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电影重映: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2023-05-30高红阳闫心池吴芬芬杨环环
高红阳 闫心池 吴芬芬 杨环环
【摘要】电影产业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重大影响,发展一度受阻。进入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仍然可能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面对危机,电影产业通过开展优质电影重映的方式逐渐复苏,其背后的传媒经济逻辑与供给侧改革相一致。在信息经济学理论视域下,我们发现其产生的众多效益不仅对电影产业自身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进一步地,中国电影“重映”正向外部性的溢出或许可以为世界电影业的复苏提供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电影重映 电影产业 传媒经济 供给侧改革 后疫情时代
基金课题:东北师范大学智库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吉林省泛娱乐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135210003);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基金招标项目“吉林省文化品牌价值提升与传播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104014);吉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校内培育项目“新文科广告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项目编号: 131003393)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12月16日,适逢《阿凡达:水之道》上映,笔者走入电影院购票观影,在浏览热映电影目录单时却意外地发现,除了《扫黑行动》《航海王:红发歌姬》等新片上映外,《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10月)、《流浪地球》(2019年2月)、《金刚川》(2020年10月)、《狙擊手》(2022年2月)、《奇迹·笨小孩》(2022年2月)等曾经上映的电影再登大银幕。
电影重映,也被称为电影复映、电影重播,最初是指借助影片修复技术让老电影重新放映的电影工作流程[1]。以往电影重映是将经典电影经过数字技术修复,然后采用点映的形式在一些特定的电影节播放,以致敬经典和满足影迷的怀旧需求。在前疫情时代,电影业界的重映实践早已开展,如《泰坦尼克号》于1997年首映,票房达18亿美元,时隔15年,该片3D修复版于2012年在世界各国重新上映,依旧获得了4. 436亿美元票房。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阿凡达》于2010年1月在内地首映票房13. 39亿元, 2021年3月在内地首次重映,依然获得了3. 75亿元票房。
国内业界开始尝试电影重映和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潮时间点大致都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影院乃至整个电影产业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危机中,业界开始尝试小范围电影重映,部分重映影片逆势发展,取得瞩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回顾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各行各业,而整个电影产业所受冲击尤为严重。在疫情防控大局之下,电影产业链长期停工,全国各大影院停摆数月。在后疫情时代来临之际,电影产业内部竞争越发激烈,同时也遭受着疫情反复带来的阵痛。电影产业正面临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电影产业资源配置,平衡电影供给与消费,为电影产业提供良性发展驱动力,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电影重映何以能从看似简单的供给存量调整入手成为特殊时期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式之一,探索电影产业用以“自救”的电影重映作为小“杠杆”撬动的大效益,并阐释借助电影重映强化产业发展动力、促进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一、后疫情时代电影重映与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停工带来的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电影产业发展
新冠疫情直接影响了电影产业上下游相关领域的各类要素资源的生产与流动,在各个环节按下电影行业的“暂停键”,电影市场受到较严重冲击。回顾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国院线基本处在暂停营业状态,这直接导致电影消费停摆、大量电影撤档,前期宣发等成本沉没无法收回。
此外,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同样也波及到电影行业全产业链,无论是准备开拍的、正在拍的,还是已经进入到后期制作环节的,只要是需要团队线下作业的,无一例外都被迫全线停工。进一步地,这种停工、停映势必带来现金流吃紧、人力资源流失等各种要素投入的问题,从而使整个电影产业供给端的生产和运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无疑也会给后疫情时代电影企业的复苏复工复产带来不确定风险。
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集中表现在电影产业的整体性供给不足,即便进入后疫情时代,这种影响也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激活市场活力,尤其是吸引观众重回线下影院观影,唤醒需求侧对电影的需求,使观众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并产生持续消费行为,较之以往需要更高质量电影产品的持续供给。这就迫切要求从产业供给侧思考变革路径与发力方向。不难想象在缺少高质量电影产品的市场中,观众付费观影的意愿不强,后继市场资源持续投入与再生产必然缺乏动力。
(二)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剧的潜在效应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指出,电影产业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2]。加之当前中国电影工业还处于成长建设阶段,在高速发展几十年的时间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作机制上的短板难以支撑资本的大量涌入,电影产业一度被认为呈现泡沫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供需变化,更加剧了产业内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笼罩电影产业,这对相关领域的投资信心和发展前景都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员吴京坦言《流浪地球2》的经费不足,而包括《长津湖》在内的多个头部项目在拍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资金紧张问题[3]。
因此,结合后疫情时代电影生产面临的真实困境不难看出:第一,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持谨慎态度的产业资本势必观望徘徊,“买涨不买跌”心理很可能导致对电影产业的投资规模紧缩;第二,后疫情时代同样面临风险压力的公众,虽然他们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总是存在,但在多元的文化娱乐消费选项中,到电影院观影也并非完全不可替代的刚需,而且因疫情的不时反复还可能强化风险感知而在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上减少对电影商品的支出。
综上,电影产业必须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时刻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调整与发展,唤起各方信心,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有效供给,以高质量电影产品刺激并带动内需持续复苏,重塑产业供给韧性,畅通国内大循环,使电影产业逐步发展为高附加值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自2016年起,学界围绕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期探索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质量提升之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创见性地指出,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将来也许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挫折,有关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和实践的深度读解、准确把握与合理借用,或许能在某种层面上有助于中国电影产业在未来的健康发展[4]。
电影产业深受疫情影响, 2020年下半年国内众多影院恢复营业后,多部重映电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激活存量供求的思路。据1905电影网、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豆瓣电影和灯塔专业版APP的统计数据,将国外与国产电影自2020年6月以来重映票房前十的电影数据汇于表1[5]。
分别位列国产及国外电影重映票房前十的20部电影重映票房总计122274. 7万元,平均票房6113. 735万,其中有数部电影的重映票房甚至超过首映票房,应该说效益相当可观。并且选择重映的电影一般都是国产优秀电影或好莱坞经典大片,平均豆瓣评分为8. 425。尽管国产电影重映票房实力相较国外电影尚有一定差距,但应该说也不乏亮点,如《大话西游》系列重映票房占比首映票房均达50%以上,占比远超世界知名IP《阿凡达》(28. 02%)、《星际穿越》(16. 14%)等。
从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来看,电影产业属于信息内容产业,电影作为信息商品具有信息成本与使用规模相互独立的重要特征。该特征的表现之一即是当电影市场整体供给性不足时,可将曾经在院线放映过的电影(信息商品)再次投放市场,一是可以满足尚未观看者的观影需求,二是可以给已看过但并非在影院观看的观众提供一个“补张电影票”的机会,三是还可以成全越来越多喜欢“二刷”“三刷”钟爱电影的观众。这些重映电影票房过千万甚至过亿的数据表明,在后疫情时代电影重映作为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方式是一条可行路径:
第一,由于信息生产成本与信息使用规模之间相互独立,同一信息产品完全可能多次重复再销售与使用。因信息的再销售与使用而形成的信息供给市场,在信息经济学中称为二次信息市场,而且二次信息市场通常是在解决一次信息市场中常见的不利选择( 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现象基础上形成的。电影重映形成的电影再供给构成了“二次信息市场”,并且因为拿来重映的电影通常都是经过前期检验的优质电影,相当于电影市场中有口皆碑的品牌。这种“品牌”信号的传递不仅有助于消解观众电影消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选择,同时此类市场信号的传递也利于调节电影市场供求,从而使电影市场效率提升[6]。电影重映的市场效果,某种程度上同增加要素投入、改变生产要素的使用结构、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实现的效果相一致。此外,电影重映所形成的电影二次供给也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治理电影盗版的可行办法。
第二,电影作为信息商品,其本身的信息属性使其具有成为公共商品(public goods)的可能,从而导致搭便车(free rider)行为的出现。从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来看,信息商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使部分信息商品会在传播中成为公共商品,从而出现搭便车消费的现象,这无疑会损害到信息供给方的收益。因此,信息产业的投资通常是先天不足的,信息產业也通常较传统消费品生产行业具有更高的发展风险。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包括电影产业都应该更加主动探索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及可能风险的对策路径。值得关注的是,《战狼2》《夏洛特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首映票房大户的本轮重映票房占比偏低,均未超1%,这表明电影重映不应只是简单地选取一部或几部“好”片子重登院线,而应当从电影主题、重登院线契机、社会关注热点等多个方面做长远的整合策划与考量,并积极探索电影重映的常态化运营机制。在不确定性难以预测且电影制作成本激增的双重压力下,以电影重映所获得的收益分配至影院、制片和宣发等产业供给端各部门,不仅可以摊薄电影生产的成本,弥补突发危机带来的部分损失,而且有助于增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减缓特殊时期电影产业人才资源流失的趋势。
第三,电影重映也可成为电影市场投资的利好信号。进入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常常意味着高风险,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投资风险显著上扬,作为信息内容产业的电影行业更是如此。从产业供给侧来看,电影从业者不断增多、影业公司及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产业链条更加复杂,电影制作水平及成本节节飙升,电影创作题材、理念及类型更加多元;从产业需求方来看,电影观众及影迷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且公众的观影需求不断高涨但偏好分化也愈加明显,不同细分群体的观众对电影产品的认同差异不断拉大。据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位列国产及国外电影重映票房前十的20部重映电影在票房分布上表现出较大差距,重映票房最高与最低电影之间的票房极差为36923. 7万元,足见不同电影的重映效应差异显著。从信息经济学视角来看,不仅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在供给侧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之间,以及不断碎片化的电影观众之间,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信息非对称性。传统观点认为,如果市场处于非对称信息状态,其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极大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威廉·维克里、詹姆斯·莫里斯、迈克尔·斯彭斯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市场是否有效率的关键在于能否借助一定的机制设计或者信号的引入以有效地激励各方主体[7]。优质电影重映且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这样产生的积极市场信号传递可以推测出整个产业的质量或发展良好,潜在风险较低且可防可控,预期收益提高且明朗。这有助于向资本提供注入电影市场的信心,助力电影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四,电影重映产生正向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惠及其他行业领域。在当前仍面临新冠疫情侵袭潜在风险以及其他可能突发风险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安全复映、有序复工等成功经验为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电影产业重回赛车道展示了一次有益尝试。不仅如此,许多国外电影机构、投资方等在受到中国电影市场利好信号刺激后,可能会在供给侧生产、流通和分配等环节上将发展重心考虑向中国电影市场倾斜。好莱坞经典IP《速度与激情9》于2021年5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比北美市场提前4周。不难看出外国电影资本在当前全球电影市场萎缩低迷的背景下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与期待。
第五,立足中国电影市场,放眼全球,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范围内围绕电影产业相关的全产业链都深受冲击。有学者提出,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对反思全球性风险的政治经济影响以及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有着特殊意义[8]。中国市场中电影重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传递出更为丰富的政治和文化信号。第三产业深受疫情影响,其中,中国电影产业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国发展方式与治理模式的成功。我们相信这样的经验在后疫情时代或许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在不同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动力与方向。
1.以底线思维筑牢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基础。电影产业应建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住电影产业经济的基本盘,为当前攻坚克难赢得时间、创造条件,为追求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夯实基础。电影产业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仍需高度警惕“黑天鹅”,同时积极防范“灰犀牛”。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时刻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创新创造应对策略,从而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可控性。经历疫情冲击的实践表明,看似“自救”的电影重映,也能成为应对与消解风险的压舱石。國际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世界电影产业衰退且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当国内外电影较难在供给侧提供高质量产出时,或许可以尝试电影重映这样可行的兜底手段成为创新的动力源,维持与激励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娱乐产业经济的国内大循环。
2.在用增量改革来促进存量调整的同时,重视向存量要增量,推进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电影产业因其作为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创新调动存量中已不在大范围流动的要素资源,使其形成二次信息供给市场以抵御风险,激活电影市场、谋求发展增量。因此,提高电影存量尤其是高质量经典电影的使用效率,在后疫情时代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提高质量,合力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3.深刻洞察人民群众需要,提供符合大众需求的高质量电影产品。纵观院线复映以来的艰辛历程与成功经验,无论观众出于何种因素买票观看重映电影,归根结底都是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满足了他们丰富多样的需求。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同样要求电影市场的供给侧从源头抓起,练好内功,深刻洞察和体悟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要,在内容生产创作环节始终以人民需要为指导原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并不断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才能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后疫情时代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高电影产业的“免疫力”。
后疫情时代加剧了电影产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值此时刻,积极自救、探寻出路的电影重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中国电影市场主动尝试重映的探索收获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这或许可以为其他领域包括国外电影市场贡献危机环境下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思路。由电影重映开启的电影产业复苏前景越发明朗,深化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大门早已打开,期待中国电影产业与外国电影市场借助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早日度过危机,化危为机。
注释
[1]王贤波,周晓峰.经典动画电影重映成功的思考———以《龙猫》《千与千寻》为例[J].传媒观察, 2020(06): 75-81.
[2]尹鸿,王晓丰.中国电影产业年度备忘[J].当代电影, 2005 (02): 18-26.
[3]姜天骄.理性看待影业“钱荒”[N].经济日报, 2022-08-27 (003).
[4]饶曙光.“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J].四川戏剧, 2016 (04): 10-12+35.
[5]数据来源: 1905电影网、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豆瓣电影和灯塔专业版APP。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1日。计算电影《流浪地球》重映票房时,将《流浪地球》与《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合并为一部电影统计。
[6] Gao H. Difficulty to Eliminate the Crux Problems with Illegal Advertising via the Advertising Management: An Information Economics Framework[ C ] /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IEEE, 2011: 1-4.
[7]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10): 25-30.
[8]李姝睿.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凝聚智慧[N].解放军报, 2021-04-19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