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2023-05-30郭昌盛林瑛
郭昌盛 林瑛
关键词:研学旅行 田园综合体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设计策略
引言
一方面,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以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迭以及旅游产业的转型,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网络的建设,对田园综合体等研学基地的教学质量和环境设施要求愈加严格。另一方面,自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来,田园综合体遍地开花,但也存在产业驱动匮乏等问题,需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1]。因此,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有助于园区提升研学环境,引入中小学生稳定客流,实现研学旅行和园区发展的双赢。
一、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相关概述
(一)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提升儿童素质为教学目的,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的空间载体是研学基地,包括知识科普类、自然观赏类、体验考察类、励志拓展类和文化康乐类。
1.研学旅行的活动特点:安全性、教育性、趣味性
研学旅行的活动特点包括:(1)安全性。研学旅行属于活动人数较多的集体校外活动,注重安全保障机制;(2)教育性。研学旅行属于考察探究活动,注重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团队自主学习;(3)趣味性。研学旅行属于旅行体验活动,注重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情境和欢快愉悦的活动氛围。
2.研学旅行的研学目标:行为、认知、情感
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强调“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以及“教学做合一”。研学情境是由研学基地提供的的教学环境,是研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场景。被研学情境唤醒初始印象的中小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导师的支持下与研学情境进行体验式交互,通过对话交流、团队实践完成意义建构,实现行为、认知与情感三个维度的研学目标[2]。
(二)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特征:复杂性、丰富性、乡土性
田园综合体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属于体验考察类研学基地[3]。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1)环境的复杂性。田园综合体拥有较大的园区面积和复杂的园区环境,比如国道、火车道等交通环境;(2)资源的丰富性。田园综合体拥有自然景观资源、农业景观资源以及传统民俗、乡村振兴和非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3)社区的乡土性。田园综合体以特色乡村为园区中心,注重营造纯正乡村风貌和田园生活场景。
二、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现状问题
为了解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的现状问题,从研学旅行发展较为成熟的田园综合体中挑选主要研学群体学段不同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对研学儿童、研学导师和园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记录,最后从安全、教育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总结。三个典型案例包括对应小学1~3年级的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对应小学4~6年级的田园鲁家田园綜合体和对应初中1~2年级的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
(一)空间秩序混乱,困于安全茧房。由于复杂的园区环境和混乱的空间秩序,田园综合体景观限制了研学活动区域和研学自主活动。复杂的园区环境中存在儿童活动安全隐患,而混乱的空间秩序让儿童难以建立对园区环境的心理认知地图。虽然研学旅行提倡儿童自主研学,但是田园综合体目前的研学模式多为由导师带队在小范围的研学区域内沿单一线路进行活动。
(二)研学情境不足,阻碍教育实践。由于研学情境不足,田园综合体景观阻碍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研学情境缺乏地域特色且同质化;(2)研学情境无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需求,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3)研学情境缺乏与课程知识的深层次对应以及多学科知识的复合设计;(4)研学情境提供的信息与场地具体的研学活动不一致。
(三)地方认同割裂,缺乏情感链接。由于场地缺乏归属感和趣味感,田园综合体景观难以引导儿童的个人与他人、团体、乡村和自然之间的情感链接,导致研学者对其在认同感上的割裂。研学旅行强调基于本地实际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基地,引导中小学生感受乡土乡情和县情市情,建构地方认同。
三、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原则
(一)保障安全舒适原则。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保障儿童的安全舒适,包括心理安全、活动安全和导视安全等主体安全以及看护安全和可达性安全等客体安全[4]。心理安全是指儿童通过环境认知形成对环境安全的判断,是提升儿童自主研学的可行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二)注重教育实践原则。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构建符合研学旅行学习机制的研学情境,满足研学活动的情境需求,注重研学活动和校内分学段教学体系的一致性,追求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呈现,营造空间与知识交融的场景艺术,避免研学情境的低阶化、过度商业化与娱乐化[5]。
(三)共创情感体验原则。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提升场地的归属感和趣味感,通过“共建共创共享”和田园美学意象来建立乡野家园式的品牌形象,将儿童的“自我”与“他人”和“田园”链接起来,提升儿童的情感性、交往性与行动性能力,唤起儿童对于乡野自然、研学实践和乡居生活的积极情感。
四、基于研学旅行案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策略
(一)安全:空间分级保障心理安全。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对场地进行安全等级评估,梳理和拓展儿童研学活动区域,通过“点线面”的秩序感空间帮助儿童建立心理认知地图,避免儿童因空间认知混乱形成对环境具有威胁和不安全的判断[6]。从心理安全的角度,不同的空间营造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的作用力,即向心力和离心力[7]。依据向心力从高到低,田园综合体景观被划分为6个等级空间:记忆空间、安全空间、守护空间、交通空间、隔离空间和排斥空间。依据其空间开放性,六个等级空间被划分为强开放性空间、弱开放性空间和封闭性空间。
1.强开放性空间
(1)安全空间。安全空间为儿童自主研学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其空间内各分区之间隔而不断且秩序分明,通过提升空间的视线可达性和秩序性消除安全死角。(2)记忆空间。记忆空间是儿童构建认知地图的关键因素,提升儿童对场地的掌控感和自主研学的积极性,通常位于安全空间的核心区域,一般是具有高辨识度和高视线可达性的活动设施或者大门。(3)守护空间。守护空间辅助守护者对儿童进行看护,一般分布在安全空间内的高处来方便即时互动,有时也分布在安全空间边缘来扩大守护范围,如图1。
2.弱开放性空间
弱开放性空间包括交通空间,应当与其他空间进行明显的界面区分,并采用儿童易识别的导视系统。例如,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用鲁家小火车打通交通断点,串联起各个研学活动区域,以“春夏秋冬”为母题设计特色鲜明的火车站点,并打造火车道提醒标语、道路指示灯和升降杆等契合“火车”主题的导视系统。
3.封闭性空间
(1)隔离空间。隔离空间是指园区内非排斥空间之间的界面划分空间,注重儿童和导师的观察需求。例如,空间划分的形式可以屏蔽儿童之间的视线,但能让守护者观察到儿童活动。(2)排斥空间。排斥空间是指儿童研学活动不可涉及或影响到的空间,比如私人居住区和沼泽湖泊等。景观设计时可以布置阻隔视线和噪音的实体砖墙或者密植乔灌组合等手段实现空间分隔。
(二)教育:知行合一打造田园课堂。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构建“身心、空间、知识”三者紧密交融的研学情境,从而将导师所讲解的知识渗透到环境中由儿童研究探索。“知识情境化”的过程是“主题挖掘-体系构建-空间叙事-行为引导”,如图2。
1.阶段一:主题挖掘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寻找具有在地性的文化元素作为设计母题,避免研学情境的同质化。例如,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从村史中提取“火车”这一特色主题,设计“火车大叔”的机器人形象,并延展到鲁家小火车、交通引导设施和人工智能研学课等各方面。
2.阶段二:体系构建
(1)分学段知识体系。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围绕场地主题构建细致入微、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与校内课程的成长逻辑保持一致,实现研学情境和校内课程的分学段深层次对应。例如,从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简单地描绘自然的形象特征到通过讲解、体会等方式理解场景的文学内涵,再到利用实验、测绘等方式研究环境的抽象数据,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基于儿童认知规律开发出能够满足多学段的研学活动的“自然探究”主题研学产品,如表1。
(2)多学科复合设计。通过将多学科知识及对应的空间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不断优化后实现空间的多元活化利用,避免知识与场地的单一对应关系。例如,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在一个小活动区中整合沙子、水体、动植物、桥梁、火车、轮胎等丰富的景观元素,支持多项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
3.阶段三:空间叙事
(1)故事化引入。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通过四季时令或者诗词歌赋等线索串联各场地,运用设计语言营造沉浸式场景,引导儿童进入研学状态。例如,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的“拾光农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無动力设施作为媒介,围绕小飞燕在春夏秋冬的故事线布置春燕报喜、历险山峰、飞燕还巢等场景。
(2)艺术化再现。将诗词文学的表现力转换为空间设计的感染力,可以极大地增强空间的场所认同感与体验性[8]。学科知识的场景艺术再现充满亲和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的竹园运用竹林、年轮、石阶和石灯笼营造一片竹韵清幽的小天地,并布置郑板桥塑像、郑板桥事迹石碑和竹文化诗句立牌。“文”与“景”相得益彰,更能让儿童感受和理解竹文化。
4.阶段四:行为引导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应当注重触觉、视觉、嗅觉等多维度的感知体验,运用非动力设施、声光电设备等可互动式活动单元来引导儿童的身体参与活动,帮助儿童习得隐性知识、默会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例如,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的蜜桃猪农场运用围栏、轮胎和沙地将小猪农场布置成“赶小猪”的障碍赛赛道,引导儿童主动与小猪进行互动行为共同前行。非动力活动区的各种活动单元引导儿童进行走、爬、跳、攀、钻等动作和奏乐、歌唱、泥塑、沙画、种植等行为。
(三)教育:情境升级优化互动体验
实现“知识情境化”后,研学情境需要依据场地后续的具体研学活动需求进行相对应的升级优化,从而提供更好的研学互动体验。依据导师主导程度可以将研学活动划分为导师主导类、团队实践类和轻松休闲类。
1.导师主导类活动情境:导师主导类活动包括宣读规则和讲解知识等,要求集中学生对导师的注意力。景观设计时应当提升此类活动空间的围合感,运用植物或墙体屏蔽其他活动和声音的干扰。如果空间条件无法进行围合屏蔽,可以利用广播、插画和声光互动等形式辅助导师讲解。
2.团队实践类活动情境:团队实践类活动包括团队合作和调研取样等,需要空间辅助活动秩序并提供教育资源来支持多团队交流实践活动。在辅助活动秩序方面,景观设计时可以进行空间划分并运用元素进行示意。例如,在进行水质监测取样的亲水平台地板上画上若干云线来划分区域,并用虚线等引导排队,避免团队取样时拥挤发生危险。
在提供教育资源方面,景观设计应当注重环境可供的活动单元和活动机会:(1)丰富性。环境中可供的活动单元与儿童人数的比率应当尽量达到2:1,保证活动机会的公平性;(2)多样性。活动单元的种类、材质和功能应当具备多样性,方便根据节气时令等主题进行更新;(3)操作性。活动单元应当具备可操作性,以非固定式为主,可以结合音乐绘画等元素设计;(4)活动单元的布置。活动场地应当具有1/3~1/2的开放空间不带任何活动设备,并配有活动道具的供应与存放空间;(5)活动机会。简单和复杂的活动单元应当保持平衡,便于动态调整场地的活动机会。例如,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的蜜桃猪田野农场在无动力活动区内设置约占1/3面积的草坪作为弹性空间便于进行临时的集体研学活动。草坪旁的“田野课堂”建筑用来存放供应各类研学活动道具。非动力活动区布置丰富多样的活动单元,如垂钓平台、非动力装置、音乐装置和木桩桥等,如图3。
3.轻松休闲类活动情境:轻松休闲类活动包括课间休息和集体野餐等,注重满足儿童的社交需求。景观设计时常结合观看、参与、退避等儿童社交行为进行设计。例如,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的乡村儿童俱乐部位于整个农场的边角处,作为边缘空间可以观察其他区域的活动。俱乐部围绕中间的活动场地布置专门的座椅区便于观看,还在每个活动设施旁布置若干轮胎来作为儿童坐看和参与活动两个行为间的缓冲区,并在游乐设施设计时为儿童预留从容的退避方式。
(四)情感:共建共创共享乡野家园
1.共建共创共享
(1)田园共建体系。田园共建体系有利于提升儿童对田园综合体的主人翁意识。景观设计时应当鼓励与支持研学导师和儿童参与到规划、设计、营建等各个建设环节。在研学儿童的层面,应当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比如提供难度不同的活动方式适应儿童心理承受力的变化。在研学导师的层面,应当建立委员会,咨询教育细节,帮助研学导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和活动场地之间的关系,避免其采取违背场地预期目标的强迫行为[9]。(2)田园共创活动。田园共创活动有利于儿童对他人、集体和园区的情感构建。例如,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设立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带领研学儿童植树造林、艺术DIY、采摘果实或者制作饭菜,并在展馆展示儿童作品。(3)田园共享空间。田园共享空间有利于帮助儿童融入田园社区,唤起儿童对于乡居生活的积极情感。例如,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通过在研学空间中嵌入社区公共空间促成儿童与原住民、新住民和旅游者的会面,比如其园区内的“大草坪户外乐园”。
2.田园美学意象
遵循田园美学的场地意象有利于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景观设计时,允许通过文化再创造来提升场地的趣味感,但应该保证乡村环境的原真性,不允许生搬硬套、弄虚作假的乡村发展建设[10]。例如,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的设计团队遵循新田园主义美学观,尊重原有的乡村风貌和聚落肌理,推崇“抱朴守真”的意象之美,使用保留、再用和再生设计等手法,選用青瓦、竹材、木头和废旧轮胎等原生材料和循环材料塑造场地意象,如图4。
结论
研学旅游的出现恰当契合了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游客旅游需求的升级转变,打开了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方向[11]。研学旅行是田园综合体业态升级的新契机,是儿童走出课堂、走进乡村、走进自然的重要教育环节。设计师有责任通过景观设计支持儿童安全舒适地进行研学活动,营造衔接校内课程内容的研学情境,唤醒儿童对于乡野自然、研学实践和乡居生活的积极情感。
因此,在基于研学旅行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当保障儿童的心理安全提升自主研学的积极性,通过“主题挖掘-体系构建-空间叙事-行为引导”四步走来实现知识情境化,并基于场地后续的具体活动需求来优化互动体验,以及通过“共建共创共享”和田园美学意象将儿童的“自我”与“他人”和“田园”链接起来,助力研学旅行良性发展,提升田园综合体发展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