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分析①

2023-06-01张文风

中小学德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话语马克思主义

◎张文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的理论课属性,也揭示了思政课教师要在“讲道理”上下功夫。讲道理既涉及方法的选择,更涉及话语的选择,强调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

但在实践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话语转化的理解仍旧存在一定偏差。其一,对于话语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于话语转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达交流方式层面,教学话语所承载的特定思想价值观念被有意无意忽略;其二,对于教学话语体系的逻辑性把握不准,不能将教案和讲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表情达意、丰富直接的教学话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存在断裂与隔阂;其三,对于话语转化的建构性研究不细,缺乏教学话语能力建构的主动性和内驱力,教学话语的更新常常滞后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将教学话语作为承载讲道理的重要方式,不断探索教学话语的转化和创新。

一、讲好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价值分析

“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运用好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三种基本形态: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政治话语、描绘社会普遍思想的学术话语、融合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生活话语。[3]其中,政治话语作为执政党思想意志的集中表达,承担着社会导向、价值观塑造、凝聚人心等社会功能;政治性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学术话语传播学术概念、思想命题等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理论知识,为政治话语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生活话语以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等方式让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更加具体、形象、直观、深入人心。三种话语形态互联互通、融通转化、对接共振,共同支撑起具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政治话语凝结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价值内核

政治话语是思政课教材话语的基本底色和根本特性,集中体现于党和政府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所揭示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反映学科理论主线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程式化描述。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因此,“讲道理”首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审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者和奋斗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评论者,更不是破坏者和掘墓人。第二,从课程属性观察,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学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其使命是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政治性是课程的根本属性。[4]第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和观点一定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

(二)学术话语凸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学理性

学术话语为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提供坚实厚重的学理支撑和解释框架。不同于教材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学术往往侧重于专业性和研究性,是对教材内容尤其是重难点的拓展与延伸。因此,“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思政课的知识逻辑和主要观点。

一方面,讲好思政课的根在于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有助于汲取百家之长,是思维发展、知识增长、视野拓展、理论沉淀的主要途径。学术话语是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的“中介”,没有学术研究积淀的讲课容易停留在教材知识的表层,落入“人云亦云”甚至“平庸媚俗”的窠臼。另一方面,思政课兼具批判反思特性,思政课“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如何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在释疑解惑中澄清认知,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在“破”中“立”,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中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在释疑解惑中增强教学的学理性,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够在各种学术观点中旁征博引、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三)生活话语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讲好中国故事”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途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难点在于通俗易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相对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生活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话语形式,是教师把教学信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言语进行终端表达和传递。“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会话不投机半句多”[6]。以生活话语丰富叙事技巧、革新叙事结构,将教材重难点知识生活化表达,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强调的是,生活话语同样要实现生活与理论的对接,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做到不庸俗不媚俗,要向学生传播思政课所承载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进而实现“讲道理”入心入脑。

一方面,平衡叙事和说理的关系。讲道理以对客观真理的宣讲与言说为教育手段,摆事实则以政策为导向达到情理交融、事理互通,但二者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定位是不同的。借事说理,叙事是手段和载体,目的是为说理提质增效服务,要以是否支撑讲道理为标准。讲好思政课的大道理是目的,明理是本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是什么”,还要讲好“为什么”和“怎么办”。道理讲清楚,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分清理论的逻辑层次。把道理说清楚、讲透彻的关键是厘清贯穿教材的理论主线,围绕主线引导学生在宏观、整体上更好把握教材体系,从而形成理论的知识网络。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层次大体上可划分为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和理论核心内容等。在具体原理讲解方面,“思政课教学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知识/问题-内容阐释-意义阐发-知识反思’的理论话语结构”[7]。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分清理论的逻辑层次,按照由易到难、从低到高进行分层,进而以叙事方式呈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教育故事,透过故事启示或阐明一个道理。如此,才能让学生感悟真理的力量,并以此指引自身实践。

二、讲好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外在呈现方式

话语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内生性问题,决定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效果好,其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让基本概念变得简单具体、知识脉络变得清晰明确、主要原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一)强化政治担当:将生僻概念形象化

思政课教学“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8],即“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和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思政课教师只有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以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政治担当。

其中,概念是思政课程的基石,概念作为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单位,学生只有弄清思政课程中的政治名词、政治概念,才能利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坚定政治立场奠定理论基础。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对相关概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进而立足学生实际将生僻概念形象化。只有概念准确、判断真实才能形成正确的推理和论证,由此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所谓生僻概念形象化,即使抽象的概念实在化,提升其具体、生动、可感的程度。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八课“量变与质变”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呈现“宇宙速度示意图”:人造卫星发射后,运动速度逐步加大(量的积累),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克服了地球引力成为地球的卫星(质变)。继续加大运动速度(新的量变),当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时,卫星就会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行(新的质变)。如此,生动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设问法、对比法、关系法、归纳推导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注意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从与概念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分析入手,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和设置问题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转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提升学术逻辑:将复杂内容简明化

思政课在学科内容上具有宽领域性特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五史”内容,以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9],其学术深度和广度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由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争做“大先生”、教“大学问”,在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以及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成功有效的经验实现内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富有逻辑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凝练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持续地将科研收获应用到教学之中,通过科研提高教学层次,进而不断凝练、提升自身的学术话语。

学术研究有利于培养思政课教师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引领学生以“小切口”解读“大问题”,以“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一方面,善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抓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围绕教学关键点高效做文章。另一方面,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话语不能停留在“浅层”和“表面”,要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质及规律性联系。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理清知识脉络,搭建新知识结构”。[10]

例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广泛,教师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重点难点穿成串,做到“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在把握教材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分解复杂内容,再通过细致讲解“逐个击破”,使得各个知识点更加具体和便于理解、记忆等。而顺口溜讲解法具有生动形象、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等优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巧编顺口溜,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难点知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人民当家作主”(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编写了“顺口溜”:政治制度要记准,人大制度是根本。发扬民主重参与,多党合作是基本。民族关系要处好,区域自治少不了。将“人民当家作主”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简明化,易于学生理解并牢记在心上。

(三)打磨生活话语:将深奥原理通俗化

原理是思政课教学的另一核心内容,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学科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立足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核心关切和兴趣点,主动打磨生活话语,探索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话语转化方法,从而将深奥的原理通俗化。实践中,关注中国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用好“网络流行语”、党和国家领导人“金句”,以及政治理论“高频词”,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不断增强教学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内在要求。

从生活话语的角度审视,网络流行语往往简约而不简单、形象而不失幽默、随意而为却往往妙手天成,有其独特的魅力。[11]其在表达方式上贴近学生心理特征,使其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在思政课教学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我们都是追梦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网络流行语有意识引导学生“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而党和国家领导人“金句”往往以“用典故、讲故事、打比方”为载体,贴近生活、言近旨远、意境深远,蕴含了深厚的真理感悟、智慧力量和人格魅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金句”,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持久的感染力,在思政课教学中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甚至“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例如,“创新驱动发展”(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教学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政治“高频词”指关注度高、在教学中出现频率高且重要的词语,为学生理解热点和重难点知识提供了便利,思政课教学要重点关注。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一百年”“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等时政热词会在不同学段、不同学制类型思政课教学中反复出现,几乎贯穿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可按照词义特点,构建互相关联的思维逻辑系统,在系统讲解和分析基础上反复灌输。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减少独白式教学话语,在论据、教辅手段运用上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PPT、微视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持续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