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阅读支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2023-06-01王晓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王晓荣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阅读支架;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综合表现。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学生须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通过恰当运用工具策略,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从而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一、精心设计阅读问题链支架,促进思维能力进阶

问题链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支架。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但阅读教学的现状是,课堂提问往往停留在浅认知层面。据统计,80%以上的课堂中,教师提出的事实性问题占到85%以上。这些问题学生只需要浏览文本,甚至不思考也能说出答案。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崔峦老师明确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对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有疑”也就是教学生学会质疑,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有效解决阅读以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解疑。

1. 减少“是什么”的问题

“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指向事实性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就能解决。要引发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教师需要借助启发式问题,可在“是什么”的问题后,追问“你确定吗?理由是什么?”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从所读内容想开去”。人们会因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本单元课文《草原》时,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然后梳理出下面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景美、情深)

(2)你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蒙汉情深?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逐步深入的两个问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有证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设计开放性问题链

封闭性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而开放性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挥,展示出学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思维的丰富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如《草原》一课,品读景美时,可以通过环环相扣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这种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用哪些巧妙的手法表达出来的?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这些手法巧妙在哪?如何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和想象到的画面把课文读好?开放性的问题链,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中对文本的体悟更深刻,对表达手法的评价更准确,对感悟的表达更具个性化。学生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3. 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

对教师而言,能够设计出层层深入的问题链,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了提问的基本思路,效果明显。第一类,“是什么”的问题,一般结合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提出;第二类,“为什么”的问题,一般结合“是什么”的问题变换角度设问或追根溯源式地提问;第三类,“怎么做”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方法策略进行提问;第四类,“迁移应用”的问题,一般是将学到的重点方法策略迁移应用到解决其他问题中。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1)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3)作者是怎样把四季之美表现出来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如果让你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場景之美,你会借鉴哪些方法?试着用思维导图列出小练笔的提纲。

好的问题设计,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引领学生的认知逐步升级,促进其思维不断进阶。

二、恰当运用思维图示支架,让思维看得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思维可以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被看见、被理解?恰当运用思维图示支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思维可视化常常被称为“让思维看得见”。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隐性知识制品)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在表现形式(显性知识制品),从而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等。思维导图等可视化认知工具能引导学习者有效梳理所学知识,主动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记忆和理解;能够直观地展示学习者的思维路径、思维过程。利用图示,能够呈现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观点,也能够表现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恰当运用思维工具进行教学,能让学习更清晰、深刻,让评价更可观可测,让交流更直观、高效。

下面以思维图示的应用为例,阐述思维工具对促进深度阅读、发展思维的作用。

双气泡图,主要用于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易混淆概念、词语等的对比。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一文,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自然段落多,内容较零散。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更深刻地感悟文本蕴含的道理,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利用双气泡图,至少从三个角度对陶罐和铁罐的异同进行比较(见图1)。

通过图1,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认识逐渐全面且有深度:陶罐和铁罐都是用来盛放调料的,虽一个易碎,一个结实,但它们发挥着相同的作用,说明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价值;它们都经历了改朝换代,被遗落在废墟里,覆盖在泥土下,若干年后,陶罐依然光洁美观,铁罐却连影子也没有了,这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不嘲笑别人的短处。在比较中,便落实了本课所承载的训练重点: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学生从中能感悟到生活中与人交往不要傲慢、要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学生借助双气泡图进行阅读,认识会更清晰,理解更深刻。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刷子李》一课。这篇课文呈现的是一个有大本领、大智慧的人物形象。本文除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外,还使用了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有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师生共读、抓关键事件、品细节描写、绘山形图等策略,将故事经过呈现出来(见图2)。

三、利用语言表达的程序支架,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指在思维活动中,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的思维活动。

综观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考虑不全面,观点不明确,证据不充分;在交流表达时,磕磕绊绊,词不达意,叙述不流畅,逻辑不清晰。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有逻辑的表达方法。

经过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梳理出四种语言表达的程序支架。一是关联词支架。用“首先(开始、先)……接着(接下来、又)……然后(再次、而后)……最后(最终、结果)……”叙述,一般用于低、中年段学生陈述自己的阅读感悟。二是顺序词支架。用“第一……第二……第三……”讲述,一般用于理由的陈述。三是观察顺序支架。“前后左右、从上到下、由远到近,先整体后部分”,一般用于描述观察所得。四是结构化程序支架。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提炼出了“OEEC”结构化思维和表达支架。“OEEC”即观点(opinion)、证据(evidence)、解释(explanation)、结论(conclusion),规范了学生思维和表达的程序,使其尽量做到有根据、逻辑自洽、层次清晰,能自圆其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维和表达过程中混乱、跳跃或含糊不清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巧妙设计任务群支架,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现实中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读了不会用,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他们关注的是读的内容,而没有借助文本,归纳方法,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笔者于2022 年底对省内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层级的语文教师进行了关于阅读教学的问卷调查,参与人数约500 余人,其中两项调查数据发人深思(见图3、图4)。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策略和素养目标相对薄弱甚至缺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策略和素养目标的引领,教与学在低阶认知层面兜圈子,重讲授、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方法策略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精读,精讲细读,举一反三——学法;略读,自主略读,学以致用——用法;课外阅读,任务群导向下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举一反三——得法。

笔者以五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单元“品读红楼”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任务群设计,并借助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首先,通读新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然后进行有机融合,结合《红楼梦》的文本特点与本学期的语文要素,整合学过的相关阅读策略,进行“教—学—评”一致的思考,设计“品读红楼”主题式阅读任务群,引领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实践,在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主题任务如下:

1. 阅读内容:《红楼梦》青少年读本,可参考阅读《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

2. 先运用猜读、跳读等方法,通读整本书,再运用概念图梳理人物关系,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两个角色,总结归纳其形象特点,制作人物名片。

3. 自选回目,反复研读,创编剧本。

4. 学生自主选定角色,可邀请助演者。

5. 邀请教师担任助演角色或智囊团,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评价。

6. 服装道具、人物形象设计等,尽可能地接近作品。

7. 请学生担任评委,评出最佳演员。

整个任务过程中,阅读策略贯穿始终。每个环节既是学习活动,也是评价活动,教、学、评融为一体。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有机融入其中。概念图梳理人物关系、制作人物名片、创编剧本、选择演员、服装道具、人物形象设计、担任评委等,无不体现着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当然,閱读支架还有很多,支架的应用也不是单一的,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综合设计。教师应增强应用阅读支架的意识,综合搭建适切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逐步实现深度阅读的真实发生,在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体验阅读的快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进而成为终身阅读者。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