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017-01-21韦运平
韦运平
[摘 要]初一新生面临着来自新环境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人际环境、规章制度的挑战以及自我要求的变化,使得他们面临巨大的学校适应任务。尝试从辅导的角度对新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关键词]初一新生 学校适应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97
新入学的初一学生大多数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因为进入初中后,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任课教师换了,熟悉的班集体已经不存在了,朝夕相处的同学分散了,再加上小学生的依赖性太强。据了解,大多数小学生在家依靠父母,在校依靠教师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当然这也是由他们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重了,教材教法变了,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不进行及时调整就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一、了解学生的性格,有针对地进行帮助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要做的第一项工作,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要尽快地了解他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性格,才能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做到尽快了解学生呢?可以先从档案材料入手,班主任接班以后要一个个仔细地阅读学生的档案,这样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进行课内外观察,课堂上要观察他们的注意力情况、思维能力等,课外要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再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学生谈话,和科任教师座谈,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就能有所了解。比如有的学生勤奋好学,有上进心;有的学生天生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懒惰,不认真完成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就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要把精力多用在缺点较多的学生身上,可以直接和他们谈话、谈理想、谈信念、讲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帮助学生,同龄人在一起无话不谈,让他们互相看到对方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然,只要班主任认真地策划,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他们会有很大的变化。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
新生到校后,班主任要像长辈一样处处去关心他们,要像朋友一样主动去亲近他们。首先要帮助他们熟悉新环境,可以安排一节课讲校史,带他们参观整个学校,介绍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因为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就要熟悉学校的各个角落。环境的熟悉给新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他们就会有充沛的精力参与学习和活动。帮助他们熟悉了新环境,还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要做到这点班主任就要付出很多很多,早晨要提前到校迎接学生,一句“早晨好”会像一股甘露滋润他们的心田;课间,要来到他们中间参加活动,和他们聊天,一句简单的玩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放学了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如“生活园地”应设计哪些内容,教室两边的墙壁张贴谁的格言,听听他们的建议和他们多谈一些班级的事情。
和学生一起劳动,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他们会感到新班主任可亲可敬,同时也感到班级的温暖。教师的关怀,班级的温暖,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新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感到愉快。愉快有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使他们以更放松的心态接受教育,无拘无束地健康成长。
三、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帮助学生
初一学生年龄在12岁左右,他们年龄小不会对主客观条件做出科学的分析,面对新的环境会遇到许多困难,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还需要家长的帮助。新接班以后班主任要及时地进行家访,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同时也要向家长介绍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以及生活。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任务等,多给家长谈一谈,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一些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家长协商共同帮助学生。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我已经是中学生了,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原来缺点较多的学生也会想到从今以后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班主任一定要抓住这个好时机,一方面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另一方面同家长多交流,家访、电话、联系卡都是交流的好方法,把学生的可爱之处、身上的闪光点介绍给家长。家长听到教师对孩子的评价,看到孩子的进步,也会主动经常和学校联系,把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地反映给教师,双方再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在新的环境里即使有点小小的困难,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初一新生也很快就能克服,顺利过渡到中学生活中来。
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来是新接班教师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这项工作完成得好,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班集体都有好处。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了新的环境,精力就能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思想也会很快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就形成了。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