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润童心 “则”律童行
2023-06-04熊国妍
熊国妍
【摘要】作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要想在开学初就了解学校的环境并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规章制度的宣讲、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对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进行探究,但是系统性不强,并且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有遵守并尊重道德的平台,进而培养更健康乐观的人格与道德。本文通过巧用学校德育活动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 德育活动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139-03
一、课程教学培育学生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小学,内心充满着自信和好奇,但习惯了幼儿园自由课堂的一年级新生,并不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所以,最开始開学时,老师很大程度上为了落实课堂常规费尽心思,孩子们如同地鼠一样,讲话的、走动的、站着的、趴着的,老师是摁下了这个,那个又跳了出来。学生因不知道课堂纪律而缺乏规则意识,有意无意地事与愿违。
【看课堂】
当学习《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挑选了几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比较重要的学校处室照片出示在教学课件中,例如音乐教室、老师办公室等,当我讲到卫生室的照片时,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卫生室是让我们去干什么的吗?”小婷举着手说:“那是丢垃圾的地方。”另一边的小轩又开始高谈阔论:“可能又是一个厕所,跟家里的卫生间差不多吧!”“不对,那是一个很干净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去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课堂好不热闹。
【析现状】
孩子们天真的回答,课堂看似很热闹,讨论也很积极,从中却反映出不少问题,孩子们记住学校的几个重要处室位置了吗?了解这些处室的功用了吗?遇到问题会利用这些处室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了有序的发言,缺少了倾听的习惯,规则意识的缺失让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实效。
(一)环境陌生,规则意识空缺
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学校的每个地方都是新的。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认识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对小学校园的规则习得全靠周边大人的言传或自己的认知,因而,这样的规则容易泛化,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更无从谈及正确的规则意识的树立。本案例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参与讨论也源于幼儿园课堂的自由状态。
(二)表象为主,规则意识模糊
一年级学生观察和理解事物以表象为主,并且以此作为素材,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目的性不强,注意范围不大。同时间中听到和看到的内容有局限性,受到其经验的限制,本案例中孩子们对卫生室的功能讨论,都是自己的经验之谈,“我了解就说”“他错了我直接提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很少倾听吸纳他人的信息,“认真听课、发言”的规则意识模糊,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三)纸上谈兵,规则教育空洞
面对新入学的孩子,我们老师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喜欢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上课亦是如此,缺乏活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孩子们犹如“笼中之鸟”,这种课堂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就如同学生在陆地学习游泳,但下水后却完全不会。本案中的学校环境认识,以及相应的规则意识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图片加文字解说教学,孩子的认知和记忆有限,校园的空间概念还未形成就“纸上谈兵”,空洞而乏味,课堂效率难以切实提高。
二、课程教学培育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
(一)课堂规则软着陆,德育活动创高效
1.爸爸去哪儿,规则有概念——为《1.我们的校园》教学铺路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表示教育并非知识的单向传递,是积极建设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积累经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为了让一年级的新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美丽的校园》,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与学校德育处共同在上课前创新性地开展了“爸爸去哪儿”校园版一年级新生《道德与法治》实践课。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单上的路线图开始游览校园,找到路线中对应地点并努力完成任务,学生熟悉了校园的各个活动场所,接触了初步的规则概念。
实践单就是以闯关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校园的各个地点,卡上的各项实践要求让孩子们明白学校的各个地点的用处和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笔者直接利用孩子当时亲身活动场景为处室介绍的照片,学校的各类教室和地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再次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学生的回忆被唤醒,校园的空间在脑中已经初步形成,学生在亲历的环境中更快地认识校园,并在亲自做一做的过程中接触校园的规则。
2.爱眼小卫士,规则有操练——为《2.校园里的号令》教学架桥
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对于运动特征、时间以及空间等感知受到的约束比较大。他们的观察力是以感知能力为基础,进而不断发展。低年级段的小学生仅仅对事物的总体特点和大概轮廓重视,而对细节掌握不好,分析得也不够详细深入。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孩子对于学校里的各种指令比较陌生,特别是眼保健操和广播操,孩子们只知道笼统地模仿,动作的准确性不够。同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孩子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学会。因此,在教授《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我结合学校教导处开展的“爱眼小卫士”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一一指导纠正孩子们眼保健操动作,经过多次的一对一指导,孩子们做眼保健操进步很大
3.安全小调查,规则有明细——为《3.课间十分钟》教学助力
一年级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而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融入到游戏中来的,但小学主要以“学”为主,一年级的新生还停留在追逐打闹的阶段,特别是课间的文明休息成了老师们最头痛的问题,下课铃声响,教室里就像炸开的锅,更有甚者在楼梯上玩耍,做一些危险的游戏。因而,《道德与法治》课中针对这些进行的规则教育迫在眉睫。
上课前,结合德育处开展的全校性的“课间十分钟 文明我做到”的活动,我们针对一年级新生,设计了“学生调查表”。
在本课教学中,当讲到“游戏场”中“下课了先做什么”时,孩子们排好了每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并有理有据地说出课间有哪些危险的事不可以做。孩子们纷纷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上次我和××跑到楼梯上玩,不小心滚下三个台阶,皮都擦破了,所以我们不能在楼梯上玩耍。”“我看到××同学在教室里奔跑,把××书桌上的东西都碰到了地上,所以我们不能在教室里和走廊上追来追去,这样很危险。”
4.学科有指南,规则有方向——为《4.上课了》教学增亮
一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8课《上课了》,让学生明白了上课时,课前做好准备、课中多提问勤举手、课堂作业认真做,但都属于笼统的学习要求。孩子们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具体的不同学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就拿美术学科来讲,该如何列队、如何听课就有专门的规范要求。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学习“坐立行”这一常规时,就将学校德育處统一发放各学科的入学指南(美术课)进行了简要说明,而后又通过跟踪一周美术课的规范,来评价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个专门学科“坐立行”的具体规范,从而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规则学习落入实地。
(二)道德与法治巧联手 校园规则我做主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从自然人向社会的人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其意志品质与认知情感协同并进地发展。日常课堂教学中,若教师讲授较多,而学生实践很少;老师“强制”多,学生“自主”少,那么孩子们无外乎呆板的“小木偶”,学生良好规则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仅靠老师在黑板上的写、讲台上的讲,把我们的“一厢情愿”强加给学生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实践体验,更忽略了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那么规则教育等于一纸空谈。在本学科的教学中,笔者借力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促使一年级新生的规则意识初步形成,行为逐步规范。
1.我是小主人,我的学校我熟悉
通过《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及开学初期的校园版“爸爸去哪儿”活动后,孩子们纷纷了解了学校内的各个处室的位置和具体的功用。遇到上美术课、体育课和音乐课时,孩子们会认真依据规则整队上课;进老师办公室时学会喊“报告”;遇到一些小伤口,还会及时去卫生室包扎,而不是哭着鼻子到处喊老师……他们俨然成了校园的小主人。孩子们在新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我是小达人,我的课堂我认真
学生在经过《我是小学生》一课的学习后,结合学校多个德育活动及其他学科规范的跟踪评价后,对课堂的坐姿、听讲和发言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入学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引领,孩子们在课堂习惯的规范上有了明显提高,笔者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学生各个常规进行了观察、记录、分析,并在本观察表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课堂常规有了很大的改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实践才有话可说,知、情、意、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3.我是小能人,我的学习我安排
习惯是重复多次的训练而形成的无需监督的自动行为模式,只要形成习惯就会成为学习活动的发展方向,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够基本养成习惯,然后再不断地练习,使学生最终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学生在经过本课《我们的校园》学习和体育常规跟踪评价后,认识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初步了解了体育课中的课堂常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规则”教育勤反思,归因总结利于行
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依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的教育引导,更依赖于学校德育活动这个大平台。作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开学初通过《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各课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链接,让学生逐步树立学校学习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小学生活。
1.牵手德育活动,规则意识已生成
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得益于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建构,缺乏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就缺乏了他们对价值冲突的理性思考和判断,道德情感很难生成。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开学初的各种德育活动正是促成其小学生活的道德情感生成的自主体验过程,以“爸爸去哪儿”活动为例,孩子与爸爸共同对校园场馆进行参观,在参观的同时完成任务单里的各种任务并领取奖品,在这个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从认知校园环境开始,逐渐产生了喜欢自己新学校的情感。
2.联手德育活动,规则要求已形成
社会性的人不仅要道德崇高,又要对法律敬畏,这是好公民的基本前提。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如果说道德情感的生成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规则意识便成为了孩子们的行为底线,使孩子能够明辨是非、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课间十分钟 文明我做到”的活动,孩子们除了知道在课间要做好的各项准备外,更明白了在课间活动时,哪些活动是有危险的,更懂得在学校这样的公共场所里,课间休息时不能影响别人,尊重他人的规则意识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3.携手德育活动,规则习惯已养成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怎样才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丰富而有效的德育活动正是他们良好习惯养成的有利契机,孩子们在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并指导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时的午饭基本由生活阿姨指导完成,进入小学,孩子们在午餐入学课程的指导后,学会了自己排队盛饭,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吃完饭依次倒掉剩饭,等吃完盘中的食物再去添饭等就餐习惯,良好的就餐习惯就在德育活动中逐渐养成了。
“规”润童心,“则”律童行。借力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巧用活动资源,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自主求知进而学习到更多知识,在导行中逐渐成长,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规范的言行,助力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阿卜杜艾尼·阿卜杜如苏力.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道法的课堂中[J].人间,2019(11):192-192.
[3]胡婷婷.让道德教育在道法课堂中绽放[J].新教育,2019(2):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