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路径
2023-06-04裴勇
裴勇
摘要:将高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分析高职劳动教育的现状,明确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问题,提出面向岗位劳动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立足培养方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服务行业企业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围绕培养目标设计符合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等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劳动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完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衔接贯通,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高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1.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起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古代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传递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近代的劳动教育强调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劳动教育则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劳动素养培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阐述为,发挥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因此,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劳动素养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正确劳动观、积极劳动精神、基本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2.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职业领域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两者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有关联。首先,两者同源,都起源于生产劳动,强调技术技能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是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其次,两者在内容上有重合。劳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包括劳动和劳动素质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形式进行的劳动,体现了技术性,内容上包含了劳动教育。两者在内容上都注重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培育。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第一,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劳动教育以培养个体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德技并修的完整的职业人,侧重于培养个体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第二,两者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同。劳动教育涉及生产、生活方面的简单操作与实践,要求全面、基础,职业教育则聚集特定领域的技术内容,要求专、精。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全面發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性教学,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实习实训的内在要求是具备勤学苦干、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练就职业技能需要具备劳动精神,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才能促进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进而获得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高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定位与高职教育层次相吻合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了课程设置,加入劳动教育课、劳动周等,但劳动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是卫生打扫、垃圾清理等,中小学、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劳动内容类似,没有考虑到教育层次的差异性,与学生的专业实际也不相符。有的高职院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但是实际利用率不高,没有科学的劳动课程建设大纲,劳动教育更多是空洞说教式、口号式的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学生缺乏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认知与体验,缺乏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无法领悟劳动创造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
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探索与高职层次教育相吻合的劳动教育内容,是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与高职类型特色相适应的问题
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训、实习、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途径融入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式,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笔者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未能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劳动教育方式陈旧,缺乏对互联网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创新性不足。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专业职业岗位,针对劳动新形态,在专业认知、实训、实习等不同阶段创新教育理念,并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有机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内容,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探索与高职类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高职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与高职培养目标相匹配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劳动教育教授什么内容,如何教,如何评价劳动教育是否有效,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劳动教育理论考核大多停留在劳动认知与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习上,实践内容的考核停留在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等劳动实践上。劳动教育评价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劳动教育评价偏离了高职院校专业劳动技能培养的初衷。
三、高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
(一)面向岗位劳动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劳动教育贯穿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点不同,如高职劳动教育侧重于劳动创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新技术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对高职人才劳动教育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所以,高职劳动教育目标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需求,并突出技术性、职业性,注重在劳动中接触和接受新技术、新应用。
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目标,确立高职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在相应专业岗位领域上,具有诚实劳动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的,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专业技术创新劳动的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
(二)立足培养方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立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专业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发展实际,做到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统一,使学生能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新变化。笔者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包含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融合的理论课、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实践课。
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内心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融合的理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中劳动的现状、内容、特点等,使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相互渗透与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实践课是以专业实习、实训为载体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用专业技能创造性地开展生产性、服务性劳动,践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三)服务行业企业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
高职院校要通过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在专业实践中践行劳动教育,服务行业企业。
首先,劳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场地与载体。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体验、劳技实训、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每班一块责任地”的劳动实践体验活动,采取“分地到班、自主经营”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种植、栽培、养护等生产劳动,产品收获后自由销售,收入作为班费,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劳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主题劳动实践基地,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企业生产、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专业实践服务。其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劳动实践围绕专业技能提高展开,通过实习、实训、暑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感受劳动的喜悦,铸牢工匠精神。
(四)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更好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一,体现高职“五育并举”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年级开设劳动专题教育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习惯;二年级开设与专业融合的理论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基本的职业劳动技能;三年级开设与专业融合的实践课程,重点考核学生职业劳动素养与创造性劳动能力。
第二,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多主体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增值评价。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劳动素养档案,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劳动,考核维度包括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校内劳动周评价、校外实习实训劳动评价、就业创业劳动评价四个方面。通过个体劳动素养档案,对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形成个体增值评价,增强劳动教育的成效。
第三,注重评价过程的良性循环,建立全面的反馈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需要学生的评价结果,而是通过评价过程促进学生成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评价—反馈—改进”的评价思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间畅通的反馈机制,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学生也能顺畅地向学校、教师反馈意见,并通过不断地反馈、改进,提高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颖,张学军.高职课堂革命:内涵、动因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
[2]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701;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能力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622。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