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3-06-05黄苏萍陈真真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乘法数学知识语言

黄苏萍 陈真真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材料,以阅读经验为基础,以数学知识为媒介,使用数学语言,感知和认读数学阅读材料,并对材料加以理解、推理、总结、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数学阅读中,学生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感知、认读、分析、内化,最终实现表达和应用。有效的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学习起到以下三个重要作用。第一,拓宽视野,提升数学学习兴趣。通过阅读数学书籍和材料,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开阔视野,体会数学家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研究精神,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唤起学习自觉,提升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二,理解内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能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学科内容的本质,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第三,培养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阅读的感知与认读、整理与分析、内化与应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具备“数学家”的意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发展。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阅读的“深水区”,提升阅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构建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动机

教师要让数学阅读进课堂,成为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要素,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播种”。

(一)创设条件,提升兴趣

一是确保阅读时长,鼓励自主阅读。在备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10 分钟左右的学生自主阅读环节,还可以定期或专门开设数学阅读课程,让学生有充分的数学阅读时间。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课内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或者例题、课后的“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具趣味性,都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此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数学史料、分享趣味数学知识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在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史记》中记载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智慧地改“堵”为“疏”,战胜了洪水灾害,激励着后人。这个故事中,大禹疏通水道,把洪水引入大海,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包括,治水过程离不开测量,这当中使用的“准”“绳”“规”“矩”是古老的测绘工具。“准”是测量水平的仪器,“绳”是测量距离的工具,“规”用来画圆,“矩”用来画方形,这些工具至今仍在现代生活中广泛被使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阅读这段材料,能了解古代人民如何进行测绘,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拓宽渠道,丰富形式

教师可推荐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数学阅读书目。除了教材之外,数学学科还有很多优秀的绘本、杂志和科普书籍等课外读物。教师要对数学阅读书目进行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推荐适合不同学段的数学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激发阅读动机。第一学段侧重图片生动、内容有趣的绘本故事,如《数学真美妙》《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小学低年级)》等,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第二学段以探究类知识为主,如我国科普名家的名作《好玩的数学》《數学花园漫游记》等。第三学段主要推荐数学科普类书籍,如华罗庚等数学家亲自撰写的青少年数学普及读物《数学小丛书》,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介绍富有启发性的数学知识,对即将进入中学的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还可开展数学阅读交流分享,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交流阅读数学书籍的感受和体会,撰写读后感,举办交流会和开展数学作文写作。如在阅读完绘本《会乘法的幸福王国》后,有低年级学生这样写道:“最近我读了绘本《会乘法的幸福王国》,故事里的乘法队长用乘法知识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困难,人们不必再一个一个地数,借助乘法能很快找到答案。乘法还可以用矩阵图的方式来表示,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数学可以帮人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学好数学很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在读完《陈景润的故事》后有这样的感想:“这几天,我读了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他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耗费七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感慨,陈景润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都创造了奇迹,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可见,通过数学阅读感受的输出,能强化学生阅读动机,促进对数学的感悟,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二、开展能力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转换能力和概括迁移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助力其思维品质的提高,同时思维品质也反过来能够促进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以“忆”固基,加强基本知识理解

记忆和理解基本知识是数学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在阅读时准确识别和提取相应的数学信息。因此,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要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理解透彻。

一是复述促理解。如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复述推导过程,抓住主要步骤的关键因素(如图1)。

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可避免死记硬背,逐步加深记忆。

二是巩固促内化。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向知识理解的习题进行巩固。如,图2 中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比,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

图2 中的平行四边形无法转化成与图中长方形直接比大小的图形,但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所以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学生在巩固和内化中,进一步提炼、消化,强化记忆,为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译”表达,强化语言转换能力

数学阅读材料通常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的组合方式呈现,对语言转换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存在困难。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可对同一内容进行“ 多译”,引导学生同时用不同数学语言表达某一概念或者定理,促使学生了解三种语言的特征以及表达方式,同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通过算式找到规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图形和符号三种方式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表述(如表1)。

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描述针对概念内涵,图形语言侧重解释原理,符号语言则抽象出模型,但无论用哪种语言进行描述,都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模,培养了语言转换能力。

对于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文字语言文本,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转译成图形语言。如解决这样的一道分数问题:小刚的妈妈给他准备了一杯纯牛奶,他喝了这杯纯牛奶的2/5,然后加满水,又喝了1/2。小刚两次喝的纯牛奶比水多多少杯?本题数量关系变化复杂,如果学生能转为用以下线段图或表格表示,就能更好地分析理解(如图3,表2)。

把文字转译为图表,既让学生将对文字的理解思路清晰地表示出来,又锻炼学生语言转换能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加强数学语言“互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语言转化”中找到数学知识关系,可逐步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三)以“异”求同,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理解数学材料,对材料进行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异”中求同:一是变“未知”为“已知”,二是变“特殊”为“一般”。

前者是通过类比、迁移,找到未知问题与已知问题的关联点,从而推理解决未知问题。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长方体和圆中找到共同属性。圆柱、长方体和圆是不同的图形。但是圆柱与长方体都是柱体,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圆形,学生已经学会求长方体的体积,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利用推导圆面积的方法,将圆柱底面分成若干等份,沿高切開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观察和对比后学生可以发现,转化前后的圆柱体与长方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学生从不同事物中找到相同的性质,进而逐步解决问题,这样的类比、迁移过程,促进了推理能力的发展。

后者是探求规律,让学生深入问题本质,从特殊情况的变与不变中找到一般规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 个头,从下面数,有26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用列表法列举出各种情况,由下页图4 可知,鸡的只数是3 只、兔的只数是5 只。

得出答案仅仅是解决此问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不同情况进行列举、观察、运算,寻找出鸡兔数量变化引起脚数变化的相同规律,即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脚数都会减2,学生在思考、分析、探究中总结共同特征,推理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时“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蜻蜓点水”“漫不经心”等习惯与方法是影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勤做标注,提取有用信息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专注力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阅读目的,忘记所要解决的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地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和筛选有效的数学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以集中注意力,学生可以朗读、默读材料,用手指或笔尖指读,并使用各种符号对阅读材料中的关键重点信息做出标记,可以用“▲”标注出关键字,用“ ”标注出关键信息……如在阅读以下材料时,可以这样标注:

如图5,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礼堂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礼堂长90 m,宽55 m,高22 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四周”提示求的是长方体礼堂棱的长度,不是面积,“地面的四边不装”说明要除去地面的2 条长和2 条宽,再用数字标出要求的长、宽、高的数量,“至少”意味着不考虑损耗,这样边阅读边标注,对题目的理解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数学阅读的批注是思维的“痕迹”,有助于避免遗漏信息,细致深入分析和理解阅读内容。

(二)读思结合,带着问题阅读

如果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字描述的内容,浮于表面地理解文字,没有用思考勾连起知识之间的联系,阅读就无法取得效果,阅读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为此,读思结合要贯穿整个阅读的过程。阅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阅读任务,如这份数学材料描述了哪些信息,与学过的知识之间有什么关联,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学生阅读时,要先找出相关信息,对局部进行理解,再通过思考找出各信息之间的联系,最后对其进行整体加工。阅读后,学生还要对阅读的结果进行梳理,反思不解之处,寻求解决策略。

例如,在阅读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格子乘法”时,教师先要在阅读前引导学生设立“明白格子乘法如何计算”这个目标,带着这个问题进行阅读。阅读时,学生从教材“你知道吗?”中了解因数和每一步的得数写在什么位置,接着根据类推,从图中找到计算出最后得数的方法。串联几个步骤,学生就能对格子乘法的计算方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阅读后,学生对材料进行梳理,思考“格子乘法”与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从教材图中不难看出,其实在同一斜行的数字“2”“3”“0”和“4”“8”“2”计数单位是相同的,因此,格子乘法与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乘法计算一样,都利用相同计数单位累加(减)的原理。学生经历这样的阅读流程,才能深刻理解数学阅读材料,进而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068。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乘法数学知识语言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语言是刀
把加法变成乘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