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2023-05-30严凤平林瑜媚
严凤平 林瑜媚
摘要: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关于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且从心理干预、团体辅导两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干预对策,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类,综合应用传统干预方法和积极心理干预开展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并验证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效果的持续性。
关键词: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干预;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04-06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全球15~29岁青少年死亡人数中有8.5%为自杀,其比例仅次于交通意外,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国,自杀是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前三位原因,而且在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青少年中,自杀占比高达19%,给自杀者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比较大,遇事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自杀意念,并有可能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自杀意念是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轻则短暂地认为生命没有价值和有死亡的愿望,严重时会制订详细的自杀计划[3]。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重要前驱因素。对自杀意念的深入研究,即对自杀意念的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因此,近年来大量学者围绕初中生自杀意念展开了研究,仅在知网上就可以检索到42篇初中生自杀意念有关的论文。已有研究表明,高达28.3%的初中生于近一年内出现了自杀意念,亟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提出干预对策,开展有效干预[4]。本文通过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减少初中生自杀意念,达到预防初中生自杀的目的。
一、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性别
关于性别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各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5-7]。大多数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很多研究发现,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情感细腻,比较敏感,容易感受到压力和挫折有关[4,8-12]。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男性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女性。
2.年级
关于年级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各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5]。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年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初二学生[13-14]。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初二年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最高[11-12]。还有研究认为,对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年级越高,越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初三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达30.83%,初二学生为26.06%,初一学生为16.88%。这可能与随着年级的增加,初中生感受到的学习、升学压力增加有关[8]。
3.人格特征
有研究发现,人格五维度可以预测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水平[15]。其中,外倾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可以负向预测其自杀意念,而情绪性则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自杀意念。也有研究者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在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三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则低于无自殺意念者,自杀意念强度得分与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呈正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16]。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人格特征中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的个体易感因素包括神经质、精神质。其中,神经质除了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外,还可以通过另外两条途径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1)神经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自杀意念;(2)神经质→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精神质除了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外,也有两条途径影响自杀意念:(1)精神质→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2)精神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自杀意念。个性内外向特征对自杀意念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中介因素影响自杀意念,作用路径为:(1)内外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2)内外向→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
4.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的预防和产生有重要影响。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容易引起自杀意念的发生[17]。趋近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存在相互预测关系,趋近型应对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回避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不存在相互预测关系。应对方式能够在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间起缓冲作用,能够减弱生活事件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18]。
5.情绪状况
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自杀意念总分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有自杀意念的初中生比无自杀意念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抑郁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之一[16,19-21]。孤独感对自杀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与自杀意念有关,而这种孤独感又受到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和社交孤立的影响[16]。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多数研究认为,焦虑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有自杀意念组的初中生比无自杀意念组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均是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焦虑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自杀的想法。适当的焦虑可以促进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大的焦虑状态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伤害,导致焦虑症的出现[20,22-23]。也有研究认为,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没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但可以通过抑郁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16]。
(二)家庭因素
1.是否独生子女
初中生自杀意念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有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性差异[13,24]。部分研究认为,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9,25]。也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低于非独生子女[11]。
2.居住地
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在居住地上有无显著性差异,各个研究结论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城市初中生与农村初中生在自杀意念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12,20,25-26]。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生的积极自杀意念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初中生低于农村初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初中生大部分需要寄宿,长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另外,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条件相比城市学生差一些,家庭负担相对较重,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相对缺乏[7,27-28] 。
3.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初中生,其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12,20]。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往往容易自卑,背负的心理压力较大,很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父母教养方式
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初中生较少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但较多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29]。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初中生与父母形成较差的亲子关系,而与父母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较高[20]。
(三)學校因素
1.学业压力
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压力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抑郁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抑郁起完全中介作用[28]。不喜欢上学,家庭施加的学业压力是初中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8]。也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这可能与他们体验到较高的学业压力有关,当初中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容易出现自卑和无助,严重时出现自杀意念[20]。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较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这是因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很重要,体现了其社会化心理功能,同伴关系好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差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失落感、挫折感和孤独感[20]。这种失落感、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高水平的孤独感既可以直接导致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抑郁导致自杀意念[30]。
(四)社会因素
1.欺凌受害
欺凌受害是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欺凌者与受欺凌者的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者,经常遭受欺凌的青少年不仅在之后一年内有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甚至在数年后仍然有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9,31-33]。欺凌受害有多种形式,如网络受欺凌、受虐经历等。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受虐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产生重要影响[11,34]。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有负向主效应,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均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完全通过个体的心理韧性来影响其自杀意念[35-37]。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身处困境时,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会给予其温暖与勇气,心理韧性得以增强,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压力,从而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3.网络使用
问题性网络使用又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过度网络使用[38]。问题性网络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孤独感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9]。这可能是因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获取自杀相关资讯,沉迷网络也容易导致其去个性化,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交功能,降低了警觉和恐惧等情绪,容易产生冲动抑制的障碍,从而使得自杀等冲动行为发生[40]。沉迷网络会加剧个体孤独感的产生,而孤独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另外,网络成瘾不仅直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而且会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而学习倦怠与学业压力相关显著,学业压力既能直接关联青少年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正负性情绪间接关联自杀意念[41-4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是指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只浏览动态信息汇总或者浏览他人状态更新等这些缺少交流沟通的信息浏览行为[44]。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而孤独感水平会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30,45]。
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干预对策
(一)心理干预
1.系统性心理干预
常向东、袁大伟和徐燕等[46]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初中609名学生发放问卷,发现初中生一年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61%,然后将自杀意念总分不低于12分或中学生抑郁量表均分不低于3分的学生纳入研究组,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吸纳48名初中生参加研究组的系统性心理干预。系统性心理干预包括“青少年自杀防范宣教”“开通自杀救助热线电话”“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青少年心理咨询义诊”“亲子沟通活动”“青少年益智游戏”等内容。经系统性心理干预后,研究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显著低于干预前,表明系统性心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2.综合性心理干预
刘金同[47]对181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导致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的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自杀态度;消极情绪,尤其是抑郁、焦虑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睡眠问题。针对上述个体易感因素,他对全体初中生开展了为期20周的综合性集体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我们的心理活动”“认识我们的个性”“认识我们的情绪”“认识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认识我们的睡眠”“关于自杀的有关话题”“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绪”“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自我放松训练”。干预后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明显下降,由18.18%减至9.86%,表明针对个体易感因素的集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自杀意念。
(二)团体辅导
1.基于领悟社会支持的团体辅导
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人感受到的来自家人、朋友和老师等的支持,它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还会通过孤独感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郑轶男[27]基于领悟社会支持的基本定义设计了团体辅导方案,包括“接纳自己”“感受来自同学的支持”“感受来自老师的支持”“感受来自父母的支持”“搭起沟通的桥梁”“我想对你说”等主题,选取两个初中班级的学生,一个班级为实验组,一个班级为对照组,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研究表明,基于领悟社会支持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并有效降低初中生的自杀意念。
2.基于降低孤独感的团体辅导
高孤独感的青少年在面对相对剥夺感时更容易产生抑郁,并且高孤独感的青少年在面对抑郁时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王玉[48]从某初中的全体学生中选取了24名具有高孤独感的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对实验组进行基于降低孤独感的团体辅导。该团体辅导包括“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沟通交流,信任桥梁”“烦恼来了,我不害怕”“朋友你好,有你真好”“我的小家,它很溫馨”“烦恼再见,不再畏惧”“朋友再见,我很快乐”等八个单元。经过孤独感团体辅导后,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降低,同时自杀意念也得到了改善。
3.基于情绪调节的团体辅导
网络受欺凌是指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运用网络或电子设备等通信工具向对方发送信息,但内容有损他人的身心健康。初中生网络受欺凌、自杀意念、抑郁两两呈正相关,网络受欺凌对初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抑郁在网络受欺凌和自杀意念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5]。王丽[25]选取了网络受欺凌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的90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名,对实验组进行基于情绪调节的团体辅导。该团体辅导包括“你我相聚”“情绪透视”“情绪ABC”“认知重建”“传递正能量”“情绪中的ABC”“一路有你”等七大主题。研究发现,基于情绪调节的团体辅导是降低网络受欺凌学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深入研究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涉及初中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不过,现有的研究结果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对于某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矛盾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成因,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方面下功夫。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考虑使用,如近年来在心理病理领域大放异彩的网络分析方法,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证[49]。除了上述提到的影响因素,有关文献还显示,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心理素质、情绪弹性、手机依赖等因素也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因素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此外,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因素庞杂,如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类,并且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探索。
(二)传统干预方法和积极心理干预相结合
传统干预方法主张控制在危机情境下的消极情绪与感受,而积极心理干预主张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来对抗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多种方法结合的干预效果优于单个干预方法的效果。因此,未来开展的研究可以将传统干预方法和积极心理干预相结合,一方面控制消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培养积极心理力量,增强积极情感,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出现,有效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三)开展跨学科对话与合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医学、公共卫生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因此,为了预防和减少初中生自杀意念,相关学科需要开展对话,拓展研究边界,相互借鉴研究方法,博采众长,整合研究视角,基于跨学科合作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探索同自杀意念相关的保护性因素,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将是未来初中生自杀意念干预的方向。
(四)验证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效果的持续性
目前,有关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干预评估尚存不足,仅仅在干预结束后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缺乏对干预方案效果的持续性验证,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系统地展开研究,例如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两个月、六个月等)检验干预方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Suicide key facts[EB/OL]. http://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2019-09-02.
[2]Michael R Phillips,Xianyun Li,Yanping Zhang.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J].The Lancet,2002(359):835-840 .
[3]Krug,Etienne.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Vol.1)[R].Genèv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4]陈珊珊,何阳,袁梦园.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2022(10):1456-1461.
[5]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 精神医学杂志,2013,26(2):86-88.
[6]戚江丹,黄大炜,刘潇,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作用[J]. 中国健康教育,2020,36(5):450-454.
[7]刘卓洋. 校园欺凌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8]朱琦,夏庆华,喻彦,等. 上海市长宁区初中生自杀意念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37-1640.
[9]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等. 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85-87.
[10]王秋英,黄巧敏,迟新丽. 初中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3年纵向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2):124-128.
[11]韦敏,汤永隆,李士颖,等. 重庆市初中生受虐经历与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2021(11):1679-1687.
[12]陈建梅,黎润新. 家庭因素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 教育观察,2016,5(8):68-70.
[13]常向东,石军红,黄璐,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5-257.
[14]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 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971-973.
[15]徐明津,杨新国. 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3):57-64.
[16]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J]. 精神医学杂志,2013,26(2):111-114.
[17]黎润新,陈建梅. 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402-1406.
[18]张婷.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作用[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9]孟斌,孙宏伟,秦浩,等. 六安市某乡村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6):822-825.
[20]常向东,袁大伟,金霞芳,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56-1559.
[21]刘荣凯,王文权,贾艳合,等. 天津市初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07(11):808-810.
[22]姚逸斌. 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与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3]张敏,王礼桂,邢艳菲.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7(5):429-430,432.
[24]周亮,肖水源,唐勇,等. 浏阳市农村初中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2):1108-1109.
[25]王丽. 网络受欺凌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团体辅导干预[D]. 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26]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 济南市两所初中学校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957-959.
[27]郑轶男.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28]姚逸斌. 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与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9]张志群,郭兰婷.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3):287-289.
[30]李欢欢,骆晓君,王湘. 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来自内隐与外显测量的证据[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805-808.
[31]Holt M K,Vivolo-Kantor A M,Polanin J R,et al. Bully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behaviors:a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5,135(2):496-509.
[32]赵占锋,张大均,张丽华.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質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83-91.
[33]Geoffroy M,Boivin M A R,Seneault L,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 during adolescence: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birth cohort[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6,55(2):99-105.
[34]于士伟,武春雷,王博,等. 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2):227-230.
[35]Bonanno R A. Bulled to the brink: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atrisk for depression & suicidal ideation[D].Library and Achives Canada: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6.
[36]刘小群,陈贵,杨新华,等. 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2015(9):1410-1412.
[37]唐慧琳,王思怡,胡永恒.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J]. 心理月刊,2022,17(2):33-35,79.
[38]Beard K W,Wolf E M.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1,4(3):377-383.
[39]史滋福,谢云天. 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5):581-588.
[40]Liu H C,Liu S I,Tjung J J,et al. Self-harm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ternet exposure to suicidal thought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7,116(3):153-160.
[41]王金睿,周姿言,吳庆春,等.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学习倦怠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5):271-278.
[42]廖红.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压力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664-2667.
[43]彭小凡,蔡婷婷,桂腾娅,等. 青少年心理素质在学习压力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1):919-924.
[44]Verduyn P,Lee D S,Park J,et al. Passive facebook usage undermines aff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5,144(2):480-488.
[45]张洁.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孤独感和乐观的作用[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46]常向东,袁大伟,徐燕,等. 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干预[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132-136.
[47]刘金同.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8]王玉. 青少年相对剥夺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D]. 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49]侯牧天,唐燊,薛亦菲,等. 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双高”与“双低”模式:基于潜剖面分析方法[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2):82-93.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