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过程双循环”模式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的研究

2023-05-30谢慧魏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谢慧 魏莉

摘  要: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为导向,整合“逻辑路径”“实践路径”“疏通路径”“反哺路径”组构四过程,并以“考核”“反馈”双循环实现计算机专业“思政群”育人实效提升促进机制,以此来补足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思想的问题,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素养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四过程双循环;计算机专业;思政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65-04

当前“大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带动计算机专业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学双修的技术人才,如何在课程体系目标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带动专业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是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者需重视的问题。

一、贯彻课程“思政群”理念对计算机专业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之需:融通“专、思”共育,提升思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传统且独立的思政课程显然难以贯通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群”建设有效地弥补了上述问题,通过联合多学科教师,集专业下全科育人力量发掘隐性与显性课程思政要素,通过“思政群”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学科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

(二)新时代教育发展之需:集合“群”聚效应,增强思政适应性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水平思政教育要发挥专业“课程群”的集聚效应,以专业“组群”逻辑实现课程间思政元素对接。教育部2020年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要凸显提质培优增销赋能主线,这也预示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思政育人要向提质培优方向发展,围绕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学科、职业素养导向,增强思政育人的适应性。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的难点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理论中思政元素的“补”与“挖”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育人目标后,教师普遍的理解是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多元化思政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大纲思政内容的“补足”,这种简单“加法”不仅增加学科育人负担,阻碍专业知识讲授进度,难以与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融为一体。

(二)课程“思政群”形式创新与学生认知方式“破”与“立”

计算机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群”建設的目标是实现专业理论、技术培养的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元素“同向同行”,多学科、多方向、多层次聚合化引领计算机专业学生坚定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素养,以更积极的心态开展专业学科学习[1]。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教师思政元素提取“悟”与“践”

课程“思政群”建设是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师提高育人成效、提升全专业学科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助力。而教师作为此环节的实施主体,其自身对计算机专业学科中思政元素的感悟与实践能力,将决定课程“思政群”建设成效的关键。

三、以“四过程双循环”模式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的有机融合

(一)“四过程”有序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

本研究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拆分为“计算机专业思政能力要素”“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核心支撑课程”四部分。如图1所示。

1. 逻辑路径:以思政为引领、学科为融合点搭建立体化“思政群”育人模式

(1)核心确立是以思政为引领。构筑以“课程思政”为“点”,立体化课程“思政群”为“面”,引导计算机专业全学科教师参与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聚合全学科教师提出专业思政“全要素”,覆盖计算机专业全学科、全学生,以群聚效应带动计算机专业师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环节中[2]。

(2)纽带链接以学科为融合点。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视域下各学科链接的纽带即“思政要素”的提取,如图1所示,通过思政能力“四要素”提取,分别对应基础能力(思想政治、公共通识、学科基础、计算机基础理论等学科)、专业能力(计算机系统基础、专业技术基础、软件工程开发等学科)、实践能力(开发设计类课程、系统设计、综合性课程、创新性实践类课程)以及职业能力素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训练等课程),通过思政要素映射从理论、专业、实践到职业各育人环节,打通计算机专业学科课程壁垒,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长入”专业、“汇入”学科、“融入”理论、“渗入”人心、“进入”职业。

2. 实践路径:项目选取、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传播“三位一体”夯实“思政群”基础

(1)选取项目是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的基础载体。通过定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职业引导各教学环节的思政要素提取项目,定位专业学科课程与思政要素契合点,在“思政群”课程体系基础上,集学生、教师(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展、评”一体化课程“思政群”育人体系,立足供给端,以课程思政项目开发的方式开展基于计算机基础、专业、实践、职业“课程群”资源的精准组合和升级,从而以“课程群”联通体系带动“思政群”教学发展。

(2)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科理论与技能育人的主阵地,其效应发挥的优劣与否将直接反映“思政群”育人体系成效。因此要统筹计算机专业全学科育人资源,创设“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以在校“课程群”的“第一堂课”为载体,引导学生计算机专业多元化核心支撑课程中思政要素及新时代精神[3];以“实践课程群”与“职业课程群”为基点对接社会企、事业单位,发挥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聚”力量对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实践中夯实立德树人的总体育人目标。

(3)融通线上线下渠道。线下教学及“第一、第二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平台呈现相辅相成的互补效应。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更应把握线上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的素材、要素延伸作用,将线上平台发展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统一的第三方课程思政线上终端,“教师群”可在线上平台共享思政育人要素及资源,如钉钉、腾讯会议、Moodle、智慧树、职教云等平台,依照教学进度开展直播授课、实时互动答疑,也可开展多学科“大课堂”线上直播教学等,通过线上渠道整合“思政群”课程资源,实现“线上互通”“线下共用”“课堂共育”。

3. 疏通路径:疏通“思政群”建设障碍,基于“专业群”创新课程思政内容

(1)要先厘清“教师群”的课程思政观念认知问题。课程“思政群”观念并非单纯地开展课程思政,而是通过整合计算机专业视域下各门学科之间的联动效应,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包括计算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素养在内的“理论教学思政”以及包含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在内的“实践教学思政”的全贯通。在此视域下,计算机课程“思政群”应在遵循“群育”规律的前提下,依托“专业群”,集合多方力量推动课程思政的“群聚”建设[4]。

(2)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群”顶层内容设计。从计算机多样化学科技术视角设定教学效果目标,在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中融入思政要素,如图1所示,基础能力类课程可与爱国主义、工程思维、人文素养相融合;专业能力类课程与科学精神、民族自豪感、创新思维相融合;实践类课程与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意识相结合;职业能力指导类课程则可融入社会责任感、三观教育、诚实守信等要素。通过深入挖掘四大“主类型”学科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以及德育功能,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4. 反哺路径:思政反馈融入课程“思政群”教学评价,催生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能力

(1)学生专业能力构成与价值塑造过程性评价。专业能力评价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由教师依据计算机理论、专业、实践、职业等课程教学目标,由“全学科”教师展开相应学科的检测,对专业知识及能力进行考核。思政素养的发展评价主体则包含任课教师、学生、教师、辅导员等,上述主体能够明确全学科视域下各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参与情况,通过阶段性方式全过程记录学生的思想素养发展情况。

(2)教师价值引导以及知识传授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对“思政群”教学要素设计、组织、学科融合情况展开评价,通过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为教师“思政群”设计提升提供有效参照。在计算机专业“思政群”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计算机课程技术性较强。如JAVA、PS制图、程序设计等,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是衡量“思政群”建设实效性的关键[5]。

(3)“思政群”全学科内容整合与教学组织评价。此评价过程中主要面向“思政群”学科内容组织的质量展开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学管理、计算机教研组、思政专家组等展开。评价侧重点以课程的内容安排与学科组织设计为主,评价形式可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素材,依据授课录像、教学评价报告等。

(二)“双循环”稳抓多元考核形成课程“思政群”双闭环系统

1. 闭环一:以“思政群”導向重设课程思政“课程”考核方案

第一,学生“思政群”学科学习表现。此环节主要对学生课堂“出勤、发言、小组互动、课堂纪律”等内容展开考核。通过“超星”等线上学习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态度,促成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此环节考核分占比为20%。第二,学生思政自主学习、探究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后标明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依据学生“自主作业的完成、归纳与总结情况”,依据“课程群”各学科教学目标展开考核。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学生课内外学习主要内容,并结合“超星”等学习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引导平台,此环节考核成绩占比为40%。第三,学生“课程群”各学科思政要素迁移能力。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政元素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技能竞赛”等方式灵活考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与学科技能融合情况。此方式既能明确学生是否有效内化思政要素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此环节考核分占比为20%。第四,“思政群”视域下的学习成果方面。计算机专业“教师群”根据自身学科内容的不同下发针对性任务,让学生提交可评阅的“归纳总结的思维导图、调查报告、PPT、案例分析”等课程思政成果,此环节考核占比为20%。

2. 闭环二:依托考核问题反哺“四过程”构建“思政群”能力提升闭环

(1)以“思政群”为载体探索具有普适“全学科”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评价体系,带动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思政群”有效整合。德育作为计算机专业“思政群”的核心内容载体,对计算机专业“思政群”的德育成效评价应作为全校各专业“思政群”建设的重要参照。计算机专业在技术性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明确人才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此为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起点,通过构建合理的德育机制能够有效重塑高校目标环境。

(2)评价反馈是计算机专业“思政课程群”相关任课教师、学生、教研组等对“思政群”育人成效的评价反馈。此视域下的评价主体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是自发性,计算机专业“思政群”以“全学科教师群”为主体,通过同行评价以及教师自评的方式展开课程思政内容互评,促使课程评价管理柔性化;其次是互补性。计算机专业“思政群”的评价方式要以“校—专业—教师”的梯度主体自上而下展开灵活性评价,形成具有对话协商特征的组织评价方式,弥补单一评价主体在计算机专业“思政群”中的评价资源缺失;最后是共享性。评价资源和权益不拘囿于单个评价主体或特定评价领导者,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场域中,主体间的存在与对话皆是为了形成课程育人的“共契关系”,进而使彼此抵达在共同体内部的深度理解。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职业倾向性较强,这更要求专业“教师群”要时刻把控学生德育发展方向,在原有课程单一评价框架基础上,明确计算机专业“全学科”德育目标。本研究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建设的研究,以“四过程、双循环”方式补足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思政育人成效的不足,从“逻辑路径、实践路径、疏通路径、反哺路径”实现“思政群”建设的内生力量体系,通过“双循环”达成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群”育人成效反馈提升。

参考文献:

[1] 那俊,李丹程.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3):48-51.

[2] 丁义浩,林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J]. 人民论坛,2022(08):123-125.

[3] 尹夏楠,孙妍玲.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127-129.

[4] 陈中,王蕊.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生成的四重维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28-31.

[5] 高学勇,陆祖惠,白雪,等. 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2):122-128.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校企共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CDIO理念下中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分析与研究
以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