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023-05-30钟学娥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实施现状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钟学娥

摘  要:对民办高校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促使民办高校中课程思政的构建,需要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正视其中的问题与困难。对当下民办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本课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而知可以从提高对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视;开展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增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将时政话题引入课堂;健全思政理念引导体制;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等方面入手,促使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18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同时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对于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而言,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为了将立德树人这个教育任务深入落实,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工作与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民办高校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补充。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落实情况。由此,民办高校如何才能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高校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但当前的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存在思政课程在单兵作战的现象。其他各学科未能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学科都需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使各个学科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相互合作。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单兵作战这一教学现象的改变,使各学科都能够与思政理论课程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强大的德育教学力量,进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和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应[1]。

(二)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一直都是思政教育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问题。即使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中的问题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但当前,各所高校中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果仍不如人意。而课程思政构建这一项目的提出为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将各科课程思政化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变得多种多样。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外的各门课程,都能够成为培养学生思想价值的教育载体,与思政课堂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将其他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能够将德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品德,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跟随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当前需要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能力高的人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已从原来的只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理念与道德品质。课程思政的实施,将各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协同育人的效应充分发挥,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提出后,2014年在上海的学校中先行实践。2018年,民办高校引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育人理念[2]。课程思政的构建能够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确切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影响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问题源于学生在各科课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要想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就必须了解高校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现状和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真正想法,进而为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好的方案与标准,为其他科目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打下基石。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对象为某民办高校中的學生,调查方法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共1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15份,调查的有效率为95.8%。

调查背景主要是依据专业课程,由此问卷设计时将专业课教学作为前提,调查民办高校中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想法以及“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情况。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个板块,单选题为第一个板块设置18道题,多选题为第二个板块设置6道题,主观题为第三个板块设置1道题。问卷内容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方向:其一是学生自身情况;其二是学生对于政治的认知以及价值认同;其三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之后学生的认可程度,其四是学生对于教师开展教学的建议[3]。

三、调查结果

对调查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得知: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同的,但是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中的学生十分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也存在这供需差距[4]。

1. 民办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方式是较为满意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在提高自身对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帮助自身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主要可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其一是学生在面对思政改革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其二是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对于思政内容的接受情况;其三是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的听课状态;其四是学生对于学习的获得程度以及学习兴趣的改变。调查表明:有67.2%的学生在回答“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时选择了“较感兴趣”;有73.6%的学生在面对“专业课程在与思政内容结合后学习获得感如何”这一问题时回答“有一定的收获”;有81%的学生在回答“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实施后是否有效提高了你对思政知识和专业课程的的兴趣程度”这一问题时,选择了肯定答案“是”。但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满意度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满意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

2. 民办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后使许多学生深受影响。在“课堂中你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39%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生活”;31.5%的学生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有29.5%的学生选择了“时政热点”。由此可以说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和社会生活最为关注。主要原因是,这两种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库,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

3. 民办高校学生的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很容易被现实所影响。在面对“你觉得什么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问题时,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说明,民办高校中的学生十分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其次就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4. 民办高校中其他课程中思政知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预期有所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希望从思政改革中获取知识,接受更多的教育;二是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少,很难满足学生的期待。

5. 民办高校学生进行实践较少。经调查发现,学生在面对思政理论知识时更偏向于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并且有70%左右的学生希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动手操作和互动的机会。

四、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

依据调查结果而言,民办高校中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同,由此,民办高校需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在学生刚刚步入高校时,第一年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公共课和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主,由此高校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着力点,对学生的品质、人格以及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学生升到二年级时,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以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主,高校可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思政素养作为支点,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需要进行顶岗实习,高校可以将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5]。

(二)提高对思政课程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扎根于中华大地办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对民办高校也要求把社会主义教育视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建设意识形态高地。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思政政治理论课为的是可以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教育工作,为学生指引未来的发展道路,帮着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除此之外,思政教育理论课程要与其他课程做到同向同行,其中的“向”指的就是思政理论课程坚持的教育方向。由此,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没有降低思政理论课程在民办高校中的地位,反之需要学校更加注重思政理论课程,使其领航作用能够得以发挥。

(三)明确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

当前课程思政的内涵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统一解释。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将思政理论课程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发掘其他各学科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能够做到全程、全面,使得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思想品质与人文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由此,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要求各学科教师与自教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在课程中发觉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

(四)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想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课堂是主要渠道,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肩负传授知识与思想的重大任务,在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这一工作中发挥着主要的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思政构建重要性的了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所以增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与观念,提升教师对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发掘能力,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要。想要增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就需要从培养教师的育人意识入手,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学科的育人职责,进而能够将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相结合,促使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素质同样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民办高校要想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就需要先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为学生做好榜样。

(五)将时政话题作为突破点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

在现实世界中各种诱惑无处不在,而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年轻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被网络的舆论所影响。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中,帮助学生提高对思政话题的关注,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理性思考的能力,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六)完善思政理念引导体制

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能够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由此,民办高校想要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要强化各科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引导制度,为各科教师建造与思政课程相互合作的平台,以此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可以定期为教师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逐渐形成课程思政化的教学理念,进而自觉开展“教书”“育人”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6]。

(七)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能够直接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产生影响。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思政意识与教学责任,调动教师自主开展思政教学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使其德育意识得以激发,最终达到提高教师德育能力这一目标。想要提升教師德育能力,不能采取强行推进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很难获取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认同感。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理念引导与制造相关制度等方式促使教师自行进行德育教育的相关学习。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各学科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从而提升各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为了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民办学校也必须与各个相关教育主体之间进行结合。课程思政对民办学院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各学科教师担负着建设教学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但并不代表着本学科教师便是唯一的负责履行者。除了可以借助知识共同体将各个领域与思政工作课间的壁垒打通,民办高校还可以给教师创造许多的教学互动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例如教师代表大会等,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以及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掌握,从而将其更好地融入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民办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窗口,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民办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现象进行改变,将思政元素与各学科进行结合,提高各学科的育人作用。在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民办高校需要提高对其思想价值的培养,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才德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宗英.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现状与思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3):66-69.

[2] 马冠朝,刘彦强.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特点和基本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2022(03):82-84.

[3] 胡春花,张文通.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探索与思考[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1,34(06):76-78.

[4] 王珲.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实现路径[J]. 林区教学,2021(11):21-24.

[5] 王金丽.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民办高校入学教育创新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13-15.

[6] 金晓萌. “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71-72.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实施现状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