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
2023-06-04陈雪
陈雪
【摘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行业的主要目标。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具备积极创新、自主思考的意識。但是,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都是采用“老师操作,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并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归纳总结。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框架体系,以从宏观层面认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显著地提升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关键词】初中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 思维导图工具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043-03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有需要学生整合相关信息以辅助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依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记忆效果,并且记忆比较模糊和散乱。其中,思维导图通过图像的形式将各个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显著加强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通过联想记忆的形式,就能达到较高的记忆效果。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应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化发展。本文就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其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者知识框架,而是以思考为中心,将相关知识不断扩展和聚拢,以找到各知识点间的关系与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常见的思维导图形式是树状图,但是思维的发散也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按照某种层次和关系将知识点排列组合,得出某种结论,为更深层次的思考奠定基础。思维导图的体系可以很庞大,也可以很微小,但是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紧密的关系,环环相扣,类似于人类脑图,这也是思维导图所具备的显性特征。由于思维导图上手较快,且操作便捷,目前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教育行业中的思维导图应用,主要围绕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来有效整合所学知识点,以达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一般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按照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或者老师直接给学生演示相关操作,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就改变了这一状态,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则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得到了激发,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回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此外,构建好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复习和记忆,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模式,形成联动记忆,显著降低了记忆难度,从而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更需要学生注入更多的自我见解和看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一般比较感兴趣,而思维导图能够以比较直观形象的方式,给学生展示整个知识框架,这也比较符合初中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变的特征,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样,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就能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理解内容本质,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将更多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此外,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也能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利于学生完成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加工
课堂上的知识教师一般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要想实现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里面含有较多知识点,但各个知识点都是独立存在且零碎的,需要学生能够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就能达到这一目的。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能理解知识表层,导致其在实际操作时无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而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就能帮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地整理知识框架,并有效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库,这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快速检索所构建的知识库,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而老师则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构建思维导图时,如若遇到一些问题,老师就应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也能明显活跃起来。通过老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能显著提升,学习潜力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因此,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要应用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相关原则,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特点等,来让思维导图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首要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要求思维导图的应用应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层层引导,来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同时,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刚接触思维导图时,一般都持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思维导图的本质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对信息知识的整合也比较片面。此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
(二)灵活性原则
受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影响,每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对于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让其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优势。
(三)自主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维导图应用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就表明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有效遵循了自主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方面来看,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学生注入更多的思考,对于知识点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能只是依赖老师。而从老师方面来看,老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地给予指导,而并非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逐步地梳理出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
做好课程的提前预习,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老师也比较注重课前预习,但是总体效果还不理想,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自主预习,更多的是提前看看课本,并不能提前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而思维导图由于操作比较便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快速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快速发现问题,以实现课堂的答疑解惑。因此,老师就应抓住思维导图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完成对新知识点的梳理,这样就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要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找出关键点,并围绕这一关键点,构建不同的知识分支。其次,老师还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为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老师可让其利用思维导图完成两个分支体系的构建,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尽量围绕课程核心,拓展分支体系,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上课之前,老师就可带领学生一起构建本节所学内容的思维导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技巧,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二)将其运用到主题学习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信息技术内容一般都包含不同的主题,而不同的主题侧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且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老师在完成上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就可围绕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课程主题,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工具,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在让学生练习做PPT时,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之前都需要搜寻大量的素材,而学生搜集的资料大多是缺乏逻辑的,虽然搜到的资料很多,但实际可以采纳的内容却很少,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此时,就应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明确PPT的制作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拓展分支,进而再完善每个分支的内容,这样思维导图上的各个分支点都是相互联系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清PPT的整体制作框架。譬如:在让学生制作“以××城市欢迎您”为主题的PPT时,老师就可引导学生首先确定城市名称,并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来扩展不同的分支,像美食、风景、名人等,进而再让学生针对每一个分支来搜寻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等素材,这样制作完成后,整个PPT的知识框架也就能有效搭建起来,既节省了时间,同时也保证了效果,能更好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且合理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化发展。而老师就可将思维导图工具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评价中,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成长特点,构建属于他的思维导图,让老师能够更全面和更立体地认识每位学生,从而给予学生更客观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的评价。
譬如:老师在教学时,应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和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利用思维导图来制定评价标准。并且还应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维度,来确定项目的评价比重,以明确评价的侧重点,这样整个评价内容就会更全面,同时也能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更清楚自身的能力和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其次,老师还应从传统单一评价的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不应只是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应看到学生的个性魅力和发展潛力。此时老师就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对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全面梳理,如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操作能力等,都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老师也应根据每个分支能力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性评价。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应更加灵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常用的评价方式一般都是老师评价,但该种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比较被动。此时,老师就可适当性地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维度认识自己。同样也利用思维导图,来将学生的评价结果展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五、结论
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已然成为常态,思维导图的可扩展性、灵活性以及操作便捷性,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建立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搭建知识框架,并逐步地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但是,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并非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有关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安排,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实际应用价值。而本文在研究时,首要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意义,并对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要应用原则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在课前预习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将其运用到主题学习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及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提升课堂的总体教学水平,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漆会秀.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20):21-23.
[2]庄聪波.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2(5):43-45.
[3]张忠.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8(6):99.
[4]郭健.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13):44-45.
[5]沈珊珊.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8(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