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
2023-06-04朱金凤
朱金凤
摘要: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决定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目前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文章分析郑州经贸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提出通过完善高校现有教学体系、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发挥大学生法治意识自我教育功能等途径,达到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是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其法治意识水平决定着法治中国建设程度。因此,高校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还要为大学生播种信仰法治的种子。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已有一段时间,通过统一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大学生理解和认同法治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大学生养成遇事找法不找人,解决问题靠法不靠人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强大学生对法治地位的认同,让大学生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让法治陪伴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教师要依托现有的课程体系,面向大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困惑,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总的来说,法治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治案例的了解上,而是要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法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增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且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治建设的水平。笔者调查发现,在关于“您是否认同‘宪法是人民权利保障的宣言书这句话?”的调研问题上,72.07%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认同”;在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先后经历了几次修正?”的调研问题上,64.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五次”;在“您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法律类活动吗?”的调研问题上,53.0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经常参加”,41.0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偶尔参加”。这几项数据表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能自觉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普遍对了解法律知识抱有积极性。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未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两个典型的大学生案例。
小王,男,大二学生。该生性格偏执孤傲,曾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仲裁退货后卖家收到货却没有退款。小王由此发现该二手交易平台存在交易漏洞,于是经常在该二手交易平台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等买家申请仲裁后却不退款。由于金额不大,加上平台监管不力,产生多次生意纠纷,最终被投诉到学校,此时该生思想认知上仍觉得问题是平台交易漏洞导致的,殊不知,自己早已踏上违法的道路。
小韩,女,大三学生。该生性格孤僻,朋友不多,不善言辞。结交了在社会工作的男友后,被男友利用其身份证信息贷款,每月省吃俭用帮男友还贷款。后小韩因男友提出分手,利息越滚越多,自己难以偿还,告知教师和家长,却始终碍于面子没有提出维权。
这两个案例背后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群体整体具备法律基础知识,但法治思维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遇到事情只重视眼前利益,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如小王在二手交易平台受骗之后,并未选择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而是利用了网络交易隐蔽性和监管复杂性的特征,频频钻平台的漏洞,赚钱生财,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道路。
第二,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严重脱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能让大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也向大学生灌输了遇到问题找法律解决的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遇事拿起法律捍卫自己权利的意识显然不够。如小韩被男友盗用身份证信息贷款,却碍于面子没有提出维权,最后吃了哑巴亏。
现实中也有大学生出去工作拿不到工资还被罚钱,不懂得如何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维权的案例,甚至不知道在试用期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合同。当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脱钩,理论指导不了实践时,那理论的学习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保证法治教育实效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法治意识,但是仍存在法治信仰不够坚定、理论学习不能指导实践等问题。想要找到提高法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教师需要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法治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法学专业主要开设了包括中国法制史、刑法、商法等课程在内的专业法律课程,而非法学专业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意味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非法学专业大學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为公共基础课,绝大多数采用大班授课制,相较小班级的授课制互动性差很多,再加上理论性的法律知识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实际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共计45学时,刨除实践课时,仅剩30多个学时,大学生真正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非常短。另外,从师资配备体系来看,高校具有专业法学背景的公共课教师非常少,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法学知识,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深入生活实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法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单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法治内容,作为法治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来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内容基本集中在教材的第六章,由于知识点多、学时少,很多传统法治思想和中华法系历史都不能展开细讲,而法治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单调刻板,加之其他学科的法治内容未得到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当前大部分教师重视线下理论教学,忽视线上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法治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不应该仅仅在第一课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宣告结束,社会第二课堂和大学生业余兴趣爱好同样重要。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困惑、迷茫,教师应该看到网上法治教育这一缺口,利用大学生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特点,及时在新媒体平台答疑解惑,提高大学生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不足
要想真正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输出显然不够,大学生只有自觉意识到法治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学习,才能让法治教育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且能主动、有意识地加强法律理论知识学习。但也存在部分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法律思维的养成是法学专业大学生或者想要成为律师的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自己不用刻意去学,这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运用法律解决生活问题的主动性较弱。
四、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的策略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授课教师应当充通过多维度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水平,增强法治教育实效。
(一)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要认识到法治教育的紧迫性,优化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安排上,高校应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部分的课时占比,把法治思维培养作为法治部分的重点,从教学设计层面做好学时安排和内容设计。在课堂教学层面,高校应优化班级结构,尽量减少大班授课。
其次,高校要重点抓好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工作,从供给端保证法治教育质量。思政课教学组要做好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教师的区分,实施法学专业教师对非法学专业教师的一对一帮扶,同时鼓励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最后,高校要将法学院教师、輔导员、学工和团委的工作人员、校外导师等群体纳入兼职教师队伍,促使校内外联动合作,形成合力,形成法治教育生动局面。
(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创新课堂形式
教师要挖掘专业课与基础课中的法律知识,与法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问题,还要帮助大学生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曲折上升历史,正确看待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师还要不断创新课堂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喜剧、模拟法庭、知识竞赛、宪法宣传周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要利用最新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典型案例,通过钉钉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以案普法。教师也要合理利用社会大课堂,带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吸收法治知识,积极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提高法治素养。
(三)发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自我教育功能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理性行为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发挥法治意识的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法治教育目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用道德软文化与法律硬规定约束自己,实现自我发展。
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了解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底蕴的中华法系演变过程,增强法治信仰,掌握现行宪法的精神要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认识到现行宪法具有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一部符合国情的好宪法,同时明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晰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内心埋下一颗信仰法治的种子,用法治思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自觉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并维护宪法权威。
参考文献:
[1]钟丽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究:以法治教育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2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郑州经贸学院教改项目“优秀传统家风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243。
(作者单位:郑州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