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卫星气象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
2023-05-30钱博刁一伟徐菊艳
钱博 刁一伟 徐菊艳
摘 要:无锡学院卫星气象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通过不断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属性,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中,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确立了“个人素养、专业素养、理想信念”三层级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对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全面助力。
关键词:卫星气象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37-04
课程思政是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1]。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这成为高校确立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中心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方向[2]。2017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标志着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3]。2019 年3月18日,党中央召开以“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4]。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同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5],这对各大高校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8月14日,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已进入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面临从政策供给到政策落地的转变、从教学效果整体达标到全面提优的转变、思政课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站好讲台的转变[6]。
以上都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也指明了目前高校课程改革方向。
一、卫星气象学课程的发展概况
卫星气象学是大气科学本科专业主干课之一,是研究气象卫星探测地球大气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气象卫星资料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深入学习应用气象卫星图像资料从事天气系统分析和预报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南京气象学院陈渭民教授为主的卫星气象学教学团队开始编写卫星气象讲义、实习讲义,制作上课用的幻灯片等。在有了静止卫星云图资料后,198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卫星气象电视教学片,该片获得了1985年中国气象局科普电视教学片二等奖。1980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卫星云图图册。1989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卫星气象学教材。
1994年开始,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振会教授为带头人的课程教学团队,依托世界气象组织(WMO)南京培训中心举办了十多期“Satellite Meteorology”国际培训班,同时被WMO气象卫星专业委员会授予“世界最佳卫星气象培训中心”(六个之一),课程团队还多次为中国香港与澳门、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气象技术岗前培训班开设卫星气象学课程。2003年,气象出版社出版了新编的卫星气象学教材,到2009年又出了该书的第二版,那时的发行数量已经达数万册。本教学团队编写的第三版《卫星气象学》教材于2017年出版[7],在国内独占鳌头,被其他大学广泛采用,也被气象业务部门、民航、部队等级相关气象部门使用,也是全国预报员比赛指定参考书。2020年,气象出版社如此评价《卫星气象学》:“自1989年第一版面世以来,不断修订完善,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气象学子的必备书目之一,为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8]。
当前的卫星气象学课程集合了气象卫星的发展史、卫星的运动规律、卫星遥感的基本理论、云图的分析理论和在各类天气系统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卫星气象学实验、实习等内容,建立科学完备的卫星气象学实验实习体系[9],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进阶发展。
本课程充分利用已有的线上资源和线下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形成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实现了卫星气象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保证从“现象模型”到“内在机理”再到“任务能力”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无锡学院前身为2002年成立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20年12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21年11月,无锡学院卫星气象学课程被认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0]。卫星气象学课程在无锡学院的开设,实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统特色气象专业课的优质传承。
二、卫星气象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
(一)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重大,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不能忘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11],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在衛星气象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内涵,讲解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气象事业努力奋斗的故事,培养学生利用大气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气象卫星的观测手段,助力气象防灾减灾,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高校应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植入课程体系,提炼知识点自带的思政元素,挖掘知识点“关联”的思政元素,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资源,重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在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对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梳理的基础上,凝练并形成“个人素养、专业素养、理想信念”三层级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作为课程思政主线,并将做人做事做学问、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分类、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属性的课堂融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而授课教师作為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人,练好基本功、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12]。
课程团队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为起点,强化“开学第一讲”环节的引导作用。在课程中开设“开学第一讲”环节,并由教学团队资深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以“怎样读大学: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和“说课”为主题展开。讲授内容遵循“以大道引人,以大智启人”,充分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和科学品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政元素的挖掘从提炼知识点“自带”的思政元素和挖掘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两方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现实问题,实现思政元素的动态变化、素质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热点问题中激发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课程“第一章 绪论”内容是整门课蕴含思政元素最为丰富的章节。从“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提出:我们要搞自己的气象卫星!”开始,到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FY-1A)发射成功,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星”(FY-2H)、世界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黎明星”(FY-3E)的在轨运行和即将发射的“静止轨道微波星”(FY-4M)等大国重器,气象卫星的发展见证了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哪些为气象卫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永不能忘记的”这些内容和案例均是与课程知识点相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基于Dvorak方法的台风强度预报技术则是课程知识点“自带”的思政元素(防灾减灾、科学家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表1中所示的是四则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讲解中国的气象卫星时,将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我国风云卫星大家族中的“一带一路星(FY-2H)”结合起来讲述,让学生明白气象卫星和气象学家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担当;在讲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探测特点时,引入我国为什么要发展“静止轨道微波星(FY-4M)”,发展FY-4M的难度在哪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国重器”。
(四)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融入课程教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目标中,通过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艰苦奋斗本色”“引导坚定‘四个自信,把握时代特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瞄准气象卫星学科前沿,发扬创新发展精神”“融入实际案例,发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倡导人文通融,增强学生的人文自信和综合素养”等课程思政属性全面融入课程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撰写课程思政案例教案,修订和完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学时,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全面融入卫星气象学课程体系。
(五)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课程育人平台
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热爱教学、自身素质过硬的课程教学团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是本课程团队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些是本课程团队对任课教师的更高要求。
针对思政融入后课程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课程团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构建课程线上“课程思政”资源库,将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制作成短时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线上答题自测,在有限的教学课时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课程专业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实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
三、结语
课程思政,短期是工作,长期是育人。课程思政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将其贯穿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之中,在实践的土壤中扎根生长,需真正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卫星气象学课程已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永远在路上,尤其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更需加强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2] 韩宪洲. 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3] 上海大学新闻网.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召开[EB/OL]. (2017- 06-23). https://www.shu.edu.cn/info/1053/34964.htm.
[4]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 tent_5374831.htm.
[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江苏教育发布.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工作会议在宁召开[EB/OL]. (2022-08-14). https://mp.weixin.qq.com/s/PNGvhPqFk2CD m5Mhafr_CA.
[7] 陈渭民. 卫星气象学(第三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7.
[8] 气象出版社发给陈渭民教授八十寿辰的贺信[N]. 2020-11-30.
[9] 王振会,胡方超. 卫星气象学实验实习教程(第一版)[M]. 气象出版社,2016.
[10]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苏教高函〔2021〕9号[EB/OL]. (2021-11-05). http://jyt.jia ngsu.gov.cn/art/2021/11/5/art_58320_10098902.html.
[11] 新华社.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12] 韩宪洲. 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2):1-6.
(荐稿人:卜令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