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3-05-30王金兰

考试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王金兰(1982~),女,汉族,福建南靖人,福建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靖圆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就语文这一学科特性而言,其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基础性、兼容性,这为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营造了良好的融合环境,所以当前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融合思维为引领,积极地开辟教学新思路,探索一条融合教学的路径,加强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拓展教学的深度、广度、温度,使得语文课堂大放异彩,于不同的维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5-0014-05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应该迸发出更多改革的活力,发展的潜力。素质教育着重强调老师应该注重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小学语文应该展开综合性的学习,其中最主要的路径则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小学语文和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串联,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融入更多有趣的、丰富的元素,基于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能够从多维度、多层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打开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格局,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一、 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无法形成有机的交叉、串联,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这一肥沃的土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之下,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在语文课程这一土壤上,种上其他学科之花,达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定程度而言,“知识”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知识”划分为一个又一个的独立学科。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将分散的、独立的学科实现有机的串联,将失去关联的各个学科又重新构建,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性串联,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融合构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学科之间的割裂现状,最终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发展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学生难以获得整体性的成长以及综合性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存在跛脚的现象,好比一个木桶存在一块短板,但是木桶最终的盛水量往往取决于短板。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突破学生的发展瓶颈,疗愈学生的“短板恶疾”,学科融合则是一剂良药。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让学生在自由的舞台上,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完善,逐渐弥补自身的短板,达成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

就当前小學生而言,他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各类学科如同背上的一座大山,将他们压得抬不起头来。繁重的学业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在“双减”背景以及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将学生从烦琐的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文课编作文为例,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综合设计,将编作文学、绘制书籍、口语交际这三个练习浓缩成为精华,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语文与美术实现融合构建,达成融合教学的目标,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四)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教学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构建,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是一次突破性的成果,能够让教师的成长发展道路更加广阔。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应该实现自主构建,主动思考、探究,积极寻求融合切入点,实现自然的过渡和衔接,达成深度融合的状态。基于此,教师可以和其他优秀学者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新的教学灵感,同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探索一条有效的融合教学道路。教师历经这一过程,自身的素养能够获得新的飞跃和突破,达成了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目标。

二、 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为了融合而融合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教师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存在为了融合而融合的情况,导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过于僵化,过渡过于生硬,连接过于突兀,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断层,难以构建统一的、整体性的知识链。之所以造成如此的教学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科独立的思维占主流,一时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化,难以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教学环节,教师无意识地陷入“这是某某课的知识”这样的认知中,但是融合的任务仍然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所以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融合的目的,牵强地将学科进行结合、重叠等,由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可能存在着部分赘述等情况。在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之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融合教学的接受力不足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人生探索的初步阶段,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经历都相对较少,自身的基础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比较欠缺,且长期以来,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独立课程教育,往往习惯性地以一门学科的思维进行学习。从学科独立教学过渡到融合教学,部分学生难以跨越这一“思维鸿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很多学生固有的学习理念中,认为语文就是课文的背诵、词语的抄写;数学就是各种计算公式的运用;体育就是运动锻炼,娱乐;美术仅仅是画画等。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导致他们在融合课堂中难以全情投入,难以和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由此使得课堂的整体氛围比较沉闷、乏味,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可见,当前在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这一条道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教师和学生还需要不断攻克许多的关卡,越过许多的障碍,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三、 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语文与美术的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囊括了非常丰富的插图,展示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画面;展示了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山河画卷;展示了繁华美丽、充满时代气息的都市风景画卷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环节,教师于无形中实现了语文和美术之间的融合构建,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生活中处处有美,语文教材是生活情境的再现,其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要注重衔接多样化的生活元素,创设丰富的、极具美感的教学情境,在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之间构建一座隐形的桥梁,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知美、理解美、實践美。

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主要立足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将最美的时刻一一地呈现在文本中。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课件,呈现四个季节的图片,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这季节有什么样的特征?你能用四字成语来描绘你眼中的四季之美吗?那么在作者的眼中,她认为四季在什么时刻最美?她又用怎样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的视野,领悟四季之美吧。教师通过引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四季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四季,去迎接春天的黎明、去捕捉夏天的萤火虫、去观赏秋天的黄昏、去感受冬天的早晨,作者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她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四季的喜欢。在这一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由读过渡到画,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描绘四季的美,领悟四季的景物特征,启迪学生从四季的变化过程中细细地、慢慢地品味、解读、咀嚼人生的真谛。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美术自然而然地融合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熏陶和渲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丰厚的内涵,悠远的意境,其意境美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意境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发散,走向更深层次的思维,展开合理的、适度的想象,沉浸在语文文本所创设的意境中、所营造的氛围中,获得入情入境的体验。而意境讲究绘声绘色,声音在意境中是必不可缺的,使用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语文与音乐进行有机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得语文所展现的意境有声有色,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带来一场美妙的视觉、听觉盛宴。

例如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一首古诗为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具有极强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但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较少,学生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仅仅是基于单调的、静态的文字,学生难以领悟诗歌中所展现的意境和承载的内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文与音乐进行有机结合,达成造境的目标,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之下,走进石灰的世界、了解石灰的一生,继而基于这一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基调,联系作者的境遇以及石灰的特性,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一定程度而言,诗的韵律、节奏与诗的内容、情感、气氛是融为一体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强对韵律节奏、情感的把控,加强对内容的分析,使得诗句形成有形的画面,在脑海中实现具象化的构建,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读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背景音乐则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感受意境都能够发挥引导、启迪作用。

又或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篇文章为例,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用饱含浓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母亲用自己劳动所换来的钱为儿子买书看的故事,凸显了母亲挣钱的不易、艰难,也表达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广阔。然而很多学生的学习过于浅显化,缺乏深度,难以领悟文本的主旨和内涵。基于此,教师则可以用音乐的形式加强对意境氛围的烘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这一系列音乐作品虽然风格不一,但是主题鲜明,表达了浓浓的母爱。教师以音乐渲染情感,营造氛围,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实际,投入更多的情感加强文本的阅读、分析、探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语文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

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性为语文与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是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也是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当前将语文与道德与法治进行有机衔接、融合,能够拓展德育的范围,拓宽德育的空间,也为德育的常态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牢牢把握教学内容,挖掘、整合德育资源,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师作为传播者、耕耘者,将道德的种子深深地埋藏于学生的心间,开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果实,由此带给学生情感、思维的熏陶和引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如此既能够充实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又能够达成融合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示儿》为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首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要进一步加强对诗歌内涵的解读,还需要有效的引导,才能够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精忠报国》,让学生联想到爱国诗人陆游,他的一生则生动诠释了“精忠报国”这四个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为学生展示陆游一生的境遇:陆游在儿时就备受战乱之苦,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统治者的不作为,导致中原频频失守。陆游一生爱国,他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但他一生命运多舛,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多次失去官职,但他始终心忧祖国,心忧民众,他86岁临终之前,写下了《示儿》这一千古绝唱,这是他的遗作,也是他的遗嘱。一首七言绝句,饱含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示儿》这一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跨越历史的隧道,走近爱国诗人陆游,领悟他的大爱之情。

此外,教师可以基于《示儿》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在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哪些仁人志士?书写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哪些坚贞不屈的身影?学生则可以积极探讨、思考,说一说、议一议古往今来的爱国之士以及他们的故事,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爱国一直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德育的主要抓手。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诗歌教学为切入点,让学生畅谈古往今来爱国志士的故事,让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让爱国精神指引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之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操、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语文与数学的结合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学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当前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善于剖析小学数学和语文这两个基本门类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语文和数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而言,语文和数学两类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所囊括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融合教学的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积极找寻融合教学的切入点,实现数学和语文的有机构建,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

例如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一篇文章为例,《曹冲称象》这一篇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曹冲让大象站在船上,水到船舷边的位置画一条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如果水面与原先的刻度线持平的话,那么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则是一致的,通过这一方式则解决了称象的难题。曹冲称象的故事展示了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这一环节,曹冲主要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等量代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曹冲的聪明之处,他深知大象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而要明确它的重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他用可以分割的物体来代替。

通过《曹冲称象》这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教师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使用转化思维,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将未知的问题转变成为已知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为具体的问题,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数学知识,实现两类学科的交叉应用,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和谐发展。

(五)语文与体育相结合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头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体育与语文这一学科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当前在学科本位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加强语文和体育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打破两类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的界限,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元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游戏没有丝毫的抵抗力,所以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积极地引进语文课堂,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成寓教于乐的目标,同时也在体育游戏中巩固基础知识,夯实学习成果。通过体育和语文之间的联姻,让整个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为例,教师可以将这首古诗改编成为古诗韵律操,将国学与体育进行整合,匹配相应的音乐旋律以及体育动作,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故事韵律操的训练中,既能够加深对古诗的印象,深入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学生在唱跳训练中身心更加愉悦、放松,使得繁重的学业压力得以释放,且能够增强体质,提升身体素养。可见,体育也是其他学科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当前将体育与语文进行有机融合,推进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语文学习而言,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跨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股热潮。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教师具体可以将语文和美术、数学、体育等多类学科进行融合构建、有机渗透,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长,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朱翠萍,朱振兰.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初探[J].好家长,2022(14):42-44.

[2]施菊红.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8):48.

[3]徐欢.小学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6):286-287.

[4]傅婷.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264-265.

[5]余月华.学科巧妙融合 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界,2020(32):38-39.

[6]马富田.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究[J].科幻画报,2020(4):206.

[7]赵兴秋.浅谈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8(19):49-50.

[8]何玲.例谈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4):55.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