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略①

2023-06-01庄怡清

中小学德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性法治道德

◎庄怡清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提出着力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并以此为依据规划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整体性、结构性与进阶性课程与教学评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教学,已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紧迫课题。而大单元教学通过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能有效组织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某一板块的知识[1],体现整体性、结构性与进阶性,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历程,促进核心素养形成,从而成为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路径。

一、把握大单元教学之“大”的关键要求

大单元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教学。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教学指在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基础上,凝练一个单元主题并以此统领单课时教学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先制定清晰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厘清知识内容的整体脉络,最后,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深度掌握[2],进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而大单元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大”的理解:其一,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观念、大任务、大情境、大项目、大问题、大能力等驱动教学;其二,强调教学设计的站位要高、目标要远、内容要精、活动要真、思悟要深、评价要准,从整体性、结构性、一致性等方面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其三;“大”意味着“与未来的真实生活相关联的内涵”[3],故而要将课程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注重素养形成的情境性要求,体现其高迁移的特点。其四,强调“以学习定时间”而不是“以时间定学习”,注重学习历程的完整性。

因此,大单元教学应在吃透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基本实施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与传统课时教学和单元教学相区别的大单元式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单元整体目标、整体任务、整体活动及评价中吃透知识并外化于行,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二、厘清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对大单元教学之“大”的理解,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其大单元教学至少应突出如下特征,即整体性和实践性。

1.突出整体性,以大概念统整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素养培育,内容涵盖国家认同教育、价值观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社会交往教育、文化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方方面面。当前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以单元建构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呈现知识。这样的单元设计主要体现为内容单元,知识点繁多且比较碎片化。

大单元教学突出整体性,强调以大概念统领教学,这要求教师要以把握教学站位,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围绕学习主题提炼大概念。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专家思维、学科实践等思想,对教材中的单元或者知识主题重新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大概念。以此为统领,将多主题单元、众多单课置于一个时间跨度中组织成大单元,使每一课时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对接核心素养。

例如,可尝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概念,统整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爱和平”三个内容,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了解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美丽乡村建设让百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感受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从“一带一路”、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了解我国经济的强劲、可持续性发展。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实现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培育。

2.突出实践性,以大任务统领整体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要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实践是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要切实改变“说理论道”的教学方式,探索学科实践方式,引领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实践,从而以新的学习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在教学方式上,大单元教学可采用大任务的形式实现整体设计。尽可能将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将社会性议题引入教学,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4];并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引领其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例如,“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可聚焦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培育,设置大任务:假如你是中华文化小使者,你会选择什么内容、怎样向外国友人讲述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的故事?以此实现单元整体设计,基于单元不同课时主题设置不同的情境任务,将其分解成三个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写好汉字的传承中,在绘制古代科技“中国名片”的自豪中,在制作“致敬榜样航天精神”相册中,解决问题,习得中华文化。

核心素养是一种超越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学生不仅需要理解知识,还需要迁移和应用知识,即用知识去实践才能形成素养。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突出整体性和实践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将知识、方法等应用于真实情境的机会,使知识摆脱惰性具有活力,体现高迁移性的学习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探索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要义

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突出整体性和实践性,强化教学逻辑构建和社会实践,并以创新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历程。

1.基于学习主题提炼教学思路

课标围绕学习主题,包括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国情教育等建构课程内容。这要求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基于学习主题梳理教学内容,指向素养培育建构教学逻辑思路。

例如,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教师要围绕“法治教育”这一大主题梳理具体的单元内容,带领学生系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理念,提高守法、用法的意识,将法治观念根植学生心中。具体而言,教师依循“什么是法律-为何守法-如何用法-认同热爱法”的整体逻辑,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探索以大单元教学打破教材课时限制。以此统整各单元教学,逐步深化法治观念的建立与内化,实现核心素养养成。

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实践性,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中开发教学资源。基于不同的学习主题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以清晰的逻辑思路为主线,引领学生逐步感知现实生活,在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成长。

2.注重任务驱动社会实践体验

整体性的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实践性,其探究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围绕核心概念,大单元教学可围绕大任务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实践及评价等,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学习“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五年级上册)时,教师根据已有教学实践和学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习惯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在教师、父母等成年人的呵护下,很少遇到各种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思考。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学生与同伴吵架”“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生气”“小学生吸烟”“陌生人拦路抢劫”等情境探究,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通过讨论探究等寻求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并根据课堂所学尝试去解决。以此作为课后实践任务,驱动学生走进生活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下节课作出反馈。

大单元教学要整体设计课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驱动学生走进生动的生活展开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知行合一,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3.凸显学习表现创新评价方式

课标对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建议,尤其强调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等的评价,将其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要注重表现性评价和增值评价等,推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转变重结果评价的关系。注重纸笔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注重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其次,注重嵌入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展开每一个互动时所取得的进步或者遇到的困难,动态呈现其学习成长过程,据此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建议,同时调整自身教学策略;最后,探索增值评价的个性化,关注学生相对自身而言的进步,减少横向排名对比,引导学生不断前进、超越自我。

在具体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卡,记录学生在每个单元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收获、合作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及其可视化处理,直观了解学情及学生在各项能力上取得的进步。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测评,从而以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反思。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问题,在自我剖析中实现道德成长与素养生长。

猜你喜欢

实践性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