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2023-06-04张胜强
张胜强
[摘 要] 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理念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思考意识形态问题的开端。进入近现代以后,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英国近代经验论者和以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开启了人类获得真理性认识的探讨,“意识形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最终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
[关键词] 意识形态;德·特拉西;英国经验论;启蒙思想
意识形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意识形态”这个语词被创造出来以前,人类就已经生活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世界之中,只不过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达。例如,“理念世界”和“洞穴比喻”就可以看作是柏拉图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猜测和最初思考。进入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禁锢,人类的精神陷入了宗教的谬误和偏见之中。为了分析人类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获得真理,不断有启蒙思想家试图拨开人类认识的迷雾,向旧世界发起思想宣战,“意识形态”开始进入思想家的视野。
一、英國近代经验论者的主要思想
学界普遍认为,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开创意识形态学说的先驱。大卫·麦克里兰曾经在其著名的《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最初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是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这样的思想家。”[1]培根在他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说”,试图分析人类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指出从认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说明“不仅人们的感觉经验是不确定的、易发生错误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这既是对经院哲学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也是对柏拉图“可靠的”理念世界的深刻反省和挑战。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培根所提出的“四假象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继培根之后,洛克的重要著作《人类理解论》成了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真正催化剂。洛克主张感觉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源泉:“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2]洛克认为,语言和文字是内在观念的外在标记,是表达思想、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按照逻辑规则,严格地做出判断和推理,谨慎地、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混杂的情况。
二、法国启蒙学者的主要思想
法国启蒙学者承继了英国的经验论传统,将传统观念,特别是经院哲学流传下来的种种“偏见”作为批判的主要对象。在他们看来,导致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除了生理和心理等个性方面的因素,更有人的利益的驱使。
爱尔维修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产生了感觉,经验由此得以形成,而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外部经验,因此人们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根本来源。爱尔维修深刻指出,宗教统治的实质在于通过控制人们的思维以建立并实施宗教权力,从而达到维护教派利益的目的。他认为,人的判断、人的认识以及人的价值取向都受到利益的支配。爱尔维修对宗教的批判、对观念与利益关系的分析成为意识形态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霍尔巴赫同样承继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作用于我们的知觉器官的对象的反映”[3],“如果我们的器官并没有被触动,我们就不能有感觉、知觉和观念”[4]。正是基于这一学说,他对“上帝”这一概念开展了批判。既然上帝不是有形的存在物,它就不能使人产生感觉,无法给人以表象,因而这种无法认识的事物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想象的产物。它既不能创造客观的世界,也不能使物质发生运动,“只能产生荒诞、幻想、疯狂和纠纷”[5],是人们产生偏见和谬误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英国经验论者从感觉经验出发,对可能导致错误观念产生的种种原因进行了探讨,对中世纪的神学传统发起了挑战,为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动力。法国启蒙学者则从生理、心理及人的利益等不同的角度对传统观念尤其是经院哲学的种种偏见展开了批判。但是,首次使用“意识形态”这一语词的是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时间是在1796年。
特拉西是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深受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等人影响,继承了他们的认识论传统。在他看来,人的感觉归根到底是一切观念的基础,是感觉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引发了人们的全部思想活动。他认为,如果人们从宗教以及其他权威那里获得的知识、观念,不能还原为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的感觉经验,就必定是“虚幻的、谬误的和应当被拒绝的”。正因为如此,“意识形态的唯一任务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还原”。[6]
特拉西的本意是开创一种能够对人的思想和感觉做出科学分析的学科、一种关于观念的学说,从而为人们改良社会和政治环境提供指引。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哲学概念。[7]
特拉西把意识形态视为道德的基础,认为真正的道德观念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从自然的善意出发,应当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协调和关系的和谐。特拉西还将意识形态视为政治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国家理论才是合法的,才有可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来,“意识形态变成了社会的理论基础”。
特拉西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对政治、伦理、法律、经济等其他学科的基本观念进行重新阐发,对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各种传统的、权威性的偏见展开了批判,强调在可靠的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理性的观念,其本质是在拒斥宗教和种种神秘观念的同时,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正在被这些观念维护的旧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国家制度。
经过特拉西以及深受他的学说影响的“意识形态家”们的共同努力,意识形态学说在法国学术界逐渐产生了影响,人们试图以“观念学”为依据进行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制度的全盘改革。
由此可见,特拉西使用“意识形态”这一语词时具有肯定性的内涵。他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见解也符合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是一种带有启蒙理性的共和主义政治观念。也正因为如此,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仅仅通过感觉不可能获得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正确结论,彻底的、简单化的感觉主义立场无法科学地解决认识论的基础问题,更不可能为其他学科的改造提供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特拉西把观念学定位为一套理性政治学,是“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理性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依据,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特拉西的观念学充其量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对现实的批判也不过是同现实的影子做斗争。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孙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2]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
[3]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M].王萌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4]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0页.
[5]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M].王萌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