱的表达方式都略有不同。画家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好景色,用美术作品留住乡愁;作家用优美的诗歌散文赞颂家乡的美好:摄影家用摄影定格现实,用相机记录感情生活,用照片宣传家乡。那么音乐家呢?他们用什么方式表现热爱家乡呢?”对,他们用歌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歌曲《多情的土地》。”
三、运用音乐游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教学的良师益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成了没有兴趣的引导,所谓效率和质量就更无从谈起。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学习动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审美理念。课程的学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共同协作完成的任务。然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是在抛出问题、教师讲解、学生学唱的过程中进行的,缺少主动性,无法高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时期。音乐教师需要摆脱音乐教育空间、课程资源等不足因素的束缚,拓展课堂空间,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
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利用音乐游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亲身感受、理解和实践音乐,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了解常见五种演唱形式的内容,笔者将歌曲独唱《多情的土地》、合唱《茉莉花》、领唱《四渡赤水出奇兵》、轮唱《保卫黄河》、齐唱《共青团之歌》做成音频旋律,根据演唱形式的定义,由学生听辨歌曲选择演唱形式,让学生进行抢答,对号入座,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教学活动难度,学生在活动中也一直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教学中还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笔者通过《多情的土地》的歌词“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巧妙地将音乐融入生活,利用课堂进行实践,带领学生一边学唱歌曲一边以双手捧起泥土的动作,感受家乡的故土就在手中,同时让学生分小组共同编创能够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的动作。肢体的练习能够捕捉音乐实践能力的形成,为音乐学科的学习开辟了新的思路,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类似的音乐游戏及活动,学生慢慢把握了常见演唱形式知识点,形成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教师在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打开了探索音乐世界的大门,掌握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挥教学价值。
四、乐曲对比学习,营造学生学习氛围
教材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中,《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三首作品都是爱国主义歌曲,笔者采用视聽结合的方法,截取歌曲片段进行欣赏,并提出问题:三首音乐作品中哪首调性上与其他两首风格不同?其感情色彩又是怎样的?笔者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并对音乐的调性及感情色彩加以描述。在学生思考并表述之后,笔者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多情的土地》是小调音乐作品,特点是暗淡叙述、深情缅怀;《爱我中华》和《走向复兴》两首音乐作品都是大调音乐作品,明亮充盈、激情满满、热血沸腾。两首音乐作品在描述音乐色彩和作品情感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暗淡忧伤的小调会使音乐情感更加细腻也更加深沉。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并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为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课堂教学拓展资源较多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精心挑选课外的教学资源,有效保障拓展教学内容阶段在课堂中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拓展学习的环节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施光南创作的女声独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欣赏过后,笔者让学生对比《多情的土地》,思考两首作品在调性及速度上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首。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歌曲,能够理解歌曲的深层次内涵。此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答案,与学生共同讨论,最后进行及时的课堂总结。学生通过这首作品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在土地上生活、劳作的场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音乐情感。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能够为后面的《多情的土地》教学做好铺垫,并将音乐的感情色彩融入课堂。
五、小乐器走进课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蕴含着艺术实践表演。艺术实践表演也更好地诠释了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让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表演是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表演艺术,乐器演奏是其主要的表演手段。大量的练习和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对音乐技能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将小乐器引入课堂可以为本课教学带来活力。
例如,《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中三连音、波音、倚音以及弱起等创作手法的运用是演唱歌曲的难点部分。歌词中“深深的”“多情的”“踏过的”歌词中带三连音的节奏多次重复,也是教学重点。在教学时,笔者将口风琴、葫芦丝等常见的小乐器带入课堂,在小乐器吹奏的帮助下带领学生对三连音、波音、倚音以及弱起等节奏型开展针对性的演奏练习和学习实践,可以降低学唱歌曲的难度,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乐器实践练习之后,笔者播放中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多情的土地》和女高音歌唱家韩红演唱的《多情的土地》视频,带领学生对两首歌曲进行对比欣赏,之后讨论歌曲的情感特点,并谈一谈演唱者的人声分类以及男女声演唱的特点。之后,笔者根据乐器的声音特点,使用葫芦丝和口风琴分别代表男中音和女高音音色,根据学生所描述的男女声音特点,用乐器吹奏歌曲部分乐段的旋律。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不同的乐器演奏效果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不同,男女声演唱的音区存在着差异,他们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内涵也各不相同。在多次聆听、小乐器演奏以及教师钢琴伴奏的帮助下,学生完整学唱歌曲旋律,完成了歌曲的学唱部分。
小樂器演奏能够为学生掌握艺术作品中复杂的节奏以及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学生参与表演实践提供机会,能够增强其表演的自信心。艺术实践表演也有助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加大对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以小乐器进课堂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开辟全新的音乐学习领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优化音乐课程结构,创新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探索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巍巍. 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2]张爱玲. 论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情商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