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数字化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2023-06-04何芳秋子
何芳秋子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对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数字化过程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现有教育数字化环境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文章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方面,研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从而促进数字化资源共享,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互动白板到平板电脑的兴起,每种新技术都为学习提供了助力。技术的创新使得许多行业受益匪浅,甚至对一些行业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云计算、移動通信和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改变了制造、金融、商业服务、媒体和零售商的运营方式。如今,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逐渐应用,促进了高校教学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推动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
教育数字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并遵循教育理论和规律,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以数字化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促进人才的培养。但是,在高校中实现教育数字化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技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率”“教育数字化是否能达到高校的标准和要求”“高校、教师和技术行业如何确保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潜力”。笔者以高校教育数字化中的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讨相应的方法。
一、教育数字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教育环境
教育数字化利用网络构建桥梁,能连接各科研机构与学生,使学生了解前沿的科技信息。如高校建设网络课堂和网络教学讨论区,能创造良好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研究性学习中的交流障碍,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成果。可见,教育数字化能提供便利的网络交流空间,帮助学生开展跨专业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动利用信息开展探索和实践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而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为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机遇。在教育数字化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教育数字化时代,学习应该成为学生自发的思考与探索过程,所以学生要主动利用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数字化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师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多媒体视听技术,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数字化提供了视频、动画、音频、图像等丰富内容,展示媒介也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另外,教育数字化带来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学生通过自主建立多个虚拟社区,可以实现自己的另一个数字化身份,教师则作为监管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以严谨的态度研究问题,寻求新的理解”来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教育数字化很难构建完整的探究学习框架,但是它能有效改变学生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将学生的探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高校中应用教育数字化,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教育数字化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能力。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不完善
教育数字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软环境、硬环境。但不少高校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不完善,在宏观上缺乏统筹协调,只侧重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购置相关设备等,而软件系统缺乏良好的规划设计,执行力不强,导致出现信息重复率高、系统数据来源不一、系统更新速度慢等问题,这也使得教育数字化设施的使用率较低,部分设施处在闲置状态,甚至部分课程的教育数字化尚处于初步探索层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许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但是教师只是不断增加播放演示文稿的时间,导致网络教学平台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创新人才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育数字化资源缺乏共建和共享
目前,高校总体的教育数字化应对能力不足,基础设施的集约程度低,各部门虽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无法共享系统间的数据和信息,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处于孤立的状态,没有形成数字化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也有待提高。不仅如此,高校、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越来越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科学的项目管理和统一的标准,建设效果不佳。
(三)教育数字化应用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数字化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如教育数字化改变了教育关系,形成了信息 相对对称的环境,教师的权威性被削弱,更加强调学生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和构建新型教学过程的能力,重构教育关系,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环境。但是,由于教师掌握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不足,无法熟练驾驭教育数字化环境,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信息素养较低,协作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意识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四)相关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尚不健全
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应用,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信息管理机构,但信息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分散,职能尚不完善,且相关制度、法规、政策等仍不健全,导致整个教育数字化工作很难统筹和协调。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高校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作用,就要重视教育数字化组织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基础保障,所以高校要从整体上宏观协调,设置专门的机构,组织并管理整体的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政策,构建规范的数字化运行机制、管理规章制度,避免分散随意,影响教育效果。同时,高校要依据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律构建相关机制,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并制订系统的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如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顺利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
(二)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数字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第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包括传统的课堂教育和数字化的多媒体教育。教育数字化让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互动成为可能,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没有处于同一地点或者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教育数字化互动环境的实现变得尤为重要。第二,学习材料的数字化结构和呈现。从慕课到电子书再到网络直播上的视频,教育数字化提供了以动态和交互方式呈现信息与思想的新方法。但是,学生由于习惯性地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高校需要通过构建鼓励性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从而将学习材料转化为知识。
(三)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随着数字化的资源共享,教室内还是教室外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在环境中学习,还是在跨环境学习,都已经包含了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共建共享机制。显然,这些已有的机制过多依赖于管理者对共享学习资料的理解,而且仍然受到学习环境的限制。因此,要想实现教育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校必须明确资源的使用目标,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内容规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在线课程共享规范等,实现共享资源整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科技以人为本”,高校要重视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使教师不但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具备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因此,高校应采取本校培训的方式,通过学校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实际,通过分散研修、集中研修、教研教改,从普及培训、专题培训、职前培训入手,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将数字化软件的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具体教育实践内容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自主建立主题学习社区,创建学习创新网站,并以项目的形式积极探索知识,提高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和实施对象,借助教育数字化,如结合虚拟现实和仿真的互动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学生对课堂知识开展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以绘本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应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对优秀绘本作品的赏析,通过引入平板电脑、二维设计软件、三维虚拟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内化绘本设计的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为培養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立成.基于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4).
[2]许冬陵,李清华.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数字化用户,2019(3).
[3]杨保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20(4).
[4]陆永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2020(46).
[5]王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28).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湖北省学前教育大数据的多模态混合现实儿童绘本交互设计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1q136。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