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尚杂志中服装的西式演变与新中式设计应用
2023-05-30刘丽君任力
刘丽君 任力
关键词:民国 西式演变 服装设计 新中式应用 时尚杂志
引言
民国时期是中国新旧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新旧服饰文化交替的分水岭,封建社会到新文化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特殊的服饰文化。在民国初期,女性服饰注重引入西方文化元素,但这一时期主要以单纯的模仿为主,缺乏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融合。此时女服设计也对西式服装照搬照抄,缺乏特色与创新呈现出了明显的“西化”特点。到了20年代后期,服饰文化思想有所沉淀,将传统服装设计与西方服饰特点相结合成为一种风尚,进而出现了诸多中西结合的服饰类型,例如旗袍等,极大丰富了女性服装的类型,充分体现了女性独特的美感。五四运动后,积极向上的革命青年思想深入人心,加之刘三姐等一系列革命女性形象的出现,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受到了影响,革命青年女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看出,民国女服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各个阶段形成了差异化的服饰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封建社会到民国再到近代化的变革过程中,海派服饰一度引领了民国女服的潮流,文章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地区的杂志为主要参考文献,深入分析民国时期女装的特征,以期能够揭示民国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及发展规律,为服饰研究者和设计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服饰变革
中华民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政治与经济体系上积极参照、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解放思想,实施对外开放。在妇女运动的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走向工作岗位,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女性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开始步入社会,与公众开展社交活动。在这样的角色转变下,适应女性参与各种场合的服饰也相继出现,旗袍、西式大衣、连衣裙、晚礼服等服饰纷纷涌现,女性服装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整体态势,民国女性的服饰不在局限于传统女服,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性。外在政府服饰政策的改变与内在思想改变的融合,促成了这场服饰变革。因为这一特殊历程,中西交汇的服装开始形式,直至融合成新中式服装,如图1。
二、民国服装的西式发展历程
(一)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多样化表现
在辛亥革命后,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服制》,《服制》规定“女子服饰无多变更,款式上沿用前朝款式即可”,在制度上并沒有过多促进女装的演变。但民国初期的女性服装虽然主体上仍在沿用旧服,但是较之以往的服装设计也有了细微改变。受传统封建思想德育影响,女装一直以来基本都采用直线裁剪,这类裁剪方法设计出来的女装缺乏线条感,很难体现出穿者形体的美感。到民国初期,女性服装开始从装饰之美逐渐转变为注重形体体态之美开始注重修身,在设计过程中开始有意突出女性女性腰线,以此来体现出女性的曲线之美,如图2。
民国早期的女士着装以高立领收身长装为主,相较于清末时期的女装,其衣长逐渐收短,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女性地位、角色的转变,民国女装也开始注重强调实用性风格,而非仅仅关注服饰的装饰性。在西式风格衬衫领的涉及影响下,民国女装也开始改为舒适的短立领,衣长进一步缩短至腰部以下,上衣下装正式分离。在服装款式方面,仍然沿用右襟,但在细节设计上却简化了清末女装繁杂的装饰,女装整体呈现出简单、实用、素净的风格。
随着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女性除了追求服装的实用性、简洁性之外,有一部分走在时尚前沿的女性,也开始重视服装的时髦性,在这样的追求时尚与个性的审美诉求下,女性服装款式也在不断增加:西式大衣、晚礼服、连衣裙、中式紧骑装、传统丝袜等也逐渐流行开来,各种“另类”的女装也逐渐开始出现在女性的身上,甚至包括男子西装、戎装等。
如图3所示,在1962年的民国杂志《良友》上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女性服装,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民国女性的着装五花八门,且在不同场合,女性的着装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场合与服饰存在着很大的匹配性。在款式结构方面,这一时期的女性着装开始引入装袖,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的T字平裁,与此同时,时髦的洋装、舞台服装也相继出现。
民国初期的中式服装受西式影响较少,或直接搬用西式,或只是在领型和服饰廓形结构上有细微改变。这一时期的人们,思想分为两个极端,一类是仍旧活在封建思想中的人们,一类是走在前卫思想的留学生诸如此类。时尚跟传统还存在对立,中西的融合还有待改进。
(二)民国中期“中西交融”的西化服装
相较于民国初期而言,民国中期女性服装的“中西合璧”特点更加明显,此时女性的服饰已经实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的良好融合,其中最典型的服饰类型便是旗袍。在这一时期,中西结合的女子袄裙、文明新装、旗袍共同构成了女子流行服饰。1929年《服制条例》制定袍为女子礼服和公务员制服,但无论是女子礼服还是日常服饰,旗袍都是民国女性常穿的服饰类型之一。旗袍的流行也标志着中西结合的服装正式步入了民国乃至中国服饰的舞台。民国中期中西服饰文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极大地促进了女装设计的时尚性和进步性。
民国中期的女性服装追求和合身与便利性,旗袍也在这一诉求下进行了改进,从最初的宽松肥大的款式逐渐演变为紧身收腰的类型,旗袍下摆的弧度由直到弯,衣长逐渐缩短,使旗袍更加贴身、便于活动,又能够勾勒出女性的身体线条,体现女性之美。另外,在这一时期,西装套装女连衣裙也十分流行,一般为西装套裙或者西装配长裤,亦或是大衣内搭连衣裙,如图4。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西装和连衣裙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这两类服装多为舶来品,并未完全在女性群体中普及开来,服装大多是当时的“上流社会”直接从国外购买获得的,但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这也为这两种服装的风靡和普及提供了可能。
(三)民国末期动荡的西风服装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中日战争爆发,战争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中断。在服饰方面,从单纯的中西结合服饰开始出融入当时战争化时代的革命思想,此时,人们的民族精神独立意识被激发,在这个时代涌现了一波属于自己本国的新中式服装。在民国末期流行的旗袍长度由之前的“及小腿”进一步缩短,在风格上面,突出服装的简洁、实用,在物料方面,也更趋于日常化,棉麻、人造毛成为旗袍设计的首选材料。
民国末期,受战争的影响国内物质资源匮乏,女性服装开始向实用性和耐用性靠拢,旗袍的领子变成可拆卸的衬衫领,方便清洗,袖子也从短袖变成了无袖。此外,女性开始流行简练的齐耳短发,战争化的女性形象开始流行,坚毅、革命的正面女性形象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如图5。
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从开始的“崇洋媚外”对西式服饰全盘接受,到后面慢慢形成中西结合形成本国的西化服装。当时社会亦如此,从一开始的全盘吸收西方的政策到后来树立了属于本国的新中国政策。国民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国民独立意识与国民自信形态觉醒的旅程。
三、民国时尚杂志中的西化服装样式研究
民国时期杂志画报是集广告、商业、商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物,详细、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流行的服饰类型及特点,对于人们了解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故本文以民国杂志中的服装样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国这一特殊时期女性服饰中西结合的具体表现。
(一)服装结构中西结合表现
1.领型西化分析
对于一件衣服来说,能够首先给人以主观视觉感的是领型,领型对人的整体气质的塑造都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封建时期女装的领型比较单一,主要以无领和立领为主,而在引入西方服饰文化之后,民国女装的领型逐渐变得多样化。尤其是上流社会的时髦女性对于连衣裙等时尚着装的喜爱,进一步促进了领型的多样性,因此这一时期出现能够满足多种场合需要的荷叶领、翻折领等领型,满足女性差异化的需求。本文主要以翻折领、西装领和立领三种主要领型举例分析。
翻折领也称折领,由翻领和领座两部分组成,最早见于西方军装,在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流行开来。民国初年,许多在日留学生将带有这类领型的服装带回国内,自此折领逐渐在国内风靡开来,家喻户晓的中山装领型便是受此影响。根据杂志史料考证,民国时期的女星旗袍在设计中也借鉴了立翻领,其结构形式分为有领台,无领台和似有领台三种形式。翻立领线条清晰、菱角分明,服装英气夺人,能够让穿者有一种专注、正式之感,民国海派女装也喜用此类领型。
18世纪80年代欧洲部分地区的男装出现小翻领,到20世纪初期西装领基本成型。西装领由民国时期赴欧洲留学的留学生带回国内,后因为民国时期大量购入西装洋装而逐渐流行开来。到了民国后期,上海女装也开始使用西装领,西装领开始逐渐应用与女装服饰上。传统的西装领由小领尖和驳领两部分组成,门襟有交叠量。在民国海派女装中,还充分吸收了驳领的特点,在门襟的设置上均使用对襟,民国时期对西装领的改良现象也是半西化的结构体现。
立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当时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立领主要受当时遮挡前胸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到了民国时期,立领由于旗袍的流行,其高度从高到低,角的弧度从圆到方,进而适宜各种脸形各种场合的需要。立领可在视觉上拉长脸形,其多用硬衬制作,可以修饰脖颈,显得女子纤细修长,因此受到了一眾女性喜爱,如表1。
2.袖型西化分析
民国时期的女装,在袖子的造型设计上也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女性服装只有连肩袖,后引入了装袖。在女性对服装多样化需求的影响下,女性服装的袖型在装袖的类型上出现了荷叶袖,泡泡袖灯笼袖喇叭袖开衩袖等,袖型十分多样化。
泡泡袖最早起源于欧洲,曾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十分流行,在民国时期传入国内。泡泡袖是指肩袖和合拢具有泡起的褶皱形态的袖子,袖的肩袖效果能够显得女性肩更窄,身长更纤细柔美,身着泡泡袖的女性优雅纤细,一直流行至今。
灯笼袖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的海派旗袍上出现了灯笼袖,灯笼袖是在一片袖基础的纸样,袖山和袖口同时抽碎褶,绱袖完成后袖型比较蓬松,形成较夸张的袖子轮廓,袖身宽松袖口处捏褶收紧。根据袖山造型的不同,分为平袖灯笼袖和泡袖式灯笼袖。
倒八字喇叭袖是民国时期的典型袖型,袖山处合体,到末端逐渐放摆,喇叭袖能够很好地修饰女性胳膊肉态,女性在着此袖行走时,摇曳生姿,仪态颇美。
民国时期的荷叶袖一般拼接在现有的短袖底摆,以荷叶边的形式存在。此种袖型温婉也同样有遮盖手臂的效果,在视觉上整体清爽显瘦。在民国后期,荷叶袖也以装修荷叶边的形式独立存在,不再拼在原有袖型上,如表2。
民国时期的上海女装中,传统服装构成元素的西化以袖型的变化较为突出。由表可见,袖型变化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泡泡袖、灯笼袖、开衩袖、荷叶袖具有明显的西化特征。
(二)服装面辅料的中西融合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民国时期服装设计体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特点,加之上海是当时我国重要的海关口,大量的物资从上海运输,我国也进口了大量的棉麻毛织品等织物,毛呢料作为制作西装的主要原料,也被引入到了国内,因此除了丝绵等传统织物外,毛纺织品在民国时期也十分流行,在民国女性服装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在面料特点方面,民国女性服装面料呈现主观观赏性因素,当时具有主要港口的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旗袍中,格外注重面料的花色,许多花型艳丽的面料从欧洲引进,故花型面料成为重要进口面料。
面料多用洋绸、洋呢、蕾丝等贵重面料。底层社会穿着则多用机织面料,其色彩鲜艳且价格低廉。而到了民国后期,女性越来越追求务实风,夏季喜用烂花绒和丝绸面料(如图6所示),这一类型的面料凉爽舒适,适合夏季穿着,且花色多,效果雍容大气,因此广受当时女性的喜爱。
在冬季着装方面,据画报史料可考,当时的上流社会女性喜欢内搭旗袍外穿呢料大衣,主要面料为厚重毛呢或者高级丝绸料,即具有保暖功能,又不失优雅。绸料、呢料、烂花绒、丝绒等面料在新中式女装流行的背景下,逐渐被引进到中国。总体上说,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既保留了原有的棉布丝绸等传统面料,又在国外引进了人造丝技术,增加了人造丝面料以及毛纺织等面料。且由于女性服装造型设计观念的改变,还增加了蕾丝、毛呢毛绒等系列进口面料。
细究杂志中服装的面辅料和细节西式样式的研究,中西结合后保留与结合的新的服饰结构和面辅料都是最终适用于当时时代。民国时期这一特殊的服饰演变历程,其中这一试验的过程,对当今服装也有其借鉴意义。民国服装思想与现今服饰差异并不大,有许多的细节可借鉴。由此思想,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服装,以期抛砖引玉。
四、基于民国西化服饰元素的新中式设计实践
1.设计主题
基于民国杂志时尚西化女装的调研元素,创设新时代具有新中式风格的时尚女装。
2.设计构想与实现
(一)服装设计一——门襟与袖型再设计
设计款式一(如图7):
该款式主要对旗袍的门襟与袖型进行再设计,在其设计中渗透人体工学原理。在领型上,保留旗袍的立领设计将领型明显降低,呈现Y字形流动效果,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门襟处右衽改为闭合性门襟设计,视觉上有拉长修饰脸形的效果。前胸对襟部分设计实则是马褂和旗袍的结合性创新应用,将民国时期流行的裙装与上衣元素结合。大胆前卫的红色和门襟的变化,将旗袍服饰从传统拉回了时尚。在袖型上,采用泡泡袖形成窄肩的效果。在袖口和下裙摆边,配以毛绒皮草的设计,是从民国流行的皮草搭配大衣的造型之中得到灵感。服装的整体造型雍容贵气又时尚感十足,配以黑色高筒靴,更能够增添几分女性的帅气中性之美,迎合现代独立女性审美。
(二)服装设计二——上衣结构的突破创新
款式二(如图8):
款式二在民国中期流行的旗袍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突破,保留了立领的设计,无袖上衣前后片结构切割露出肩部。此肩部设计融入当今流行礼服设计元素,露出肩胛骨,尽显女性优美纤细。上衣中部呼应肩部设计,纤细的腰部若隐若现,体现出女性的性感与线条之美。上衣张扬的结构却不做任何色彩修饰,甚至在整体廓形上都是保守,传统与性感的张力对比是此款式想表达的冲击感。
整体造型为A摆设计并没有突出夸张下半身,主要强调上半身设计效果,不喧宾夺主。其次在面料上,民国时期的旗袍喜爱用洋绸、洋呢、蕾丝等面料,造价较高,作者在设计过程中则采用有光泽感的暗纹印花面料,在突出服装质感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服装的制作成本,为新中式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服装设计三——袖型与盘扣的细节设计
款式三(如图9):
该款式下装裙在结构上主要是以盘扣为设计点进行制作,盘扣是旗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纽扣类型,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将其进行变形重塑再设计,以组合形式展现,突出新中式元素。收腰下摆H形的连衣裙设计,加上下摆的皮草设计,传承民国时期雍容华贵调性。下摆处结合现代数码印花工艺印染了一融水墨丹青画,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
上衣的设计在领型和袖型处创新,承袭了民国初期服装领型結构的龙华设计,搭一方巾。袖子采用两片袖和灯笼袖的结合,微型灯笼袖简约不夸张,更合理地搭配下半身的设计,袖型中西结合进行结构上的创新,沿袭民国西化服饰之特点。
(四)服装设计四——西方解构思想的结合运用
款式四(如图10):
款式四主要采用了解构设计,将西式设计理念贯穿到中式服装中,把旗袍元素打破重组。将扣盘转移到胸部两侧,以对称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在裙装上面,至上到下用镂空装饰将其结构分离,体现出一种破碎的美。下摆左侧短右侧长的呈现是将旗袍的开衩做了异化处理,此设计下面步态若隐若现,摇曳生姿。为平衡下摆左侧较短的视觉差,将此处设计了水墨竹印染,视觉上统一均衡符合服装的形式美感。
四个款式均是在旗袍的基础上渗透了当今设计思想再做的结构处理,经典的服饰特征融入现代的时尚设计理念,加之舒适要求的人体工学处理。此四套服装设计思路借鉴民国的演变历程——保留本国特点,借鉴别国优势,形成本土文化。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
民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既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又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各类文化交相辉映,给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的“西化”,实际上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侧面体现。民国时期开放、多元的服装文化,不仅给当时的服装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给当今社会服饰多元化的实现做好了铺垫。笔者通过对民国杂志中的女性服装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总结民国女性服装的演变情况,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借鉴。时尚是一个轮回,民国时期的一些大胆的、突破性的服装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点,对于当今的服装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此次课题研究以及笔者的设计实操之,观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的“中西合璧”对于当今的女装设计仍然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民国时期的女装既没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又没有被全盘西化,而是在保留了本土服饰特点、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服装设计元素,极大地提升了女装的时尚美感和实用价值。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之间的交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在时装设计舞台上,既能够不失去本国服装设计特色,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潮服装,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充分吸取西方优秀的设计理念,不断提升服装设计能力与时尚价值,这也是笔者与读者相同的设计方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服装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